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千萬國人受災 東京卻少洪澇 因為城市的良心

最近,除了肆虐全球的疫情,我們還在面臨另一個季節性的特大災害:洪澇。截至6月26日,全國共有26個省區市遭受洪澇災難,受災人口1374萬人次,死亡失蹤81人,緊急轉移安置74.4萬人次,倒塌房屋1萬餘間,直接經濟損失278億元。

廣西是今年特大暴雨中的第一個受災區,短視頻平台上就有這樣一條——陽朔縣城的甲秀橋上,停滿了大大小小的避澇車輛,只有短短一截橋面露出水平面,其餘全部浸沒於黃水當中:

在廣西陽朔,暴雨致使全縣9個鄉鎮出現洪澇災害,受災人口逾15萬人。

柳州則有一處三層樓的民房,直接被洪水沖塌。

還有江西、四川等南方多個縣城被洪災淹沒,

大片農田被淹。這讓我想到一年前山東壽光的洪災,壽光是著名的蔬果生產地,但因為洪澇,農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家的農田被浸泡,蔬菜都爛在地里,一年的收成全部泡湯……

當時網傳一段當地災情的視頻中,一位男子站在自己被淹了的大棚中悲憤不已,嘴裏一直在哭喊:「我的老天呀,你這是要我的命啊」。

年年都有洪澇,我們卻從不長記性。

中國沒有一座城市防洪能力稱得上優秀

6月下旬開始,河北的石家莊、重慶、湖北的武漢等大城市紛紛遭遇洪澇。

武漢在年初剛遭遇新冠病毒,沉寂了3個月抗疫後終於復工,結果又遇上了洪澇。29日凌晨,武漢遭遇暴雨襲擊,結果早晨城市就鬧起了水災。

在遇到特大暴雨席捲時,能不能躲過洪災的侵襲,這座城市的排水系統就要受到最大的考驗。

法國的大文豪雨果說過,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不論城市管理者如何規劃一座城市、蓋再多的高樓,把經濟數字做得再好看,真正下沉服務到平民百姓的,卻是這個看不到也摸不着的地下系統。

如果沒有遭遇超過一座城市的排水系統承受能力的水量倒也沒事,最怕的就是出現十年難遇的特大暴雨,如果沒有過硬的城市排水系統,那麼居民們只能承受大水漫灌(特別是地下停車庫這些地下設施)的災難。

2012年北京就曾經經歷了一場特大暴雨,當天直接導致了嚴重的內澇,多處路段由於排水不暢造成嚴重積水,有一位沒能及時棄車的車主在廣渠門橋下葬身車中。

上海則每年都有大暴雨,而內澇幾乎也是每年都有,直接導致路面大水漫灌,水深的地方可以直接蓋過人的膝蓋,有市民在城市裏划起了舟。

廣州更不用說了,每年降雨量是當中最大的,而且每年都會內澇。有一年嚴重時,還因為水災漫過漏電的紅綠燈電線盒,直接使得經過的一位年輕男子在水中觸電身亡。

中國城市沒有下水道

衡量一座城市排水能力的標準通常為幾年一遇內澇災害,如一年一遇,就意味着排水系統可應對36毫米/小時的降水量;兩年一遇,即可抵禦58毫米/小時的短時強降雨;五年一遇,即能抵禦69毫米/小時的短時暴雨。

而中國大多數城市(包括北上廣),基本只能達到一年一遇的水準,但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城市,五年一遇卻是最低標準。

曾有文章指出,「北京是一座只有排水管、沒有下水道的城市。」因為建國之初北京、廣州、武漢等幾個大城市在進行城市排水系統建設規劃時,由於缺乏經驗,紛紛原樣照搬了「蘇聯模式」——在地下5米左右埋放排水管,管道直徑在1米以內。

這樣的建造成本低,見效快,能基本承擔常規降水量的排水工作,但是畢竟承載能力有限,只要一遇到特大暴雨,就會直接導致系統超負荷,造成內澇。

前蘇聯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排水系統,是因為它位於高寒地帶、高緯度的地理位置,降雨量遠小於中國大部分地區降雨量。現在中國城市的這樣規劃,直接結果就是每年都會經歷一次內澇洪災。

6、7、8月份是北上廣深降雨量最大的時候,很快水災的場景就又要重現。

經常有人問,上海和東京的差距在哪裏?排水系統就是其中一個。

投入20億美元,

東京建造了全球最先進的排水系統

東京應對颱風降雨和河水泛濫的能力世界矚目,其錯綜複雜的防洪系統更被譽為是一個世界奇蹟。

然而東京先天地理條件並不好。氣候多降雨,城市坐落在平原上,有5個湍急的河系流經此地,還有數十條單支河流一到雨季就會暴漲。

20世紀50年代後,日本進入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數據喜人,但卻讓經營者們忽略了下水道系統的同步升級(畢竟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程),高度城市化,快速工業化和不合理的水資源開採導致東京的部分地區下沉,導致有部分人口生活在海平面以下。

