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鍾佳:中國人 你有1000條理由尊敬加拿大

作者:
加拿大的價值觀是:公正公平,和平,包容多元,道德倫理,言論信仰自由,選擇和移動自由,責任心,保護環境,重現實講誠信等。2004年時的我對其中的有些理念聞所未聞。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卻發現這些價值觀真切的體現在加拿大的方方面面。雖然沒有美國《獨立宣言》咬碎鋼牙的力量,卻真實的讓加拿大有着田園牧歌式的寧靜,又在原則問題上有堅持和擔當。

曾有調查顯示,逾半外國民眾聲稱,如情況允許願意移居加拿大。其中,更有近八成中國人表示嚮往加拿大。圖為加拿大楓葉國旗。(穆楓/大紀元

2017年4月6日,中國主席習近平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對美國總統特朗普說:「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作為華裔加拿大公民,我想在此和海內外華人朋友分享加拿大年輕的歷史和加中兩國現實關係,並希望借引習主席的話表達:中國人,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搞好中加關係。我真誠相信,能讀完本文(近三萬字)的同胞,99%會對加拿大肅然起敬。

一,大陸背景華人普遍不了解加拿大

華人很少談論加拿大,但前段時間加拿大警方應美國司法要求,逮捕了華為公主孟晚舟,華人圈裏突然對加拿大產生熱議。有些人嫌加拿大軟弱,應該與中共做更多對抗;有人罵加拿大沒有主見,是美國阿三。在我看來,持兩種完全相反意見的人都不了解加拿大。中國大陸的華人同胞對加拿大知之甚少;在美國的也不了解加拿大;即使是到了加拿大、甚至已經入籍的華人,很多仍然不理解加拿大。

我本來也不了解加拿大,在加拿大求學、工作、生活多年的經歷,使我深深愛上了這個國家。孟案發生後,網上有從法律角度介紹加拿大的文章。在此,我想從歷史、地理、政治等文化的角度談談加拿大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為什麼很多人說,「如果你跟加拿大做不成朋友,大概就和誰都做不成朋友了」。

1.1,白求恩學生的親人也不了解加拿大

我的一位祖輩曾經是白求恩的學生,後來是白求恩醫院的院長。如果家裏人來加拿大,我會帶他們去參觀位於美麗的莫斯科卡湖(Lake Muskoka)附近的白求恩故居紀念館。白求恩醫生作為加中兩國現政府的聯繫紐帶,他的故居被加拿大政府非常細緻的加以保留,並且設計了既現代又美觀的展廳。相比之下,中國的白求恩紀念館不但設計水平低,而且空洞無物。

在中國長大的人對加拿大真是知之甚少,中國的媒體裏很少看到對加拿大的報導。即便我與加拿大有這樣的緣分,可我在中國生活期間,也和其他中國人一樣,只知道兩個加拿大人:白求恩和大山。

中國人知道誰是日本、英國首相,誰是德國總理,誰是法國總統,可是基本不知道誰是加拿大總理。直到2016年,加拿大現任自由黨政府總理特魯多第一次以總理身份去中國參加G20峰會時,記者們拿他的照片在街上問過路的中國人,竟然沒人認識特魯多,只覺他長得挺帥。對他的父親就更沒人知道了。其實他父親就是曾經和毛澤東握手的前總理老特魯多,送給毛澤東的禮物里還有一套白求恩醫生用過的醫療器材。可是中國人基本都不清楚,「文革」中加拿大是最早向中國低價出口小麥緩解中國糧荒的國家和第三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西方國家。

對於加拿大國土,我在中國時只知道這個國家特別大,比中國還大,是世界第二大國,美加邊境有五大湖和尼亞加拉大瀑布。別的就一無所知了。對於加拿大的歷史和文化,我只知道她有和美國類似的經歷和族群。聽很多去過加拿大訪問的中國學者評價說,「加拿大是美國的後院或一個州」,真是這樣嗎?對於加拿大的政治,我只知道她是西方眾多資本主義國家之一,不知道有什麼特色。

1.2,中國經濟改革後,對加拿大了解的那一點點

中國經濟改革後,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第一個科技展,是加拿大安大略科學中心(Ontario Science Centre)來辦的展覽。那個招牌式的靜電大球至今仍然在安省科學中心,它曾給文革禁錮中生長起來的中國孩子們帶來無盡的驚喜。那時我知道了安大略的名字。中國想發展科技,加拿大是首先幫助中國的國家之一。

