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李怡:改與不改都死梗

作者:

昨天講的三點,是中國的政經結構對美國貿易利益的直接損害。更根本的是另三點。

四是國企壟斷。在自由社會,大部份經濟活動都由自然人或私營企業主導,國家只管擬定稅率和收稅。但在中國,重要資源都被國企壟斷,例如,金融、石油、通信、電力、交通、礦山、學校、醫療。國企壟斷關鍵行業,使人民的生活費用和外企民企的經營成本增加。比如大陸油價,2008年國際原油每桶147美元,中國國內油價6.3元/升(人民幣,下同);十年後的2018年,國際原油每桶75.56美元,國內油價反而升至7.4元/升。若沒有石油壟斷,中國汽車貨運從北京到廣州就可以比現價節省5,000元左右。在中國經營企業,最大受益者是國家和利益集團,而不是如自由社會那樣是企業家和工人。因此,中國是國富民窮,而美國是國窮民富。

民窮,意味底層人群收入低,當然消費不起質優價高的美國產品。

五是扭曲了市場經濟。所謂市場經濟就是經濟領域的事情由市場主導,政府不插手市場的正常運作。法治社會通過法律和司法來規管市場,以維護市場的公平環境。反觀中國,政府是「千手觀音」,無論宏觀經濟,還是微觀經濟領域的毛細血管里都有政府的影子。什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五年計劃」、「中國製造2025」、「地方政府經濟工作綱要」,發改委、國資委和工商局等等怪物,外企民企都要看着這些怪物的臉色去存活。

六是外資控制權。一家大型外企來投資,在美國是連總統都要表示歡迎的事,但中國法規就定下外資控股不能超過50%。無論外資有多麼大的實力和技術優勢,最後拍板權都是中企。外企在本國都是自主的,到了中國就不得不聽從政府管轄。在西方國家,權力是為企業服務的;在中國,權力就是用來管制企業的。中國政府抓住了經濟控制權,卻破壞了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的規律。

在中美貿易談判中,美國要求中國作結構性改革:清除非關稅貿易壁壘、撤銷出口補貼、允許外資有控制股權、取消國企壟斷、保護知識產權、禁止強迫外資轉讓技術……。說白了,也就是要中國放棄國家資本主義,實行真正的自由市場。在美國壓力下,去年6月中國發改委發佈《外商投資准入》22條,主要是取消許多行業必須由中方控股的限制。儘管紙上的東西,在沒有法治的中國社會要真正執行不容易,但已經受到800多人聯署以「國家主權不容侵犯」為名上書中央反對。不用說,許多人都是國家主義政策保護下的得益者。

這只是結構性改革的其中一項。如果所有結構性改革中國都真正執行,那就形成了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真刀對真槍的競爭局面。中國企業脫離了國家這個後盾,與美國企業比拼,必然一敗塗地。而中國政府若沒有了那一大堆間接稅,如何維持龐大的行政費用、三公消費、維穩經費、軍事支出、援助非洲等國家、投資基建刺激就業?

因此,結構性改革,就是體制改革,觸動中共權貴統治集團的核心利益。如習近平去年底說的,屬於「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

改,死梗。堅決不改,受美國帶頭抵制,也死梗。因此中國可能選擇假假地跪低。但美國是否收貨?無論如何,牽動結構性這個死結,中美貿易談判縱有協議,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政策,也不會停下來。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216/1247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