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兩天內5家企業密集暴雷 債券違約高峰再次捲土重來

短短2天之內,5家企業的6隻債券違約,涉及本息超過60億元。雖然監管層屢次表態要求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扶持,但業內人士認為,由於國企、優質供應鏈融資受到青睞,加之資金面較為緊張,民企融資仍然存在困難。

短短2天之內,5家企業的6隻債券違約,涉及本息超過60億元。短暫回復平穩之後,債券違約高峰突然再次捲土重來。

9月25日,浙江大型民營企業新光集團的兩隻債券,同時發生實質違約。披露信息顯示,新光集團發行的「15新光01」、「17新光控股CP001」兩隻債券發生違約,涉及金額本息總計約30億元。同一天,上市公司利源精製等3家企業也發生了債券違約。9月26日,再有「16剛集01」發生違約。

這並非近期違約的債券全部。根據第一財經統計,進入9月以來,截至9月26日,也有9家發行主體的13隻債券違約,涉及債券餘額合計約169.9億元。而自7月份以來,債券違約呈高發態勢,到9月26日,三季度單季已有22家企業的48隻債券違約,涉及的債券餘額約491億元(未剔除重複違約部分,下同)。

與上半年相比,債券違約的特徵並未出現大的變化,基本上都是民營企業,上市公司又是其中的重災區,6家公司違約金額達到219億元左右,佔比近半。

「出現違約的企業,基本上都是是高比例舉債、資金投向不能覆蓋負債的企業。」業內人士分析,這些企業過度依靠舉債驅動規模增長,但經營效率、現金流沒有改善,一旦外部環境變化,借新還舊無法繼續,債務問題必然爆發。

自從2018年7月中旬以來,短短兩個月內,監管層屢次表態,要求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但業內人士認為,由於國企、優質供應鏈融資受到青睞,加之資金面較為緊張,民企融資仍然存在困難。

上市公司違約規模佔比近半

根據新光圓成9月25日披露,截至當日,由於資金緊張,未能籌集資金按期足額兌付本息,其母公司新光集團發行的「15新光01」、「17新光控股CP001」兩隻債券發生違約,涉及金額本息總計約30億元。

披露信息顯示,15新光01發行規模為20億元,票面利率為6.5%,本期兌付日為9月25日,應付本金17.4億元,利息1.3億元。截至到期兌付日終,新光集團未能未能按期足額償付。此外,發行規模10億元的17新光CP001,截至9月22日應付本息10.68億元的,但截至2018年9月25日,新光集團僅兌付70716萬元。

新光集團並非當天唯一一家違約的企業。就在9月25日,短短一天之內,違約本息就接近40億元。除了新光集團,利源精製、河南眾品食品公司兩家企業,也在同一天出現了違約。其中,河南眾品食品公司1.5億元債券本金違約,利源精製5180萬元利息違約,涉及本金7.4億元。

而這還不是近期債券違約的全部。進入7月份以來,債券違約呈高發態勢,違約主體、債券數量、金額均快速上升。根據第一財經粗略統計,2018年7月,共有7家發行主體違約,違約債券20隻,違約債券餘額約為177.56億元;8月份則有9家主體違約、涉及債券15隻,違約本息143.24億元。

而進入9月份之後,違約仍未見放緩。包括上述4家企業在內,截至9月25日,當月已有9家發行主體的13隻債券違約,違約本息合計約169.9億元。據此計算,截至9月25日,三季度單季已有22家發行主體的48隻債券違約,目前違約金額合計超過490.70億元。

相對於上半年,2018年下半年債券違約數量顯著上升。根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2018年上半年,共發生28起債券違約,涉及金額共計283.51億元。

隨着債券違約不斷發生,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也捲入其中。公開信信息顯示,自從7月份以來,至少已有永泰能源、樂視網、金鴻控股、利源精製、*ST凱迪、印記傳媒等6家上市公司債券違約。雖然涉事企業數量不多,但違約債券本息規模去極為龐大。

債券違約的上市公司中,涉及債券數量、規模最大是永泰能源,違約債券多達14隻,規模合計接近110億元。7月5日,由於永泰能源未能按期償付到期本息,初始發行規模為15億元、票面利率7%的「17永泰能源 CP004」違約,違約本息共計16.05億元。

除了17永泰能源CP004,永泰能源共有存續債券20隻,累計餘額多達206.2億元。違約發生後,導致其他13隻債券也出現交叉違約,其中發行規模10億元以上的就有7隻,累計餘額高達99.3億元,共計違約115.35億元。

