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董立文:趙紫陽「把資本主義找回來」受挫 中共再現發展困境

作者:
董立文指出,中國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實際上是「把資本主義找回來」,而這種改革引起黨內保守派的反對,當時有句話叫「一朝回到解放前」,批評這樣的改革路線,完全抹煞中共過去30年的革命。另一方面,黨內的激進派也批評改革不夠進步,不夠全面。

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30年前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受挫於六四。圖為趙紫陽到天安門廣場探望學生。(檔案照片/美聯社

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30年前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受挫於六四。學者董立文指出,失敗的政改讓中共失去黨內改革的空間;如今,中美貿易戰下,中國恐再度面臨當年的發展困境。

今天是趙紫陽100歲冥誕,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教授、研究中國大陸政治的專家董立文日前接受中央社專訪,在談到趙紫陽的政治改革時,作上述表示。

董立文指出,中國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實際上是「把資本主義找回來」,而這種改革引起黨內保守派的反對,當時有句話叫「一朝回到解放前」,批評這樣的改革路線,完全抹煞中共過去30年的革命。另一方面,黨內的激進派也批評改革不夠進步,不夠全面。

面對左右兩派的夾攻,董立文指出,鄧小平一方面持續推動改革,另一方面也接連提出「四項基本原則」、「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等政策原則,務求在左右之間保持平衡。

由於鄧小平當年在黨內的核心地位,保守派無法直接把矛頭對準他,遂把目標轉向他的左右手:胡耀邦和趙紫陽。

董立文表示,改革開放沒有相應的法律和體制,完全是「摸着石頭過河」,因此在1985到1986年之間的「改革進城」(由農村進展到城市)階段,引起相當大的混亂,並在1986年發生大規模的「八六學潮」,最終迫使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胡耀邦下台。

1987年,已經擔任中國國務院總理長達7年的趙紫陽接任總書記大位。董立文指出,趙紫陽是毛澤東死後,少數長期在任的中國國務院總理,而當時趙紫陽和幕僚們認識到,「政治向左、經濟向右」的改革方式已經到了頭,沒有政治改革,就沒有長足的經濟發展。

因此,在鄧小平幕後支持下,當年的中共十三大政治報告中,趙紫陽提出了政治改革議程。

董立文形容,十三大政治報告是中共「有史以來最開明的政治報告」,列明了黨和企業、政府、軍隊、法律等​​四個層面的分離,大大限縮了共產黨對各個層面的掌控。

但這樣的做法,是將中共從一個全能主義的政黨弱化為一般民主國家政黨,因此,來自保守派的敵視,讓政治改革寸步難行。

1989年6月,天安門學運在血腥鎮壓中收場,趙紫陽隨後也被拔除總書記職位,開始了15年漫長的軟禁生涯。董立文指出,「六四」是中國1980年代改革的縮影:經濟改革持續混亂,政治改革跟不上腳步,這場浩劫的出現,幾乎無可避免。

對於趙紫陽,董立文則以「悲劇人物」來形容:完全服膺於中共體制和鄧小平,最終卻反遭吞噬。董立文指出,從相關的回憶錄來看,趙紫陽在六四期間雖然曾到廣場探望學生,但多數時間坐困愁城,沒有太多聯繫黨內或學生、進行串連等政治動作,反倒像個無助的孩子,等待領袖鄧小平的「一錘定音」。

董立文認為,若趙紫陽當初願意多踏一步,訴諸群眾,或許自己和中國的命運都會不一樣。

六四之後,中國的經濟改革持續進行,訴求「黨政分開」的政治改革被束之高閣;取而代之,是強調「黨管一切」,不斷強化黨組織對各個層面的滲透。

董立文指出,這種作法不僅反映出中共高層對人民、甚至對黨內的不信任;也讓中國大陸幾乎沒有了民間社會的生存空間,而這一切,都和趙紫陽當年規劃的政治改革漸行漸遠。

此外,他也表示,這樣的政治走向,讓黨內改革的聲音逐漸消失,中國政治的未來,幾乎只剩下「黨管一切」和「推翻中共」兩條路線,溫和的中間路線已失去空間。而按照當前態勢,一旦中共面臨崩潰,恐怕也將拖累整個中國。

眾聲喧譁的改革年代已過,但對政治經濟互動的辯論仍未停止。如果趙紫陽當年未竟的政治改革,是為了解決中共政體對經濟發展的束縛,那如何解釋六四之後中國30多年來的經濟成長?

對此,董立文認為,是全球化救了中國。他說,六四之後,冷戰終結,西方國家以世界貿易推動全球化進程,而受惠於全球化之下的資金、技術和人才,中國的經濟才得以擺脫困境。

但他指出,中美貿易戰中,若美國決心封阻中國參與全球化,而中國主政者又持續介入、扼殺民營企業,則在內外交逼下,中國經濟恐怕又將陷入30年前趙紫陽所面臨的發展困境。

他說,在習近平治下,推動政治改革的機會微乎其微,中共該如何面對發展困境,仍是懸而未決的難題。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中央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1018/1357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