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美容瘦身 > 正文

這就是你「一直瘦不下來」的原因

對於一直瘦不下來這件事,不知道是多少人的迷思,仿佛所有的努力在自己這裏都失靈了,敢問一句憑什麼呀……

其實還是有原因的。減肥這件事,說容易也難。今天減妞就來帶你認識一下8種讓你一直瘦不下來的狀態,不知道你是哪一種呢?

1、減肥全靠意志力死撐

減肥如戲,全靠毅力。有意志力雖然是好事,但不能只靠意志力。現在網上很多書籍、文章,給大家傳遞的都是,無論你是戒煙、戒酒、減肥還是健身,只要有決心和信心,就可以成功。

但很多人意識不到的是,意志力也有耗光的時候啊。就好像人是一輛汽車,意志力是油,跑5公里,會消耗一點,當我們想吃零食的時候,是急剎車,又會消耗一點。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最後意志力也就所剩無幾了。

解決辦法:①想辦法擁有更多的意志力:意志力來源於我們的身體,減肥期間我們可以做到早睡早早起、堅持鍛煉,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形成良性的循環。

②升級意志力:減肥目標如果定太高,「一個月瘦20斤」,對意志力的考驗更強。這種情況下,可以將減肥目標進行拆解,讓意志力得到升級。

2、只是偶爾放肆一下

脂肪不是一時堆積一起來的,同理想減掉脂肪,也需要一點點改變,慢慢來。多數減肥人可能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雖然一直有控制飲食,但是碰到美味的食物,還是很難把持得住啊。

於是乎,就會心理就會生波動,內心裏兩個小人兒就開始打架啦,「要不然今天先放縱一次?偶爾來一頓欺騙餐沒什麼的吧。」或者產生一種補償心理,「今天運動這麼累,不如晚上大餐一頓。」這些心理都會拖慢我們的減肥進程。

解決辦法:首先對待這種心理,我們先不要急着排斥。畢竟這種心理很正常,只是不要讓它變成我們的習慣就好了。否則真的會變成「一直瘦下去」的攔路虎。

基於此,我們可以選擇一個月吃一次欺騙餐,作為一種儀式感的東西獎勵自己,而不是經常,低於這個頻率。除此之外,我們可以選擇少食多餐的方式來控制食慾,每餐吃7分飽,這樣都有助於控制食慾,輔助我們持續瘦身。

3、堅決不吃垃圾食品

講真,控制食慾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對於廣大吃貨減肥者來說,如果非要讓他們選擇一個,吃肯定是第一位的。

但出於減肥的考慮,不得不管住自己的嘴巴。痛苦啊。特別是和閨蜜一起出去逛街的時候,碰到路邊攤,「到底吃還是不吃?」這是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

解決辦法:減肥時固然要戒掉零食,但對於多數小白減肥者,還沒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這樣決絕的絕對不吃,很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即暴飲暴食。

這個情況下最好的方式是先判斷自己是否真的餓了,如果不是,那就是饞了,這時候我們可以試着轉移一下注意力,或者出門運動,擺脫旺盛的食慾。

4、我只是想想好吃的

雖然知道不能吃,但是想一想總可以的吧。呃,難道這是意念減肥法嗎,姐妹們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叫「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費勁心血好不容易堅持到今天,眼看着就要瘦了,大家可不要被這「想一想」給破功了。你和瘦之間可能就差這一想。這樣肥胖的風險一樣會增加。

解決辦法:事實證明,經常幻想好吃的人,最終還是會去吃。無法避免的。這裏減妞建議你,趕快轉移注意力,比如唱歌、休息,或者想想自己蛻變後的樣子,這種正向的代入感,會讓你變得更加有減肥動力。

5、怕長體重,不喝水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受到「喝水都會胖」這句話的影響?或許是擔心喝水體重上升吧,所以不敢喝水。但其實大家真的誤解水了。

溫馨提示:體內缺水常常會讓你混淆飢餓感和乾渴感。很多時候人們覺得自己餓了,但很有可能是因為體內缺水所致。

當想要吃東西的時候先喝一杯水,等10~15分鐘,這樣就能判斷出是口渴還是真的餓了。不要被身體的這種「假餓」欺騙了。

不僅如此,減肥期間多喝水有助於不僅有助於新陳代謝,飯前喝一杯白水,還有助於提供飽腹感,幫助控制食慾。但注意不要過量,每天1200-1500ml即可。

6、每天跑步,卻不瘦

說到跑步,可能是絕大多數人,人生接觸到的第一項體育運動,而且基本都是天賦本能,無師自通。門檻很低。但在大家的認識里,是不是跑步=減肥?跑了這麼久為啥不見瘦?可能是燃脂效率的問題。

人體是一個適應力驚人的機器。人體會在六個星期內適應新的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如果你已經這樣跑步一年,你的身體也許已經適應了十個月。同樣的運動量,但是你的燃脂效率已經下降……

解決辦法:建議長時間使用同一種運動方式的人可以嘗試定期更換一些運動方式。一直做勻速有氧運動(比如慢跑)的可以試試看加些力量訓練。

勻速有氧一般只是在運動時消耗熱量。加些力量訓練能夠幫你提高基礎代謝率,讓你在靜息時也消耗熱量,好比汽車停着的時候馬達也在運轉,幫你耗油(燃燒脂肪)。

看完這些,不知道大家屬於那種狀態呢?從今天起都注意起來吧,不要再被它們坑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知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221/124950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