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劉水:沒經歷過人生大災大難的人 很難讀懂蕭紅

—四祭反抗者蕭紅

蕭紅墓前都擺放着公眾拜謁的花束、盆花等物。2019年春節拜祭蕭紅,墓前除過花束、「牛欄山」二鍋頭、另外擺放兩支削開的多半截鉛筆、一盒糕點,還有一隻淺色毛絨電暖寶。我照例整理有些凌亂的祭物,將插有一支黃菊花的白色花瓶,放在墓基正中位置。而那些生前位高權重者省委書記、將軍的墓地,偶見墓前有親屬獻花,九成以上不見一花一物,非常冷清。時間是對逝者最好的評判者。

蕭紅一生都在用行動、生命和文學反抗父權與男權編織的專制家庭、醜惡社會與愚昧人性,堪稱中國首位女權主義者。蕭紅超越她所處的時代,逐漸被時間和後人所發現與認同。她的才情與早逝,獨立與困厄,都是時代所賜予的含毒禮物和獎賞。

2010年「國慶」假期,我乘坐252路公交車,漫無目的游車河。窗外閃過「銀河革命烈士陵園」標牌,驀然想起蕭紅骨灰葬在這裏。於是,在附近站台下車,卻誤入與陵園毗鄰叫做「銀河園」的殯儀館。想當然以為殯儀館與陵園是一體。我將殯儀館逛個遍,一直走到最深處的焚屍樓。

站在殯儀館最南端山崗,銀河陵園盡收眼底,幾千座不同形制的墓碑,像士兵扇形整齊排列,分佈在幾座小山坡;墓碑在精心修剪的松柏樹叢中,若隱若現,閃着光亮。我被強烈震撼。

我當即想到了二戰美軍陣亡將士的白色十字架墓地,綠草如茵,整齊肅穆,眾生平等。這裏同樣規模龐大,但是死亡的意義截然相反。

兩園之間有山崖和柵欄隔斷。我原路返回,從北門深入陵園。

這次沒找到蕭紅墓地,當年陵園標識不很清晰。陵園從北往南有五座山崗,八千多座墓地。

2013年春節再去陵園。二堂工作人員告訴我,蕭紅墓地就在西側。山崗頂的二堂所在平地向西下緩坡數米左拐,即為蕭紅墓所在墓區,蕭紅墓地編號06。蕭紅墓所在的墓區,是陵園1957年建成最早的一批。蕭紅墓碑材質水磨石,水泥圍欄破損發黑。

墓碑鐫刻紅色銘文:

女作家蕭紅同志之墓

一九一一年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

一九四二年卒於香港原墓香港淺水灣

一九五七年八月十五日遷骨灰安墓於銀河公墓。

另外,碑文中兩處「墓」字,許多人當作「葬」字。我在墓前仔細辨認應為「墓」字。

蕭紅墓地屬二級墓,圍欄佔地5平米左右,前端路徑寬約1米,位置相當醒目。墓碑上的黑白頭像,極不像蕭紅。我回家查閱蕭紅資料,沒找到這張圖片出處。有種說法,這是蕭紅去世後拍攝的睜眼照片,但也不像本人。我懷疑非她本人。

墓前有憑弔者留下祭文:先生,我以後可能不再來看望您了:廣州對於窮人來說,等於是一個豪華的巨型棺材。——您河南省夏邑縣籍學生崔新勇

我當時尚沒讀過蕭紅一篇文字、一部作品。很早就知道她的名字,完全是被她的抗爭命運所打動。

後來數年,陸續讀過她的小說《生死場》、《小城三月》、《商市街》、《呼蘭河傳》和散文《回憶魯迅先生》等作品。

2018年、2019年兩個春節,我又去蕭紅墓地掃墓。她是吸煙的,我每次照例點支香煙,擺放在陵墓基座。蕭紅墓前都擺放着公眾拜謁的花束、盆花等物。2019年春節拜祭蕭紅,墓前除過花束、「牛欄山」二鍋頭、另外擺放兩支削開的多半截鉛筆、一盒糕點,還有一隻淺色毛絨電暖寶。我照例整理有些凌亂的祭物,將插有一支黃菊花的白色花瓶,放在墓基正中位置。

