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41歲醫師竟患上中風 他揪出腦中風2大兇手

作者:

心理壓力加上飲食不當,就是引發腦中風的危險方程式。(Shutterstock)

編者按:腦神經專科醫師邱顯學最擅長治療中風,曾在國際醫療期刊發表多篇中風相關研究。然而他自己在41歲那年,卻沒躲過腦中風威脅。磨難過後,他仔細回顧此前的生活習慣,找出引起中風的兩大兇手:心理壓力和不良飲食。並且,他也開始戒掉佔據現代人生活的中風因素——「代餐食物」。

壓力+飲食不當=引發腦中風的危險因子

退伍後我到林口長庚中醫部擔任住院醫師,一年後轉申請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科,住院醫師超時工作如同跑馬拉松一般,有時為了可以休連假而調配值班,必須從周六的早上7點開始上班,一直到周一下午的5點才能下班。

奇怪的是,連續上班58個小時,或是值夜班時被護理站叫醒個四、五次,我的鼻炎、氣喘竟然也沒什麼發作,頂多就是睡眠不足,開晨會進行病例討論時腦筋打結。住院醫師超時工作,造成失憶、猝死的悲劇時有所聞,但對我來說,這正是實踐小時候體弱多病,所以希望自救救人的心願,即便任務再多、工作再忙,身心還是有着生活踏實的舒暢。

之後因為想回鄉發展,我申請到高雄長庚中醫部,在中西醫專科共訓的制度下,取得神經專科醫師的中西醫執照後,歸建中醫部針灸科。回家鄉服務是心之所向,在高雄長庚的打拼過程雖然疲累,但過敏體質在此期間已改善九成以上,只有偶爾太疲憊,在深睡時有點哮鳴,或是偶爾手肘皮膚炎處有些發癢,鼻炎症狀倒是完全沒有發作過。

就我自己的經驗是,「忙碌」不一定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從當兵到住院醫師時期,我的生活忙碌但還算是身心健康。一直到2008年底,我急切的想要在自己40歲時有更多作為,戮力推動各種與腦中風相關的中西醫合治臨床研究與計劃,一口氣拼了包括國健局、衛福部(前衛生署)、國科會等共五個計劃專案,還投稿二份醫學論文開始,心理上承受莫大的壓力。再加上當時我還是成大醫工所的博士生,分身乏術之下,飲食又回到大學那種抓個麵包、喝杯咖啡解決一餐的狀態。簡單來說,當時我的身體情況就是處於一種心理壓力奇大,但又營養不良的狀態。

身為中西醫合治的腦神經專科醫師,我並非沒有風險意識,為了不加重自己的精神壓力,索性向已讀了二年的成大醫工所博士班辦休學,想趁着2009年的農曆年假好好休息、放鬆。沒想到,才過完農曆年假,2月25日我就腦中風了。

追溯我的致病因子,勉強算是有家族史,兩位祖母、一位祖父以及家父,都有腦中風史,而且三代腦中風的年紀,有年輕化的趨勢。但是,除了家族史之外,藉由個人的生活與工作簡史,探究自己的健康狀態與41歲就腦中風的可能關聯,我認為「心理壓力」加上「飲食不當」,就是引發腦中風的危險方程式。

中風之後,我禁絕食用精緻麵包、奶茶、拿鐵等混合性飲料,因為吃了這些東西不僅會忘記正餐的可貴,也容易引發胃脹或胃食道逆流。以時下的生活型態來看,對於人體來說,正餐或點心其實已難區分。因為在米麵食的正餐外,商業化的食品隨手可得,像是速食、泡麵、麵包蛋糕、拿鐵、奶茶類等飲料都含括在內。

中風之後,醫師開始禁絕食用精緻麵包、奶茶這類代餐食物。(Pixabay)

