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後疫情時代 「中國製造」將如何大換血?

一家美國公司近日的民調顯示,四成美國人不願再購買中國製造的商品,這從某種層面上反映出中共病毒疫情助長了美國民眾的排華情緒。與此同時,有一些中國業內人士近日表示,中國製造如果想在後疫情時代浴火重生,提升自身「免疫力」至關重要。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家傲邀請了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蘇展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教授俞偉雄,就中國製造的前景進行了討論。

記者:聯想集團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楊元慶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中國製造要提升「免疫力」。他說,疫情雖然不會逆轉經濟全球化,但很可能會推動全球產業鏈結構的進一步重組,這將給中國企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蘇展教授,您認為疫情會怎樣倒逼中國製造的升級呢?

蘇展:一方面,我們應該承認現在中國有着相對不錯的國內市場規模。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在過去的40多年來,中國製造形成了一條比較有優勢的產業鏈。但總體來說,中國製造是大而不強的。

中國政府此前提出了包括「中國製造2025」等一系列產業政策,試圖提升中國製造的競爭力,能讓中國在高科技產業中佔據一個有利位置。

記者:俞偉雄教授,您對此又怎麼看呢?

俞偉雄:中國最引以為傲的科技產品之一可能就是華為公司的了。過去一兩年,華為在全球市場的推廣並不是很順利,因為美國在阻攔,甚至禁止對其出口某些晶片,這直接影響到了華為產品的銷售。這意味着,即使中國在5G等技術上已經有所領先,但由於全球市場的制約,它的發展也受到了限制。

疫情爆發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了。不但美國(不信任中共),其他國家也意識到中國並不是他們想像中的那樣,尤其是北京當局的表態是否可以被信任,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問題。

中國製造

記者:蘇展教授,一家美國商務諮詢公司上周進行的民調顯示,高達四成美國人表示他們不會再購買中國製造的商品,遠遠高於他們對其他地區製造的進口商品的抵制。您認為這樣的民調結果有何深層含義?

蘇展:在西方國家,包括加拿大最近的一份民調也顯示,當地的大部分民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這背後當然有大環境問題,尤其是這場疫情給他們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總的來說,中國正面臨一大挑戰,那就是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十分龐大,而中國經濟和中國製造對世界的影響也都非常大。這些年來,儘管有幾百家西方跨國公司在中國獲得了利益,中國製造的競爭性也很強,但這其中有些的確是中國的強勢帶來的競爭力,有些卻是因為國家的保護主義、市場的畸形發展等因素造成的。

當前全球的大環境中,至少在西方世界,應該說對中國的負面看法的確比較重,而這樣的大環境對中國今後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記者:俞偉雄教授,您對這份民調結果又怎麼看呢?

俞偉雄:不只是西方政府,目前西方民眾都對中國持負面看法。但我覺得有一點是很明確的,那就是這些看法針對的並不是中國人民,而是中國政府。畢竟從去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到今年的新冠疫情,北京當局近期的種種做法與西方自由民主的觀念產生了衝突。

最近一直有人問,美中脫鈎是否會發生。我認為脫鈎是會發生的,但不會那麼快。其實在高科技領域,脫鈎已經在發生了,未來可能還會更明顯。但這是不是代表一切中國製造的產品都不能再出口美國了呢?我覺得這還有待觀察。基於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執行情況,美國總統特朗普要作出一個決定,我們可能很快就會知道一些結果,但這可能還要等到11月(美國總統大選)。

因此,美中並不會達到全面脫鈎,但在高科技領域,考慮到國家安全、醫療和民生等問題,雙方的合作可能會越來越少。

記者:剛才兩位都提到,中國製造畢竟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績。那麼蘇展教授,在您看來,儘管疫情勢必會重組產業鏈結構的升級,中國製造是否也有一些環節是其他國家難以替代的呢?

蘇展:相對來說,中國還是有一定優勢的。比如說,在傳統製造業上,這些年中國其實也想放手,包括一些中企也已經走出去了,到越南、印度等國家去生產了。

目前中國在消費品或者中底層工業產品上,它的優勢就在於其產業鏈已經比較完整了。這些年來,中國在很多地區都打造了非常健全的產業鏈,這是越南、印度等地中短期內做不到的。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的生產效率也提高了。儘管平均工資可能比越南高出六成左右,但中國的效率還是不錯的。

對於高科技產業來說,中國政府近年來一直試圖支持一些國企和個別民企的發展,並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這套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呢?如果你製造的東西只是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話,這很難行得通。西方企業會進行抵制,還會對本國政府施壓,迫使它對中國採取措施,這就是中國政府正面臨的一大問題。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520/145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