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李勤余:7名中國人涉嫌「職業乞討」境外被捕 不只是丟人

作者:
這一回,澳大利亞當地慈善組織「救世軍」(Salvation Army)201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一部分職業乞丐的日收入高達400澳元(約合人民幣1924元)。在利益的誘惑之下,這些中國職業乞丐自然願意鋌而走險。那些流落在墨爾本街頭的職業乞丐,究竟是自願前往,還是在某些組織的脅迫之下?目前,我們還缺乏權威的調查結果。因此,不妨在譴責、批評之餘,探究一下乞丐們背後的「故事」。要知道,他們可都是平均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人。

由於缺乏最基本的謀生手段,部分職業乞丐在脫離「組織」後將無法生存。於是,他們在遭受殘害後,又心甘情願地依附於犯罪分子。這種惡性循環一旦形成,對職業乞丐的打擊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遑論根治。

這兩天,7名年齡超過65歲的中國人,被控在澳大利亞當假乞丐被捕一事,引發熱議「丟臉丟到了國外」,這是不少網友的第一反應。網友們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把這些「出征」海外的乞討者簡單的歸結為「不要臉」有些簡單。那麼,這些乞討者到底能從中獲得什麼?他們的存在,對社會來說又意味着什麼?

職業乞丐漂洋過海

據當地媒體報道,警方指控的7名中國人涉嫌「職業乞討」,這些職業乞丐還不是偷渡來的,而是拿着持旅遊簽證到了澳大利亞墨爾本,這讓市長薩莉·卡普「目瞪口呆」。

這些中國乞丐顯然收穫頗豐,一名警察表示,「我們繳獲了相當數量的現金和外匯票據,這表明墨爾本善良市民捐出的很多錢基本都被換成了人民幣」,這讓人無法容忍。

媒體報道了「假乞丐」事件後,中國駐墨爾本總領館表示,警方尚未向我館正式確認被捕者中國公民身份,組織、操縱老年人進行乞討的惡劣行徑理應受到譴責,如所涉人員中確有中國公民,總領館將要求警方依法公正處理。

此外,還有消息稱,這幾名來自中國的老年人被懷疑屬於「職業乞討者」,他們的行為「有組織」。

這已不是國內職業乞丐第一次遠征海外,幾年前馬來西亞就曾出現中國的殘疾乞丐。據馬來西亞媒體報道,從2008年起,來自中國的職業行乞者便攻佔了旅遊景點和早夜市,讓當地人感到苦不堪言。

為何他們願意漂洋過海?選擇馬來西亞,是因為當地華人樂善好施,且生活成本較低。說白了,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澳大利亞經濟發達,看到可憐的異國面孔,澳大利亞當地居民也容易動起惻隱之心。

以前經常能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某個乞丐的月收入能夠上萬甚至更多,日子過得非常之滋潤。在國內,我們很少看到準確的統計數字。

但這一回,澳大利亞當地慈善組織「救世軍」(Salvation Army)201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一部分職業乞丐的日收入高達400澳元(約合人民幣1924元)。在利益的誘惑之下,這些中國職業乞丐自然願意鋌而走險。

如果說,以往公眾大多從道德層面上譴責職業乞丐的行徑,那麼一系列例子和數字已經在提醒我們,職業乞丐的存在應該受到重視。至少,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上來說,不應再對此聽之任之了。

職業乞丐帶來的惡果,遠比想像中嚴重

據澳大利亞媒體報道,當地人普遍擔心,職業乞討者會進一步破壞社區居民對無家可回者的印象。這種擔心絕非杞人憂天。眼下,當在街道上偶遇乞討者時,筆者都會下意識地產生疑惑——這是真乞丐,還是職業乞丐?

久而久之,職業乞丐將會損害的不僅是那些真正需要靠乞討為生的底層群體,更是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信任感。無論如何,拿他人的善心大做文章,都是一種挑戰文明社會底線的行為。

但問題還不僅於此。由於有利可圖,一些犯罪團伙將目光投向職業乞丐這一行當。據媒體報道,一些犯罪分子非常殘暴,故意使老人和小孩致殘,然後逼他們乞討。

在街上行乞的殘疾兒童

也就是說,在公眾看不見的黑暗角落裏,某些職業乞丐也可能只是求救無門的無辜受害者。而真正從中獲利的,則是在幕後操控職業乞丐的犯罪分子。

令人擔心的是,我們能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等大城市中發現職業乞丐的蹤跡,卻很難追蹤到背後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尤其是,這些犯罪分子往往會物色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難以發聲自救的群體。這樣一來,此類行逕往往難以被察覺。

更糟糕的是,由於缺乏最基本的謀生手段,部分職業乞丐在脫離「組織」後將無法生存。於是,他們在遭受殘害後,又心甘情願地依附於犯罪分子。這種惡性循環一旦形成,對職業乞丐的打擊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遑論根治。

回過頭來看,那些流落在墨爾本街頭的職業乞丐,究竟是自願前往,還是在某些組織的脅迫之下?目前,我們還缺乏權威的調查結果。因此,不妨在譴責、批評之餘,探究一下乞丐們背後的「故事」。要知道,他們可都是平均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人。

根據思想家羅爾斯的說法,使社會中「最不利者」的處境得到改善,是社會公正的體現。乞丐,無疑正是我們這個世界中的「最不利者」。如果還有乞丐因為各種原因遭受無端的苦難,損害的就是整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無論如何,不能因為他們身處黑暗之中,就作視而不見狀。

整治職業乞丐,在兩難中尋求對策

行文至此,一定會有人問,我們該拿職業乞丐怎麼辦?其實,要整治職業乞丐,難就難在,如何在保障乞丐權益的同時,有力打擊不法行為?

乞討,是人類最後的生存底線。不管從法律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上來說,我們都很難找到完全禁止乞討的理由。因此,無論我們會拿出怎樣的治理辦法,前提都是把乞丐當作「人」、當作與其他公民一樣平等的公民。

所以,關鍵問題如果區分職業乞丐和一般乞丐?只要沒有侵害到他人利益,沒有使用欺騙性手段,乞丐應該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得到最起碼的寬容。

但或許還應繼續進行區分,因為職業乞丐也未必是犯罪分子。就算其用「演技」騙取同情,但畢竟和犯罪組織對弱勢群體的殘害還是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因此,要整治職業乞丐,就不得不面對一系列複雜和棘手的局面。僅靠城管或警方採取某種突擊式運動,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而要進行上述區分,又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共同參與。查證身份、調查背景、及時救助······想要逐一完成以上環節,缺少任何一個有關部門的配合,都是不可想像的。

進而言之,有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行乞現象的辦法?很容易想到,沒有了貧困,或許也就不會再有乞丐。但事情並不這麼簡單。比如,我們無法預防和阻止天災的產生。一旦有人成為災民,無家可歸,出去乞討就將成為無奈的選擇。

由於各種原因,有的人會有不勞而獲的想法,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提高當地居民的勞動所得,但有時收效甚微。公眾有理由鄙視和批評「懶漢」,卻不能剝奪他的生存權。打擊職業乞討中的犯罪行為的同時,也要容忍真乞丐,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局面。

這是一種兩難,但也是當代社會治理者應該跨越的障礙。就拿滯留在澳大利亞的中國乞討者來說,如果是主動實施欺騙行為,就該依法處理;如果是遭受脅迫、無奈為之,則也應該得到積極救助。難歸難,學會積極應對,也就意味着整個社會向着文明又近了一步。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自媒體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710/131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