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呵斥教育,正在讓你的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精讀媽:父母的每一聲吼叫跟呵斥,只會讓孩子不斷懷疑自己,並且慢慢封閉自己和外界的通道。

知乎上看到一位媽媽發出的求助。

暑假過完女兒就二年級了。

平時輔導數學總是忍不住呵斥甚至動手,怎麼樣能控制自己的脾氣?

這位媽媽說,從孩子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把輔導作業的側重點放在了數學上,但孩子就是不開竅,很簡單的問題就是教不明白,每次都忍不住大聲呵斥孩子。

面對媽媽的大聲呵斥,孩子存在的問題並沒有改善,反而變得戰戰兢兢。

管教孩子,可以說是讓很多家長頭大的事情,但大聲呵斥,甚至還動手,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相反,這會帶來很大的隱患,而這個隱患,不用多久就會在孩子身上出現。

父母情緒的表達方式,都是孩子模仿的範本

想起去年的一條新聞,有一個7歲的男孩叫天天,父母離異,因此天天便成了媽媽發泄情緒的垃圾桶,只要媽媽不開心,孩子就得遭殃。

扒衣服,用電線抽,用棍子抽打腿部;甚至在孩子的胸口上,用刀割出一道又深又長的傷口,需要縫30針。

天天說:

「這都是舊傷,這是我媽拿刀割的,切菜的刀,我媽又不是故意的,她就是平時拿刀打我呢。

有時也會用棍子打在腿上,經常會被打腫,我連路都走不了。但我還是走路了,因為我是拼命走的,而且越來越疼。」

他說:「我都快疼死了。」

長期遭受媽媽暴力的對待,導致天天和同學相處也變得只會用暴力解決問題。

接受採訪時,天天的老師說:

「有一個特點是,他不會與別的孩子相處,他對別的孩子就是如果一言不合就揮拳頭,長期被母親家暴,他遭受了很多的暴力對待,所以孩子覺得揮拳頭能解決一切問題。「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一書中,提到「遺傳性吼叫」。

意思就是:

吼叫可能代代相傳,已經成為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你呵斥孩子,孩子也會呵斥別人,你暴力對待孩子,孩子也變得只會用拳頭解決問題。

父母的情緒表達方式,會成為孩子模仿的「範本。」

呵斥教育,只會換來漸行漸遠的孩子

在一個整天只有呵斥的家庭里長大,是種怎樣的感受?

一位知乎網友回答:很想放棄自己。

答主是家裏的獨生子,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從小家教就很嚴。

父親工作很忙,經常出差,有時候一個月才回一次家。

每次知道爸爸要回家,他既興奮,又害怕。想見到爸爸,卻又害怕被罵。

父親的脾氣很暴躁,只要他沒考好,就會被吼被訓,還被不停質問:

「又沒考好?叫你多聽課多寫作業,你偏不聽!

我在外面辛辛苦苦賺錢供你讀書,你就考這麼點兒分數來報答我?

真是養了個笨蛋!」

這些糟糕的言語,讓他覺得自己真的很糟糕,真的是個「笨蛋。」

雖然媽媽總說:爸爸罵你都是為你好。

可是他卻絲毫感受不到。

很多次,他都想告訴父母自己心裏的委屈和難受,但一想到無論他說什麼,爸爸都認為是狡辯和推脫,次數多了,也就不願再開口了。

大學畢業後,他特地選了一個離家很遠的城市工作。

「既然我遭人嫌,那就乾脆別礙眼。」

《中毒的父母》中有這樣一句話: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當父母傷害孩子時,孩子不會停止愛父母,但會選擇逃避和遠離。

父母的每一聲吼叫跟呵斥,只會讓孩子不斷懷疑自己,並且慢慢封閉自己和外界的通道。

直面孩子心底的問題,從來都不晚

呵斥會影響孩子對自我、對世界感受,以及他們與父母和其他人的關係。

傷害並不是我們管教孩子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看到孩子的身上的問題後,我們有耐心,有誠意去發現孩子心底真正的原因。

並且平和溫柔的跟孩子合作一起解決問題。

呵斥解決不了問題,如何做到平和的教育,不妨試試以下幾點:

1、不要以為自己就是尺度

作家王蒙在文章《不要以為自己就是尺度》中,這樣說:

「父母寂寞了就責備孩子太不活潑,父母想午睡了就覺得孩子弄出的噪音令人討厭;

父母想讀書了就發現孩子不愛學習,父母想打球了就發現孩子不愛體育;

父母煩心的時候就更不必說了,一定是看着孩子更不順眼了。」

為人父母,不應該以自己為尺度,而應該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調皮搗蛋的劉星總是被媽媽批評,言語中還總是帶着嘲諷和質疑。

但爸爸夏東海卻與之截然相反。

有一次,劉星和夏雪為了追求個性,戴着兩頂假髮,把自己打扮得花里胡哨,誓死不肯變回原樣。

即便孩子做出了一些大人無法理解的事情,他也是先站在孩子的角度,體諒他們的處境,理解他們成長的需求。

真正能走進孩子內心的父母,從來不是靠武力鎮壓,也不是靠吼叫呵斥來樹立「父母權威」。

一個無條件被父母理解和接納的孩子,才會自信爆棚,知道自己是多麼值得被珍惜。

2、父母控制住火氣,才能打開孩子的柔軟開關

在一個親子節目中,楊威的兒子和妹妹因為照顧小寵物發生了矛盾,妹妹被嚇哭了。

為了安撫孩子,讓他意識到錯誤,楊威先把兒子叫到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然後才開始詢問溝通。

他耐心地指導孩子:要學會換位思考,提醒兒子作為哥哥要如何盡到職責。

並且,溫柔的指出兒子脾氣上的問題。

整個過程,沒有大聲呵斥,也沒有行為上的粗魯。

父親的溫和,軟化了孩子的心,兒子終於認識到自己的不是。

父母控制住自己的火氣,降低說話的分貝,停住衝動的拳頭,像個真正的大人一樣,才能引領孩子去直面問題,讓教育真正走進孩子的心。

3、試着向孩子「示弱」

在《不要小看我》中,孩子雷雷擔心登山太累而哭鬧,傅首爾反過來向他撒嬌,以示弱的方式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行動力,並且讓他發現自己其實是想爬上去的,只是害怕困難。

登山過程中看到雷雷非常賣力地沖在最前面,傅首爾很欣慰。

她說:

強勢的父母會讓孩子性格懦弱,吼叫解決不了問題,做會想辦法的父母,試試對孩子撒嬌示弱吧,走進孩子內心,讓他自己做選擇,你將收穫驚喜。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說:

正確的教育,要研究每一個孩子,需要耐心、細心和智慧,要觀察孩子的興趣、能力、性情。

了解他們的困難,考慮到他們所所受的遺傳和父母的影響,而非僅僅把孩子歸於某種類別。

這一切都需要機敏而富於彈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制度或偏見所拘束。

呵斥不能解決問題,願我們都能努力成為耐心和智慧的父母。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爸媽精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17/1647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