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人生「六不」:不喜不懼 不憂不慮 不執不計

不喜不懼

不喜不懼是一種面對生死的達觀。東晉詩人陶淵明在《形影神贈答詩》寫道:「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大化」,指的是天地變化的整個歷程。陶淵明認為,宇宙萬物無非是一個大化流變的過程,在這個生生不息的過程中,不要天天為你自己的事憂心忡忡,怕這怕那。而對於你應盡的責任,你就自自然然地盡職盡責吧,不要去計較太多、害怕太多。

人生一世,三萬六千場。生死是自然規律,無法改變,害怕也沒有用,所以不必歡喜,也不必畏懼,盡心享受生命的歡樂,盡心做好自己分內的每一件事情。以一種隨緣處順的態度面對人生。不喜不懼不是感情上的麻木,開心的時候還是要開懷大笑,悲傷的時候也應該去排解,只是這開心和難過的背後,都有一份瀟灑和淡然。《蘭亭集序》裏說,「修短隨化,終歸於盡」。應該開始的時候不要逃避,積極的去面對生活饋贈的一切,應該結束的時候也不要執着,接受最後的結果,隨自然而化。

不憂不慮

不憂不慮是面對苦難時的坦然。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之道,第一是「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沒有太多的糾結和憂慮,因為他們早就認識到,萬事萬物都有自身的規律,樂天知命才是對此應有的態度。大而言之,無論大事小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決,縱然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坦然處之。就客觀環境而言,人生都在憂患中,人每天都在憂愁當中,很少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沒有困難的。但與平常人不同的是,仁者可以通過自身修養可以超越物質環境的拘絆,坦然看待人生中的安樂與憂患,而達於「樂天知命」的不憂境界。所以,他們無論面對任何處境都能不憂不慮,樂觀坦然。

不執不計

不執不計是面對得失時的隨緣。所謂不執不計,就是不要太過執着,斤斤計較。不要太計較眼前的得失、不要太計較一時的名利、不要太計較過往的恩怨。在面對得失時,知道「得固欣然,失亦可喜」;在面對工作時,認真盡責的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面對人生的抉擇時,多一份「盡人事,聽天命」的平常心態。

知道凡事盡了力就好,不必刻意,不要偏執,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台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常思一二」。許多人看後不解,問其故。林清玄答曰:「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為什麼不常想想那如意的一二事呢?忘卻煩惱,忘記不快。」不要有太多的耿耿於懷和惴惴不安,人生需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不執不計需要一份「難得糊塗」的心態。鄭板橋「難得糊塗」四字可謂頗得人生三味。的確,「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着,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只有真正經歷過人間苦樂的人,才能知道,這「當下心安」四字帶來的快樂,能抵過多少斤斤計較得來的好處!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東方I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1221/122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