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心理學:狠狠滿足孩子的需求 才是父母最高級的愛

韓劇《請回答1988》裏有一句台詞很經典:爸爸也不是生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如果我做得不好,也請你原諒。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深愛着自己的孩子,只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

然而很多父母並未意識到,懷着一顆愛的心並不一定就能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愛,從來都不是「一味付出」那麼簡單。

在《愛的五種能力》這本書里,作者提出愛分為三個層次,低級的愛只會讓親子關係更加糟糕,中級的愛會將孩子逼向遠方,只有高級的愛才能孕育出良好的親子關係,構建幸福家庭。

1

愛的第一個層次:滿足自己的需求

我的閨蜜小嬋最近在為戀愛問題苦惱,她28歲,無論樣貌、學歷、工作都稱得上是一個優秀的好姑娘,談過幾次戀愛,幾任男友在我們這些朋友看來都還不錯,但都卡在小嬋父母那一關,最終不歡而散。

這一次,也不例外。

小嬋終於崩潰了,她不知道父母到底不滿意什麼,到底想要她找個什麼樣的男朋友。

爭吵和冷戰過後,小嬋父母終於亮出底牌,原來他們早已定下擇婿標準,不達標決不罷休,重點是這個標準讓人哭笑不得。

必須家在本地,有本市戶口;

結婚後必須跟女方父母同住;

必須在本市有車有房,年薪50萬以上;

婚後家庭事務必須聽從女方父母安排。

條條框框,沒有一條是要求男方性格,或者跟自己女兒感情如何的,這哪是為女兒找丈夫,分明是為老人找女婿啊。

我們常說,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是父母離不開孩子。很多父母打着「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做着滿足自己需求的事情。

有些父母,一輩子圍着孩子轉,一切以孩子為重心,一旦孩子離開自己去獨立生活,他們便覺得心裏「空落落」的,失去了感情寄託,於是千方百計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小嬋的父母就是如此。

他們必須每天看到女兒才能滿足和開心,於是要求跟女兒同住,必須對女兒的一切掌握清楚,才能保住自己那點安全感,在他們看來,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是「愛」,卻沒有意識到這僅僅是滿足了他們對女兒的需要,緩解了他們自己的焦慮,並不是真正的「愛」。

還有一些父母,自己小時候的一些願望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便成倍加注在孩子身上,讓自己未實現的願望成為孩子的使命,完全不顧孩子的興趣點是什麼。

這種以自己為出發點,滿足自己需求的愛根本不算愛,就算是,也是最低級的愛。

2

愛的第二個層次:「自以為是」的付出

中國很多父母處於這個層次,表面上看,他們拼了命的對孩子好,但仔細觀察,本質上卻是「自以為是」的付出,一般是這樣的:

父母認為多吃蝦好,便天天變着法的做蝦給孩子吃,可孩子根本不喜歡吃蝦;父母認為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更重要,於是拼了命的掙錢,可孩子想要的是陪伴;父母覺得金融專業比較好能賺錢,便瞞着孩子修改高考志願,可孩子就是喜歡文學。

這樣的父母,只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不管孩子喜不喜歡,同不同意,自己認為好的就要強加給孩子,在學習、工作、戀愛、婚姻等各方面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去做,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和意願。

一旦孩子有不同意見,這樣的父母最愛說的話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我們是你的爸爸媽媽,難道還能害了你嗎?」

這方面最極致的例子就是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對英子的愛,一方愛的筋疲力盡,一方被愛的快要窒息。

首先,體現在吃飯方面。

宋倩聽說海參能夠補身體,冬天每天空腹吃一個,一年都不會感冒,於是要求英子每天早飯前空腹吃一個海參,英子端起盤子聞了聞,皺着眉頭說:「這什麼玩意啊,這麼噁心,我吃不下。」

宋倩語重心長的說:「海參不僅營養價值高,還提高記憶力,你想一想,你吃一個海參,多記二十多個英語單詞,是不是很值得呀!」說完還補充一句,「媽媽陪你一起吃」。

除了海參,宋倩還經常給英子燉燕窩,有一次,英子將燕窩裝在保溫杯里去爸爸喬衛東家裏,喬衛東的女朋友小夢喝燕窩的時候,被宋倩撞見,宋倩傷心的對英子說:「這燕窩是我辛辛苦苦給你燉的,我自己都不捨得喝一口啊~」。