而那些生前位高權重者省委書記、將軍的墓地,偶見墓前有親屬獻花,九成以上不見一花一物,非常冷清。時間是對逝者最好的評判者。國人生前被劃分等級、身份,陵園墓地同樣按生前官職大小、知名度劃分一、二、三······等級;按生前身份又劃分為烈士、統戰對象、藝術家、辛亥人物等等。墓地位置和佔地面積,截然不同。

陵園或是看在蕭紅墓憑弔者眾多,2011年立碑「天河區保護文物」,列為名人遺址。那些高官卻是沒有。我徜徉遍墓園每個角落,只在一處墓前立有文保碑。那些擺放在幾個骨灰堂鐵架上的近四萬個骨灰盒,當不會有文保碑。

1942年1月19日,蕭紅在日寇佔領的香港聖士提反女校臨時醫院,留下生前最後遺言:「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22日,因被庸醫誤診而病逝。

蕭紅臨終留給夫君端木蕻良的遺囑有三:找到她與汪恩甲在哈爾濱出生當即送人的孩子;將部分骨灰葬在上海魯迅墓旁;一部分骨灰埋在海邊。端木蕻良將一半骨灰葬在香港海邊的淺水灣,寫立木牌「蕭紅之墓」;另一部分就近葬在聖士提反女校後山一顆大樹下的花壇里。骨灰分裝在兩隻同款花瓶里。銀河陵園蕭紅墓骨灰即遷自淺水灣。因為戰亂動盪,端木蕻良尋找蕭紅棄子和安葬蕭紅骨灰在魯迅墓旁的遺願均落空。1996年端木蕻良去世後,其妻按他生前遺願將部分骨灰拋灑在聖士提反女校後山樹林。

蕭紅8歲時,母親去世。三個月之後,父親再婚。他和弟弟成為父親與繼母的眼中釘。父親重男輕女,她與弟弟仍有別。所幸爺爺很疼愛她,取名張乃瑩,為她提供溫暖庇護和古典詩詞教養。父親是黑龍江師範學院畢業生,當過教師、小學校長和呼蘭縣教育局局長,但思想極為封建保守、行為粗野。張家後花園是童年蕭紅最自由的地方,常常跟從在伺弄花草果菜的爺爺身邊,搗亂取樂,玩累了就躲在花叢樹蔭下睡覺。

蕭紅16歲從哈爾濱郊區的呼蘭縣小學畢業(現為哈爾濱市呼蘭區蕭紅小學),中途還換過幾家學校,父親即將她許配給保安團頭目兒子汪恩甲。蕭紅已經懂事,並不接受這樁婚配,被迫休學一年。在她不斷抗爭下才獲讀初中。蕭紅個性倔犟,渴慕求知。她或許不知知識改變命運,但深知學校能讓她逃離家庭桎梏,帶給她快樂與自由。

蕭紅反抗精神的養分,一方面來自父親和家庭的打壓,正應和「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另一方面源自在哈爾濱讀初中的三年,遇見見識不凡的美術老師和語文老師。兩位老師都是接受過新式大學教育的良師益友。蕭紅得以接受西方繪畫訓練,閱讀世界文學名著。語文老師禁止學生閱讀當時流行的鴛鴦蝴蝶派通俗文學。蕭紅還當宣傳員,參加「五四運動」喚起的哈爾濱學生街頭運動,勇敢面對槍彈、死亡和被捕。

蕭紅最高學歷是在北平大學(非北京大學)附中讀到高中上學期,因父斷絕經濟援助而退學,年屆20歲。北京短短的半年中,她與在北京讀大學的表哥合租一座四合院,雇有保姆。他們的家,就是新青年、新思想集散地,吟詩作畫,坐而論道,熱烈辯論。蕭紅的口才極好。

蕭紅寒假返回呼蘭縣家中,因仍不從父的包辦婚姻,被父軟禁。她設法逃離,獨自搭乘火車,穿越土匪、軍閥橫行的東北三省,不遠千里,再次返回北京,可惜未能如願復學。迫不得已之下,與追尋而來的汪恩甲返歸家鄉,再次被父親囚禁在親戚家的城堡中。

蕭紅反抗包辦婚配、休學、與表哥私奔,先後在當地引起轟動。黑龍江教育廳居然以蕭父管教無方,將其開除公職;其父在親友中顏面無光,全家搬遷鄉下老家居住。此時,家族對蕭紅動了殺心(蕭紅弟弟張秀珂後來透露)。