引發腦中風的代餐食物

中醫有個觀點,「胃不和則臥不安」。意指胃部不適,除了會影響到消化系統之外,神經系統也會受到干擾。食道逆流或胃脹,會影響到睡眠品質,讓精神狀態產生焦慮感或煩躁不安,因為胃脹會造成心悸或胸悶,而胃食道逆流則是會引起咳嗽或後鼻咽道敏感,還有食物接觸性造成的皮膚疹,這些症狀都難以釐清到底是食物本身引發的過敏現象,還是食物被改造後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此外,拜化學工業的科技進步所賜,起雲劑、乳化劑和抗氧化劑等,還有各種叫得出名字卻不知道長期食用是否有問題的食品添加劑,坦白說,沒有具體的證據支持這些化工添加劑對人體的害處。在醫學研究上,除非是長期追蹤一群特定的對象一、二十年以上,而且為數眾多,才能濾過其他飲食因素的共伴影響,得到較為嚴謹的觀察結論。

我想談談飲食問題對於健康的影響,是因自己在腦中風前就是這類人工「代餐食物」的好用者。也許會有人認為,個人造業個人擔,只有少數人會天天使用這類飲食,但別忘了幼稚園的孩子,從小就習慣於「便利」的飲食內容,自然會成為未來幾十年屹立不搖的代餐產業支持者。

要記得一件事,天然的食物無法抵抗氧化,無法抵抗微生物繁殖,無法抵抗溫濕度的改變,除非是以物理、化學的方式加工,甚至從最根本的基因改造才有可能長久保存。但是,那些腐敗不了的食物,你的腸胃道該如何分解消化?

就消化生理而言,分解消化食物的程序從「看見食物」開始啟動,入口咀嚼開始分解,視覺、嗅覺和味覺一起作用,讓吞咽食物更具正當性,經由視覺、嗅覺和味覺的共同作用,人體自然會摒棄不恰當的食物。除了保護人體以外,食物的色、香、味,也會讓消化系統提前做準備,等食物真正被吞下肚後才不會被閒置,這是人體對食物所產生的一種生理反射,以加速分解消化的過程。

但是人體不會知道,食物的色香味是模擬的,還是真實的?正是這樣的感官欺騙,帶來無法想像的飲食危機。

在消化系統中,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所有下肚的東西都需經過極高酸性的胃液,還有各種外分泌素,讓食物被鎖在胃的出入兩道閘門――賁門及幽門之間,進行消化分解,只要胃裏被揉合的物質酸度及消化脢達標,幽門就會打開,讓食物前往下一關十二指腸。

按照正常程序,胃所能承擔的分解消化,自然會讓食物往下一關走,但承擔不了的呢?食物會停在胃袋裏,等待更適當的消化液出現。那些以色、香、味矇騙了感官的人工食材,到了胃裏自然無法被原本的消化機制分解,只能等待更多的消化液分泌,而在等待的過程中會形成胃脹,過度分泌的消化液及胃酸也可能在食道中逆流,胃本身也會因過度的消化回饋及神經刺激產生發炎症狀。

就算這些「代餐」食物已被分解消化了,如何被人體吸收又是另一件令人頭痛的事。通常,代餐食物的熱量可以被計算得出來,但是內含的營養成分卻難以滿足和平衡身體所需,小孩過度接觸這類食物,可能導致營養不良或性早熟,成人過度食用除營養不均衡外,代謝也容易出問題。

相較於代餐,那什麼是「正餐」食物呢?真正的食物是以米、面為正餐的基礎澱粉來源,符合當前居住在台灣這樣的環境氣候條件。澱粉是血糖的支撐主力,碳水化合物能維持身體能量的運轉,肉品和蔬果是讓身體必需的氨基酸及脂肪代謝得以平衡。

在食物的改造過程中,部分營養物質會受到影響或甚至消失,因此人體飢餓時若經常以代餐食物果腹,營養條件就會越來越差,因為飢餓是代表人體需要糖類跟其他營養充分補給的時候。長期營養不良則會導致生理代謝異常,舉凡血糖、血壓、血脂肪、內分泌及神經化學傳遞物都會間接受到波動。所以「人如其食」一點也沒錯,先天遺傳的長相是一回事,至於長得健不健康,後天的飲食習慣影響甚巨。

真食物vs.代餐食物比較表

預防腦中風應少吃代餐食物。圖為代餐食物和真食物對照表。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下午5點02分,我中風了》 商周出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406/127118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