八十年代初,少年的我得到了一個禮物——加拿大國旗別針。這個別針其實在加拿大非常普通,每個入籍的人都會得到。但在中國卻從未見過那樣小巧的別針,只有半個平方厘米大。雖然小,但加拿大國旗的設計深深吸引了我。兩個紅色塊夾一個白色塊,配色明快,構圖比例得當,非常現代,中間點綴着一隻大紅楓葉。在全世界的國旗中,能有自然原素的設計實在不多,基本都設計繁瑣。而這楓葉的輪廓卻非常簡潔,很好的搭配在現代構成的底色上,把現代文明與自然融合在一起。即使別針這樣小,這個國旗仍然清晰醒目。那時,崇尚自然又喜愛設計的我認定:加拿大國旗是全世界最美的國旗!

1.3,不得不來了解加拿大

我自幼深愛中華傳統文化,不想出國,如果出國肯定也是和家人與朋友們一樣去美國。可是天意弄人,2004年我竟在三十多歲突然來到了加拿大學習。可是我對加拿大這個國家和學校都不了解。於是在準備研究生入學期間,我選修了加拿大的文學、地理,歷史和公民(Civic,相當於政治課中介紹政體的部分)的高中課程。這些課年輕人不感興趣,年紀大的人學不動。以我的閱歷,我認為要了解一個國家就像要認識一個人一樣,只知道名字不是知道,識得長相也不是真正的認識,必須了解這個人的脾氣、秉性、性格才是真正的認識。我不能只知道加拿大的名字,我希望了解她的樣貌,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與品格。沒想到,所了解到的加拿大的性格一次次震撼了我的心。

二,加拿大的價值觀:神庇佑的自由、公正、平和、寬容、誠實的國家

2.1,加拿大國歌:「神佑我土,自由榮光!」

加拿大從學前班到高中14年的義務教育中,學生們每天早上都是從唱國歌開始。當我第一次聽到加拿大國歌《哦,加拿大》(O Canada)時,我的眼淚差點掉到教室的地板上,「God keep our land, glorious and free!」(神佑我土,自由榮光!)我知道,在這片神庇佑的土地上,中國大陸的移民們可以享有自由人權,不會再因信仰與言論而遭受迫害。雖然加拿大是人口小國,但是敢這樣認定自己,也就絕不是個弱國!

美國國歌《星條旗》很著名,最後也提到神。但我第一次聽到加拿大國歌時卻發現這首國歌與鄰邦的大不相同。美國國歌描述的基本是戰爭場面與頑強的意志。加拿大國歌充滿着對壯麗國土和風光的熱愛,洋溢着自然、祥和與博大的氣息。看來陌生的加拿大有和美國不同的性格。國歌第二段的一些內容是:

「哦,加拿大!松樹和楓樹生長的地方。O Canada! Where pines and maples grow.

遼闊的大草原蔓延着,莊嚴的河流流淌着。Great prairies spread and lordly rivers flow.

對我們來說,從東海到西海,您廣闊的領域是多麼珍貴。How dear to us thy broad domain, From East to Western sea.

您是所有勞動者的希望之地,Thou land of hope for all who toil!

您是真正的北方,強大而自由!Thou True North, strong and free!」

2.2,第一堂地理課:什麼是加拿大的價值觀?

在中國上中學,歷史地理學的好都是靠背。第一堂地理課,老師肯定是掛一幅中國地圖,告訴學生國土的形狀,面積,方位,然後就是一個個地名,學生要逐一記住。而加拿大的地理課,一上來老師就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加拿大的價值觀?」我又震驚了。在中國的學習里,地理課絕不會提到價值觀。按照馬克思唯物主義觀點,這片土地是純物質而沒有精神的。

加拿大的價值觀是:公正公平,和平,包容多元,道德倫理,言論信仰自由,選擇和移動自由,責任心,保護環境,重現實講誠信等。2004年時的我對其中的有些理念聞所未聞。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卻發現這些價值觀真切的體現在加拿大的方方面面。雖然沒有美國《獨立宣言》咬碎鋼牙的力量,卻真實的讓加拿大有着田園牧歌式的寧靜,又在原則問題上有堅持和擔當。