海參,燕窩,藥膳,宋倩沉浸在自己的付出里,全然不顧英子是否喜歡。

其次,體現在大學的選擇方面。

英子喜歡天文學,一心想要報考南京大學,而宋倩不希望唯一的女兒去外地,一直勸說英子報考北京的學校。

宋倩給出的理由是:「咱一個北京姑娘,當然首選咱北京的學校啊,父母都是成人,這是我們的經驗之談,而且媽媽是一個資深的教師,過去歷屆學生選錯學校,報錯志願,遺憾終身啊!將來等你長大了,你就懂了,到時候你會謝謝我的。」

像宋倩這樣的父母,生活中有很多,他們喜歡把孩子未來的路都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安排好,全然不顧孩子願不願意走,看起來是「愛孩子」,其實是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以自己的無私付出來從道德上綁架孩子。

在這種環境裏長大的孩子,有兩種選擇:

一是在父母沉重的親情里繼續這種模式,內心極度痛苦,無法擁有快樂甚至正常的人生;

二是有着強烈的「逃離」心理,一般會在上大學或者工作的時候選擇遠離父母的地方,以此為自己贏得「自由選擇的人生」。

英子本來想要選擇第二種,逃離北京,去南京上大學,從而逃脫母親宋倩對自己的控制,在逃脫無望的情況下,她崩潰了,最終想要選擇自殺的方式來結束這種窒息的家庭環境。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子女能夠把握自己的生活時,所有父母都應該停止對他們的控制。在正常的家庭里,這種控制權的交接往往在子女的青少年時期便開始了。而在有毒的家庭里,這種健康有益的關係剝離會被人為地滯後多年,甚至永遠都無法實現。」

「自以為是」的付出從來都是父母的一廂情願,父母以為這樣就能讓孩子離不開自己,殊不知這樣做,只會把孩子推向遠方。

3

愛的第三個層次:滿足對方的需求

一切以滿足自己為核心的愛難免自私,「自以為是」的付出反而將孩子從身邊推開,那麼,什麼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呢?什麼樣的愛才能培養完美的親子關係呢?

這就是愛的第三個層次,也是最高級別,從對方立場出發,滿足對方的需求。

電視劇《小歡喜》中,網友們最喜歡的劉靜阿姨對英子的愛就是愛的最高級別:從英子的角度出發,知道英子喜歡什麼,做英子最貼心的好朋友。

聽說英子為報考南京大學的事情煩惱,細心開解她,送她溫暖的圍巾和帽子,陪她說話;陪英子一起吃年輕人喜歡的髒髒包,吃到嘴角沾滿巧克力但很開心;帶英子去天文館,支持英子對天文的興趣愛好;陪英子聊天,一起聽音樂,做彼此的樹洞,說悄悄話。

最後,劉靜即將陪同丈夫去外地工作的時候,與英子在天文館告別,又送了一件英子特別喜歡的禮物——介紹英子參加國家航天局的暑期訓練營。

英子感動的淚流滿面,哭着對劉靜說:「阿姨,從我們認識到現在,你都送了我多少禮物了,居然可以每一份禮物都送到我心坎里!"

這種能把禮物送到心坎里的愛,就是最高級別的愛,不夾雜任何其他因素,沒有功利目的,一切以對方為出發點,滿足對方的需求和願望。

那麼,作為父母,如何才能擁有這最高級別的愛的能力呢?

答案就是,經常問孩子三個問題:你喜歡什麼?想要什麼?希望什麼?

這樣,不僅讓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也為父母如何表達愛指明了方向。

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孩子如何表達自我,通過語言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要知道很多家庭出現錯位的愛,真實原因是孩子不懂得表達真實的自我,或者不敢表達真實的自我想法。

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說:「父母在我們心裏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想要在孩子心裏種下愛、尊重和獨立,就從現在開始,提高自己愛的能力吧!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姜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1014/135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