蕭紅在姑嬸協助下再次逃離,流落哈爾濱街頭。她身無分文,尋獲美術老師微薄接濟,還曾在妓院留宿一晚。迫不得已,再次與汪恩甲複合,兩人同居於哈爾濱的旅館數月,欠下巨額房租。汪藉口找錢離去,從此不知所蹤。蕭紅懷着身孕,獨困旅館,饑寒交迫中向報社寫信求助,始獲作家蕭軍搭救。

自此到死,蕭紅漂泊大半個中國、日本和香港,再未返回家鄉,但與弟弟一直保持來往。

反抗是蕭紅的稟賦,也是她的使命,貫穿一生。許多研究者和讀者,將她反抗過程中遭遇的失學、情變、飢餓、貧困和流離,當作反抗失敗的理由。這是本末倒置,而看不到反抗本身的價值——平等、自由和獨立,以及作家蕭紅的社會擔當。蕭紅的反抗價值不全體現在她的文學寫作,寫作只是她的反抗手段之一,她的失學、情變、飢餓、貧困和漂泊,都是用文明教化的短暫生命長度和極致精神高度在反抗。她的反抗姿態已足以激盪後人,這也就是幾十年來人們祭奠她的深刻緣由。

世俗社會錯以為,蕭紅個性柔弱,水性楊花,依賴男性,頻繁換男人,以獲得保護。這些傳聞都是不準確的。她個性獨立,靠寫作維持經濟自由。難道一個女性在二八年華,不結交男友,就是不依賴男人才算獨立?這些人的男權思維仍在作祟。

蕭紅說:「我一生最大的痛苦與不幸,都因為我是一個女人。」她意識到自身處於弱勢的性別身份,更意識到性別不平等。這是她抗爭壓迫的源頭。她在少童時期,反抗父權對她讀書權利的剝奪和婚姻包辦;青年時期,爭取婚姻平等和人格獨立,與汪恩甲分手,她是被拋棄者,她雖在法庭訴訟也未保全婚姻,畢竟當年她才21歲。成年後,她主動選擇與第二任丈夫蕭軍分手,就為反抗蕭軍的大男子主義、出軌和家暴,甚至嫉妒。而她離開重慶赴香港,也是從文化性別上主動選擇逃離男權文化圈子,這種逃離是保有獨立寫作、追求男女平等的超越。她在香港專心寫作之餘,還不忘參與紀念魯迅的公開活動。很少有論者看清這一點。

蕭紅的小說、詩歌、散文和戲劇文學天賦,只是一方面,她還是繪畫、篆刻、書法、烹飪、女工一把好手。

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是一部迎合大眾趣味的煽情電影,並未將蕭紅短暫然而炙烈的31年生命完整詮釋。電影《蕭紅》更符合日常的她、寫作者的她和愛情中的她。兩部電影都未交代清楚,蕭紅為何會成為超脫塵世的蕭紅。

蕭紅為了獲得讀書權利、婚姻自由和寫作權利,往往將自己主動推入絕境。而這種絕境是為捍衛人格尊嚴和身體思想自由,蕭紅以高姿態、高標準挑戰世俗社會和自身命運。她不光不會被當時社會所接納,甚至也不被當今的部分人所理解。不被接納、不被理解、永不屈從,而這正是蕭紅被時間記憶的不凡之處。

抗爭,是蕭紅的靈魂。

蕭紅的寫作姿態和生存狀態超越政治。說她是左翼作家,那是最大的誤解。蕭紅被葬在革命烈士墓園,不是恰當的歸宿,但卻是被完備保護的次好去處。亡人由人不由己,沒誰能主導身後事。

她的反抗是建立在傳統男權文化和世俗生活之上的自由主義,她寫的都是小人物,同情、憐憫弱勢者,跟自身家庭處境和成長背景息息相關。她跟魯迅聲氣相投,同為底層社會和弱勢者吶喊。魯迅實非左翼作家,就是個獨立作家。左翼作家是在他去世很多年後,被政權所命名。十多年前,我曾苦苦尋找魯迅在廣州生活僅僅七個月的遺蹟,幾無所獲。

蕭紅恪守作家本份,不去刻意迎合那個年代吃香的政治文學,而將筆觸對準戰爭環境下的苦難個體。如果一味同情與憐憫,那是人道主義,她也批判人性的愚昧。同情與批判,看似衝突,無法兼容,而這恰恰是文學的使命與作家的獨立深度所在。