2.3,多元文化的地理課:物質和精神並存的世界觀

再打開地理教科書,發現內容不僅僅是加拿大的地形、氣候、資源等這些西方地理課的內容,還有一些因紐特人、第一民族等原住民對大地的認識。加拿大的原住民有着和中華祖先一樣的世界觀,在他們眼裏,萬物皆有靈,認為石頭,土壤都是有生命的,大海的潮汐是大地的呼吸等都被收入書里。有一篇土著人的優美詩篇,講的是萬物生長發展是個循環,互相依存,共生共榮,即便變成落葉,也不是生命的結束,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這些內容讓我備感親切,中國的教科書里反而看不到。

地理書中檢討了歐洲人以前隔裂的看待自然,狹隘的理解生命。來到北美後大面積砍伐森林,向自然水系中排放工業污水等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和生態圈的破壞。反省了西方人自認為文明先進,其實別的民族的文明中早就認識到生態圈的概念,各個民族應該互相學習。

加拿大的資源遠不止中國人知道的森林和農產品,還有豐富的礦藏,更重要的是加拿大擁有全世界90%的淡水資源。除了五大湖中與美國平分的四個之外,加拿大還有大熊湖等巨型湖泊。中部的曼尼托巴省內更有38,500個湖泊,享有「千湖之省」的美名。加拿大許多湖泊風景秀麗獨特,有些還有恐龍狀的怪獸出沒。這些水系不但是旅遊勝地,在當今全球乾旱化的情況下,水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根本資源,加拿大的國力不可小視。

2.4,對原住民族裔的稱呼體現尊重

加拿大歷史不長,但族裔構成卻比較複雜。本土有歷史久遠時代不同時期出現在加拿大的原住民,源於黃種人。

其中在北極地區生活的人是因紐特人。他們和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衣着相貌相似,也信仰薩滿教。這群人被美國人稱為愛斯基摩人,是吃生肉的意思。加拿大人認為那是美國人對這群人的蔑稱。他們生活在北極,無法生火而已。所以加拿大人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裏「人」的發音,稱他們為因紐特人,以示對這個族群以及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尊重。

生活在加拿大森林中的人在美國被稱為印第安人。其實他們屬於很多不同的族群。加拿大人儘量避免稱他們為印第安人,因為這個詞也是外來人對他們的稱呼。加拿大人堅持用他們自己的稱呼來稱呼他們的族群。因為他們在加拿大的歷史更長,被加拿大統稱為「第一民族」(First Nation),體現了對他們的歷史地位的尊重。

第一民族,他們與白人的混血後裔梅蒂斯人,以及因紐特人一起,被統稱為原着民(Indigenous People)。

2.5,《湯姆叔叔的小屋》:為自由而來的黑人

中國人熟悉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國黑人解放運動的代表性文學作品,但有多少人留意到這座小屋其實是在加拿大?回憶一下書中的片段:「當船來到加拿大的小鎮阿默斯特堡時,喬治與他心愛的妻子親密地挽着手在甲板上站着。……最後他們平安無事地總算上了岸。……夫婦倆才相視流露出喜悅的淚水,激動地擁抱,接着又把迷惘的小哈里抱起,一起跪拜在地為答謝上帝!」當然,還應該感謝被上帝庇佑的加拿大。

殖民地時期,現在的安大略省被稱為「上加拿大」,法國殖民地魁北克被稱為「下加拿大」。那時黑奴在北美大陸普遍存在。安大略是北美第一個廢除黑奴制度的地區。接下來,致力於幫助黑奴的人在美加邊境設立了被稱作「地下鐵路」(Underground Railroad)的秘密轉運方式,很多黑奴逃往加拿大,湯姆叔叔的小屋是他們的夢想終點站。

現實中的Uncle Tom,沒有死在新奧爾良的種植園,而是來到了加拿大,就定居在安省西南查塔姆肯特的德累斯頓小鎮(Dresden, Ontario)。這座不起眼的小屋,一直被加拿大政府作為重要文物保護着,並接待參觀客。

2013年美國影片《為奴十二年》獲得奧斯卡等多個電影大獎。故事主人公是美國北方的黑人音樂家,被綁架到南方為黑奴後,也是在一位加拿大建築師的幫助下,才得以脫困。這個故事的台灣譯名是《自由之心》。應該說,加拿大的自由精神在北美是領先的。

(未完待續)

(作者授權大紀元首發,轉載者敬請保全原文,不得依自己意願刪改)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320/126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