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國際娛樂 > 正文

絕美照片 你不了解的瑪麗蓮·夢露

世人都知瑪麗蓮·夢露,但人們記得的,除了地下鐵的風吹起白色裙角的時刻,和那些被媒體大肆渲染的刻板放浪形象,還有什麼呢?

夢露是一個詩一樣美、藝術一樣存在的人,有着豐富的面貌與敏感的心靈、非凡的氣質與過人的膽識。

她,可不止於性感

「實際上,她是一名站在街角的詩人,試圖向爭着想拉下她衣服的人群朗誦詩句。」

——亞瑟·米勒

瑪麗蓮·夢露

Marilyn Monroe

攝影師:Andre de Dienes

合起手掌,閉眼祈禱的瑪麗蓮·夢露,不同於人們印象中的那位。她乖巧而質樸,甚至有一點憂愁。其實,童年時期的夢露,寄人籬下,常被拋棄,渴望愛與安全感,生命的底色是無人可說的孤獨。她認真祈禱着,沒有人知道她在禱告什麼,但那張寧靜、憂愁而又懷抱期待的美麗臉龐,惹人疼惜。

可當她一笑,眼角細紋也無法令迷人的風采失掉半分。風將頭髮吹得飛揚,這時她的頭髮還不是後期標誌性的夢露卷,而是自然的小波浪卷,散發出單純而樸素的魅力。

攝影師:Andre de Dienes

夢露曾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攝影師最早發現夢露,與她合作,是為將她的照片刊登出來,鼓舞美軍。我們看見這張照片便知道,她可以擔當此任。身着白色泳衣的少女手拿紅波點雨傘,她站在白沙灘上,身後是藍色的天空與海,笑容甜美治癒,活潑俏麗,完全可以給人帶來心靈上的鼓舞與活力。

這時的夢露還不稱作瑪麗蓮·夢露,而稱作她的原名:諾瑪·簡。年輕的她,手在沙灘畫下愛心,笑容純真而快樂。

其實,夢露從未丟失她的純真。即使日後路途更艱,備受挫折。一直到最後,她都保有獨特的清澈感,又透着孩童般的天真。

攝影師:Andre de Dienes

攝影師安德烈與夢露是很好的朋友。1946年夏天,他在加利福尼亞的書店買了一本詩歌集。荒涼的海灘上,他與夢露分享此書,一起讀了幾段。其中一些段落令夢露非常感動,眼含淚水。讀罷,他開始了對夢露的拍攝,捕捉到她種種不同的情緒:快樂、憂鬱、寧靜、悲傷。

夢露身披毯子,望向鏡頭,雖有淡淡的微笑,笑中卻有苦澀,眼神也憂鬱而蒼涼。當時,由於書中有關於「死亡」的內容,安德烈請夢露詮釋「死亡」這個概念時,她就把毯子蓋在了頭上。後來,安德烈向她承諾,這些照片將伴隨他們讀過的詩歌一同製作成集,夢露卻說:「現在不要發佈這些照片,等到我死的那天。」安德烈比她大12歲,她怎麼知道自己會死在他前面?夢露告訴他——她感覺到了。

夢露在New York City Museum看畫展的生活照,1956年

瑪麗蓮·夢露並不像大眾媒體所塑造的形象那樣,是個膚淺無腦的花瓶。她喜歡閱讀,飽讀許多著名文學家的作品,喜與文學家、詩人來往,自身也有寫日記和詩歌的習慣。作為一名演員,她渴望磨練自己的演技,卻苦於公司限制。最後,Fox公司想讓她再次出演一個膚淺刻板的艷女角色,被她拒絕,這也成為她與Fox解約的導火索。

隨後,她決絕而勇敢地做到了當代獨立女性都不一定能夠做到的事情。1955年,夢露隻身奔赴紐約,成立了自己的製片公司,以一己之力對抗電影巨頭。為進一步提高表演水平,她還在演員培訓班刻苦學習。其實,真正看過夢露的電影作品的人,都不會輕視她,像《熱情如火》這樣的電影,質量可謂上乘,是電影專業課上都會講到的教科書級影片。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漂亮女人,有眼界、有藝術追求、有謀略、有膽識,獨立而又聰慧過人,才是夢露本色。上面這兩張照片,即是她在紐約博物館觀看畫展時的生活照,她立於畫前,神情自若,何其優雅。

此時的夢露正處於晚間宴會,她身着白色禮服,身材凹凸有致。最動人的是她的面容,上翹的黑色眼線,小巧的鼻翼,落落大方的紅唇與笑臉,已是經典的「夢露形象」。這或許是一個抓拍,夢露正要開口說話,無意間的俏麗姿態在望向鏡頭的那一瞬間被攝影機完美地記錄下來。

攝影師:Milton Greene

米爾頓·格林在洛杉磯為夢露拍下了這張照片,黑衣綠裙的夢露坐在路邊,手托下巴望向鏡頭,此時的她內斂、文靜而優雅,眼裏有淡淡的哀愁。作為夢露最好的朋友,米爾頓夫婦也是夢露成立新公司時的夥伴。有涵養、重情義的米爾頓,從未公開評論這位名人朋友,夢露死後,也沒有以她的照片牟利。直到他死去,許多照片才得以問世。

