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北美新聞 > 正文

突發!美國最大黨媒董事長遭槍殺 老婆郭晶晶是鳳凰衛視女主播

11月16日(周五)約早上9點半,位於加州阿罕布拉市的華文媒體《僑報》大樓內發生槍擊命案。據海外中文媒體報道,死者是僑報董事長,嫌犯是僑報業務員。時事評論人士橫河曾表示,《僑報》實際是國務院僑辦的。美國智庫也曾披露同樣調查。


 

謝一寧遭槍殺

11月16日(周五)約早上9點半,位於加州阿罕布拉市的華文媒體《僑報》大樓內發生槍擊命案。據海外中文媒體報道,死者是僑報董事長,嫌犯是僑報業務員。時事評論人士橫河曾表示,《僑報》實際是國務院僑辦的。美國智庫也曾披露同樣調查。

海外中文媒體世界日報報道,死者據信是僑報董事長謝一寧;僑報內部人員向記者證實,謝一寧與男性業務員之間有矛盾,導致業務員槍殺他,嫌犯陳忠啟( Zhong Qi Chen)56歲,下午已遭警方逮捕。

嫌犯陳忠啟

僑報業務部約五、六人,外傳命案是因為資方提高業績要求所致。

案發地阿罕布拉市警佐Steven Carr表示,初步確定是職場糾紛引發的血案,死者和槍手是同事關係。

案發時二樓辦公室有四人,四人中有一人中彈身亡,其中一人是槍手,槍手被警方當場逮捕。

世界日報報道,曾與謝一寧熟識的一名友人表示,謝一寧過去曾是中新社駐華盛頓記者,任期到後便抵洛杉磯開辦洛杉磯僑報,管理僑報業務,他提到其實僑報並不是沒有業務就活不下去,不了解為何會有業務員會槍殺他。

阿波羅網報道,中新社全稱是中國新聞社,是中共中央級喉舌媒體。

「美國新聞速遞」報道,1990年代在美國《僑報》草創初期,謝一寧被委任為美國《僑報》負責人,先擔任美國《僑報》首席記者,1992年任美國《僑報》美西總編輯,後接任美國《僑報》董事長一職。

謝一寧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辭去《中新社》駐美國記者一職,參與創辦美國《僑報》的業務。謝一寧妻子為美國鳳凰台主播郭晶晶,謝一寧身後遺留有兩個孩子。

"僑報"(The China Press)1990年1月5日在美國創刊,是以簡體中文印刷出版的全國性日報。

美國智庫披露僑報和鳳凰衛視黨媒背景

阿波羅網報道,美國鳳凰台是香港鳳凰衛視的美國分台。香港鳳凰衛視是中共在香港設立,江綿恆是大股東。

據美國獨立非盈利機構詹姆斯通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發表的二零零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一期《中國簡訊》(China Brief)的一篇題為〈中國政府是如何試圖控制美國的華語媒體的〉的文章披露,中國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介入北美的中文媒體。這篇文章說,美國2001年主要有四種中文報紙:《世界日報》、《星島日報》、《明報》和《僑報》,這四種報紙都受着中共直接或間接的控制。

歐洲,有中共國務院僑辦出資的報紙,叫做《歐洲時報》。美國的《僑報》也是直接受控於中共政府,其資金和主要編輯、管理人員全都出自北京,該報的特點是大量及時地報導來自中共的消息,代表着中共官方的聲音和觀點。

香港鳳凰衛視在平時的報導口徑,表現得比大陸媒體開放和自由,用以包裝客觀公正的形象。可是關鍵時刻配合中共指令的報導觀點,讓其「海外中央台」的封號不脛而走。

橫河:《僑報》實際是國務院僑辦的

評論人士橫河2015年11月接受海外中文媒體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中共有一個「大外宣」的戰略,在這個「大外宣」戰略上面,它把海外的華文媒體納入國家對外傳播戰略整體規劃。就是它把海外的那些獨立的華文媒體,當作它自己的工具,它已經把它當作工具了。

橫河指出,中共海外滲透有四種形式。

第一種就是完全控制,就是中共單獨控制的報紙、電台、電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僑報》,《僑報》實際上就是中共自己辦的。

第二種方法就是利用經濟手段來影響獨立媒體,去讓他們把中共不喜歡的內容給刪掉,這是經濟手段,就是如果不刪,你跟中國做生意就有困難。

第三種方式就是購買時段或者版面,就是它在電視台、電台租1個小時、2個小時,或者在某個報紙去買一個版面,還有一個跟這個類似的,就是對已有的國外的媒體提供節目或者是提供版面。

橫河強調,中共自己宣佈全球80%的華文媒體接受中新社的供稿。有的版面很是讓人不解,實際上就是中新社的稿子。

第四種就是派遣中共自己的媒體人到海外的獨立媒體裏面去工作,逐漸的影響它。

橫河還說《僑報》其實就是國務院僑辦的。

橫河還談到,從2001年開始,在中國大陸舉辦「世界華文傳媒論壇」,這個論壇到2015年已經辦了八屆了,每2年辦一屆。

第六屆是在重慶,就是薄熙來倒台之前辦了一屆,第七屆是在青島。這個世界華文論壇,就把全世界華文媒體,至少有70、80%攏絡過去的,攏絡過去以後每2年開一次會。把這些媒體統一起來,就是受中共指揮了。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篤若綜合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1117/120555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