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莊子:一個人自以為是的地方 恰恰是他的軟肋

莊子:你以為是清醒的思考,其實只是思維局限之內的掙扎。

一、

當我們觀察這個世界的貧富差距時,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這世間的財富並不是根據人的智商來分配的。

也就是說,有一些非常聰明的人,他們的人生往往碌碌而無為,而那些看似愚笨的人,卻創造了不一樣的成就。

很多人看到這種現象總覺得不公平,其實這恰恰是公平的,因為智力並不代表智慧,其中存在着智力和智慧之間的思維差異。

如果僅僅是聰明就能獲得想要的名利,那麼智慧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恰恰是智慧優於智力的體現。

智力是體現在某一種層面上的優勢,而思維則是存在於智慧層面的認知,有智力的人未必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才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人生。

一個人不具備發散性思維,他的聰明不但無法給自己帶來提升,反而會讓聰明成為自己的禁錮,他在思考問題和謀劃人生時,一定會時常鑽入「思維胡同」之中。

佛家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十分貧困,他給國王當了多年的差使,弄得身體很虛弱,國王覺得他很可憐,就賞給他一頭死駱駝。

這個窮人就把死駱駝帶回家,動手剝駱駝皮,他嫌刀鋒不鋒利,就到處找磨刀石來磨刀,他在自家閣樓上找到了磨刀石,他把刀刃磨鋒利之後,下樓繼續割。

就這樣,反反覆覆的去磨刀刃,然後割駱駝皮,弄得疲憊不堪,後來他想出來一個辦法,乾脆把駱駝吊到閣樓上,挨着磨刀石去磨刀,人們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都嘲笑他的愚蠢。

很多人都覺得這個人非常可笑,寧可上下樓,來回的磨刀,甚至費九牛二虎之力,把駱駝吊到樓上,也不換個思路,將磨刀石拿到樓下駱駝身邊,這個人實在是太愚蠢了。

這並非是一種愚蠢,而是思維局限,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思維胡同」

我們也經常會犯這種錯誤,想問題或者做事情的時候,常用自認為最正確的思路來思考,自認為謀劃的很完美,其實真相卻是自身早就陷入了思維局限之內,無形之中就給問題本身帶上了枷鎖,但是自己卻從未意識到。

所以,人們自以為是清醒的思考,其實只是用自己的思維重新將事情組合整理了一遍而已,這個過程就是形成「思維胡同」的過程。

而且從人性的角度來說,人很難輕易察覺自身的問題,即便身陷入死胡同之中,也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在「胡同」內折騰,而他的思維永遠無法支撐他跳出胡同之外。

二、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句話: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不可以和井底之蛙說大海的事情,因為它被井底這一狹小的空間所局限;不能只和夏天的蟲談論冬天的冰,因為夏天的蟲被時間所局限;不可以和孤陋寡聞的人談論大道,因為他所受的教育有限。

井底之蛙被井底的狹小空間所局限,夏天的蟲被夏天的時間所局限,而人生也會被自己的認知所局限,一個人的見識決定了認知,認知決定思維,這一切都是局限的根源。

所以在道家思想中就有這樣一個智慧:一個人自以為是的地方恰恰是他的軟肋,因為他自以為知道,所以從不審視自己的「知道」是否存在局限,由此而產生更多問題。

有一天陽子居拜見老子說:「倘若現在有這樣一個人,辦事敏捷果斷,對事洞察準確了解,學道也專心勤奮,從不厭煩,像這樣的人可以和聖明之王相提並論嗎?」

老子說:「這樣的人在聖人看來不過是有才智的小吏,被自己的技藝職守所困,終身勞其形體,擔驚受怕罷了,況且虎豹由於皮有花紋招來捕獵,獼猴由於靈敏,獵狗由於會捉狐狸被主人拴住,像這樣的情況能和聖賢之人相比嗎?」

陽子居所說的就是擁有智力的人,但是缺乏的是突破認知的能力,比如說技能敏捷的獼猴,可以捕捉狐狸的獵狗,它所擅長的是他的優勢,而他的局限正是因為有他的優勢而產生的問題。

世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很難察覺自己的問題,更何況要從自己擅長的地方察覺問題。

只有突破這個局限,放下自己的自以為是,即便你認為很佔優勢的地方也要重新審視,跳出當下的局限去看待問題,才能更好的審視人生,讓自己從思維活動中跳出,還給自己一個更睿智的人生。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國學書舍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28/1482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