蕭紅拒絕政治,雖然1930年代跟一些左翼作家混在一起,但她超越政治與階級,保持作家的獨立思考、自由寫作。她的幾部中長篇小說《生死場》、《商市街》、《呼蘭河傳》和《馬伯樂》,遠離當時動盪亂世,沒有跟風流行的抗戰文學和國防文學,所以,她不在中共主流文學之列。近十多年才被人們逐漸發現、認同。但她在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的海外漢學界,是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家。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華人教授夏志清先生(1921年——2013年),以研究並撰寫《中國現代小說史》而知名,他如此評論蕭紅:「《呼蘭河傳》最大的長處,是其高度的真實感。」「蕭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著名美國漢學家葛浩文先生(1939年——)的博士畢業論文以研究蕭紅作品為題,他最早將蕭紅的《呼蘭河傳》譯介給西方讀者,並著有中文《蕭紅傳》;莫言大部分作品也是經他譯介,方才進入西方讀者視野,莫言藉此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他被贊為「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翻譯最多漢語作家作品的翻譯家。」以嚴謹和講究獲譽。由此可見蕭紅作品的份量。

坦率講,蕭紅的文筆尚現澀硬,但我非常讚賞她的寫作姿態、內容和文學觀——具備一個文學大家的悲憫思想、批判鋒芒以及社會邊緣人身份,並且自覺超越階級和政治。她的作品,就像一幅筆畫稍顯僵硬而內容充實、情感豐沛的畫作,同樣能打動人心,記錄時代。憾在她的文學創作剛剛開始,尚不及十年,肉體就已殞落。

有人評價:「她太強大,所以她所愛戀的男性最後都對她下狠手!」她的早逝,也是父權男權和亂世對她先下狠手,然後她才對俗世和自己下狠手。蕭紅是位具有社會擔當的作家,因此承擔了太多的家庭婚姻壓迫、社會不公不義和個體的苦難野蠻。

蕭紅的早逝,是在控訴,是在抗爭——家庭、庸醫和冷漠愛人。說她是理想主義者,恰如其分。她的早逝,遺留下巨大的現實感,今天人們所面對的勢利情愛、貧乏精神和社會剝奪感,並未改變,卻還喪失八十年前蕭紅的那份純真、自由和抗爭。抗爭,恰是當今國人最為稀缺的個體品質。

蕭紅從未被社會拋棄,而是她超前於時代,世俗時代被她所拋棄。儘管她生錯了時代,但她從沒有辜負屬於她的那個時代。作為女兒、女生、妻子,她遭遇太多不堪與磨難;作為女作家的「黃金時代」,她為她的時代遺留下百萬字的證詞。當今,重男輕女致使男女人口倒掛、笑貧不笑娼、貪腐欺詐橫行、孝道無愛······仍未從中國消失,反而淪為主流。

「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和「民國四大才女」,都是對蕭紅輕淺的評價,而非對其高貴精神的見地。

蕭紅創作的黃金時代——1930年代,蘇聯的作家、詩人正在遭受大規模監控、羈押集中營或死亡。他們在不同國度都承擔起知識分子的反抗角色,儘管反抗對象有所不同。

蕭紅去世幾十年,備遭冷落、輕視,而時間越來越給予她褒獎。她又是幸運的,在屬於她的「黃金時代」,除去早年在哈爾濱當文學青年,因言行遭軍閥打壓而逃去青島,其餘時期都可以自由寫作、出版和辦報刊。1949年後,寫作者全無寫作、出版自由,且被因言治罪。

假如蕭紅活命到1949年後,同樣面臨魯迅被假設而詰問的結局:要麼閉口,要麼在監獄裏。但有一點可信,蕭紅絕對不會放棄反抗,像丁玲一樣「文學為政治服務」,從而淪為政治犧牲品。再假如她幼從父命,嫁予汪恩甲,可以想像會過上相夫教子的優越生活,1949年後政治運動中被以地主家屬而鎮壓。

蕭紅短暫一生,非常飽滿,指向多種身份:作家、女性、愛人和獨立自由人,對應文學、性別、情愛和命運。說蕭紅超越時代,那就是她逝後77年來,不同年齡段和興趣偏好者,都能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倒影。她留下真實的自我和凡人的歷史樣貌,擴展現代人的想像空間,並獲得精神慰籍。

沒有經歷人生大起大落、大災大難的人,很難完整讀懂蕭紅。

2018年春節初稿

2019年春節補定稿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個人公號:water198964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227/1252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