在水資源管理行業工作了20多年的托爾塔哈達半曾開玩笑地說:「誰知道東京為什麼會建在那兒。」

可以說,除了百年來一次的大地震以外,對東京影響最大的,就是颱風與大雨帶來的大洪水。

不過,治理東京的管理者們甚至東京有這樣的災害風險。所以早在上世紀末,東京都政府就着手更新建設這麼一座超龐大的排澇工程——位於埼玉縣春日部市國道16號下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

整個工程從1993年動工到2006年完工,耗時13年,建成後受到國際多方的一致好評。而催生這個工程快速投產、建造的原因,正是1991年發生在日本的一次大洪災,造成4萬戶日本家庭被淹,數十人死亡。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東京的地下宮殿」,它還有個綽號叫「大罐子」,源於它的英文名——G-Cans。

「置身地下,四處走動,只覺得目不暇接、興奮異常。更何況,我自己可以算是一個科幻小說的狂熱愛好者。對我而言,這裏就像是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動作科幻電影《銀翼殺手》(1982)一樣,它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了一個反烏托邦的未來科幻場景。」

這是著名攝影師陸德奎斯特在進去參觀時,對它的評價。

我們來欣賞一下帶給這位攝影師如此震撼的場景,究竟是怎樣的:

(放水路中的每根柱子高約18.3米,重達500噸)

它距離東京市區約45公里的地下50米處,是一個全長6.3公里、直徑10.6米的隧道。這個「地下廊道式」城市排水系統猶如一個宮殿,有5個巨大的筒倉來排洪、疏解城市中洪水漫灌的壓力。

5個豎井分別靠近江戶川、倉松川、中川、古利根川等河流,每個筒倉的儲水量多達4.9萬立方米,5個就相當於可以蓄水24.6萬立方米。

隧道的末端還接有一個高25.4米、長177米、寬78米的大型蓄水池,並包含59根水泥柱,最後用4台燃氣輪機驅動的大型抽水機,可以將水以每秒200立方米的速度抽入江戶川,再排入大海。

(燃氣輪機)

相當於只需要12秒,就能排空一個奧運會標準比賽游泳池裏的水。

這個造價20億美元的蓄水池只有在每年的雨季才使用,平時是不放入一滴水的,所以也被人調侃是巨型的雨水調節器。這也讓它在非雨季時期成了一個旅遊景點(日本人真是什麼地方都可以當做旅遊景點啊~),還可以免費參觀,並有日語解說。

什麼叫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個系統幫助東京在遭遇去年那樣的重大洪澇災害、颱風「海貝思」襲擊時,免於洪水漫灌的災害場景。

(東京的防洪系統地圖)

就在去年10月12日中午,颱風海貝思開始猛烈襲擊大東京地區時,河水就開始流入首都圈外郭放水路。

來自中川河、倉松河和小松河等東京都所有支流的水,被轉移到大都市外圍地區的地下排放水道,最終被泵入容量更大的江戶川河。直到10月15日的下午3點,多達1150萬噸量的水被分配並排入江戶川河,最終流入大海。

在暴風雨期間,放水路已滿負荷運行,這是自2006年完工以來的第二次。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外墩放水路,東京去年就絕對會出現內澇,而不是像許多居民後來在網上說的那樣,「只是一個晚上狂風呼呼地吹過,就沒了」。

而除了有這樣的一個排水隧道,東京在二戰以來建造的防洪系統擁有數十座水壩、水庫和防洪堤。如果你像切蛋糕一樣把東京的地下切開,你會看到迷宮一般的排水管道,與地鐵線和天然氣管道在城市地下縱橫交錯。

除此之外,日本全國還為了防洪統一了下水道的建設及污水排放的標準,就跟垃圾分類一個性質。如今,日本家庭里的廁所廢水也必須過濾至可飲用的標準,才能排放到河流或再次利用。而處理污水過程中的污泥,也會進行再利用處理,比如燃燒,燃燒剩下的就再利用做水泥的原料、陶瓷管道、花瓶、甚至是領帶夾和耳環……

現在,洪災也再度襲擊日本,但東京卻不害怕,因為它擁有了世界上最牢固最先進的排水系統,使其遇到特大暴雨時仍然堅不可摧。

相比於在如此不看好的地理環境下的東京,北京、上海的地理環境則會好一些,但是我們這些全中國最先進的特大國際都市,仍然抵禦不了哪怕一次特大暴雨。

台灣作家龍應台曾說,「檢驗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是不是足夠現代化,一場大雨足矣……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沒有心力去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看出一座城市的真面目。」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智谷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05/147360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