束起捲髮,頭戴雛菊的瑪麗蓮·夢露,手上托着一隻小鳥,眼中滿是純真的希望。在純黑的背景中,她整個人明亮得宛如在發光。如果人間有天使,應該就是這樣。

布列松偶然抓拍到了正靜靜思索的夢露,火辣的金色捲髮被盤起,萬種風情在此刻變成了文靜嫻雅的溫柔氣質。沒有笑容的她,也能給人帶來低吟般的、詩一樣的感受。

不了解夢露的人並不知曉她的這一面目。劇作家阿瑟·米勒(也是夢露的第三任丈夫)曾如此浪漫地形容夢露:「實際上,她是一名站在街角的詩人,試圖向爭着想拉下她衣服的人群朗誦詩句。」

與第三任丈夫亞瑟·米勒合影

夢露與亞瑟·米勒在一起,拍攝於1956年7月13日

第一張照片中,瑪麗蓮·夢露與亞瑟·米勒站在大橋下的馬路邊,溫柔對視。從夢露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她的愛意。而在第二張照片裡,丈夫背後的夢露笑得輕鬆自然,很是甜蜜。和愛人在一起的她,總如少女般甜美與天真。

夢露一生經歷過多次婚姻。當她還名為諾瑪·簡時,由於不想再遊走於寄養家庭,選擇與一名工人詹姆斯·愛澤爾·多爾蒂結婚,後來,為了追求演藝事業,她放棄了這段婚姻。

她的第二任丈夫喬·迪馬吉奧是著名的運動員,因無法忍受夢露在電影片場的放浪形象,對其家暴,造成二人感情的破碎。但多年之後,他響應夢露的請求,將她從精神病院接出來,二人得以再續前緣。可惜的是,即將複合之際,夢露即意外死亡。夢露死後,他每周都會在她的墳前放上鮮花,持續幾十年,終生未再娶,直到臨近去世,口中還念着她的名字。

瑪麗蓮·夢露拍攝於1960年4月16日

這是一張抓拍。我們能看見一種陽光般的燦爛,夢露笑得毫無拘束,極富感染力,而即使是如此大笑,仍無損於她的秀麗與優雅。人們總刻板地評價柯德莉·夏萍是優雅的,而夢露是毫無遮掩的赤裸欲望。何曾想,夢露身上其實也有一種更為璀璨的優雅。

即使是身處一群軍人之中的瑪麗蓮·夢露,也絲毫不顯得柔弱與小氣。她身上有一種落落大方的英氣,眉宇談吐間神采飛揚。大美人與普通美人之間的差距大概即在於此。她的氣質,甚至比這些男子漢軍人更為英俊。

這是一張絲毫沒有瑕疵的臉。上翹的眉尖與眼角、熱情的紅唇令她嫵媚至極,連左臉那一顆痣也增添了她的風韻。純白色的袍子將她的美艷襯托得極好,只需最簡單的衣着元素,瑪麗蓮·夢露就能美到令你移不開視線。這時的她是耀眼的、大家熟知的那個夢露,風華絕代。

1956年瑪麗蓮·夢露在英國

在英國的夢露,身着黑裙,戴着白色長手套,舉手投足之間展現出一種沉着的優雅。她氣定神閒,十分自在,一個美國人,卻絲毫不輸那種似乎只有英國人才講究的氣質與分寸。

1962年,夢露在甘迺迪總統生日獻唱

眾所周知,瑪麗蓮·夢露與甘迺迪家族也常有往來,1962年,她受邀在甘迺迪總統生日獻唱,此為一張現場照片。照片中,夢露正與人談笑,頭髮捲成美麗的弧度,禮服裙也十分惹眼,臉上煥發着成熟女人的光彩。

攝影師:Bert Stern

身着露背黑色禮服的夢露,將頭髮挽起,望向鏡頭。此時的她,臉上有些憔悴與哀傷。我們可以隱約看見手上與脖頸的細紋,歲月與坎坷的經歷都映在了這張傷感的面龐。但無論如何,她仍是美的,甚至因憔悴而令人愈為之所動。同時拍攝的這一系列照片,是夢露人生中最後的倩影。

攝影師們都無法不愛她。Douglas Kirkland曾如此形容她的美:「我感覺仿佛被雷霆擊中,她沒有行走,是用慢動作飄過來的.....這不是一般的電影明星。這不是一般人.....她幾乎不屬於人類。」而拍攝這組照片的Bert Stern曾說:「我像等待情人一樣等着她,像婚禮前的新郎,在地板上來回踱步,不斷地檢查正在冰鎮着的1953年份Dom Perignon的溫度,給房間也噴灑了Chanel No.5。」

讓我們再回頭看看那年輕而美麗的夢露吧,她的美甚至可以成為一種治癒人心的力量。感謝上帝創造了瑪麗蓮·夢露,我們才得以在人間看見這樣一種美——最真實的欲望與天使般的純真同時在這兒生長,熱烈燦爛,卻容易受傷,像玻璃一般通透,在世間勇敢地跌撞,破碎。

留不住的美,可以記得。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ARTPLU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715/1315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