此外,*ST凱迪也多次違約。繼5月「11凱迪MTN1」本息6.98億元違約後,該公司在9月5日公告稱,因資金周轉困難,不能按期支付16凱迪01和16凱迪02兩隻債券的利息,且涉及金額為8.46億元的16凱迪01也不能按期回售。此外,截至9月18日,億陽集團4億元的公開信息顯示,包括上述3家公司在內,債券利息也未能兌付。

印紀傳媒、金鴻控股也分別在9月10日、8月24日出現違約,金額分別為4.24億元、4.34億元。加上樂視網8月份發生的0.73億元違約,三季度已至少有6家上市公司債券違約,違約金額達到219億元左右,佔比達45%。

收益難以覆蓋負債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但對於違約的企業來說,不幸卻是相似的。

去槓桿打擊最大的,是高比例舉債、資金投向不能覆蓋負債的企業。」華南某股份制銀行中高層對第一財經稱,這些企業往往具有高負債、規模快速增長,但經營效率、現金流高度緊張的共同特點。一旦外部環境變化,借新還舊的負債驅動模式無法繼續,企業經營又不能改善,債務問題必然爆發。

單純從負債來看,新光集團負債並不算高。合併資產負債表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其總資產達812億元,總負債469億元,資產負債率約為57%。此前的2015年2017年,其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8.87%、58.12%、57.79%。

但新光集團的資產結構,卻為違約埋下了隱患。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其短期借款餘額高達71.45元,而賬面貨幣資金僅有14.19億元,比年初大幅減少20.74億元,僅償還短期借款就存在57億元以上的資金缺口。

新光集團、利源精製等企業,都是存在此類情況。根據新光集團8月29日披露的一份債券募集說明書,截至2018年3月底,其短期借款60.85億元,應付票據3.55億元,其他應付款3億元,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48.95億元,合計超過115億元。而到了6月底,這一數字已大幅攀升至206億元,短短3個月增加了91億元,除了短期借款,還包括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31億元,應付票據3.3億元。

短期負債高懸,但流動資產卻並不多。截至6月底,新光集團即便加上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24億元,以及19.3億元的應收賬款、68.8億元的存貨、以及26.6億元的其他應收款和流動資產,也不足以償還上述負債。

負債大規模增加,資產收益率卻並未同步提升。2015年底到2018年6月底,新光集團總負債分別為215.37億元、399.55億元、448.67億元、469億元,同期主營業務收入為90億元、136億元、萬元、138億元、81億元,營業利潤分別為16.29億元、21.23億元、52.04億元、2018年上半年則只有9.9億元。

2015年到2017年的營業利潤增長,還是依靠房產增值。披露顯示,2015年到2017年,該公司對投資性房地產採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後續計量,引起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分別為5.9億元、0.81億元、26.72億元,占當期營業利潤的比例分別為36.21%、3.82%、51.33%。

資產規模、收入增長,並未帶來現金流的改善。根據債券募集說明書披露,2015年至2017年,新光集團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15.48億元、11.01億元、-13.40億元,而2018年上半年也僅有1.47億元。

「這些企業的手法基本一致,就是利用負債做大資產規模,又依靠規模提升估值,再做大負債。」某股份制銀行人士說,這些企業規模擴大,並不是依靠內在經營增長支撐負債,而是在資產估值增長的前提下,不斷撐大負債規模。一旦市場景氣結束,高估值不能持續,其債務也無法支撐。

不僅是新光集團,利源精製也存在同樣的情形。2014年底,原本主營鋁型材的利源精製轉型軌道交通,原計劃投資約55億元。但當地官方媒體後來報道,該項目總投資70億元,此後口徑又變成102億元。根據媒體報道,瀋北新區官網曾披露,利源軌道交通產業園項目計劃總投資200億元,保薦機構2018年4月27日披露數據顯示,瀋陽利源已投入資金95.7億元,與計劃的54.99億元存在巨大差異。

2017年12月5日,利源精製曾公告稱,預計軌道車輛整車樣車將在2018年春節前後試製完成。2018年8月14日,該公司回復深交所關注函時再次聲稱,整車樣車的試製工作仍未完成。

巨大的投入,造成了利源精製的沉重資金壓力。公開披露顯示,2016年2月該公司曾定增募資1.7億元,截至2017年底,募集資金已全部使用。而2017年1月定增募集的近30億元資金,截至當年12月也累計使用29.6億元。

在此情況下,該公司不惜大量通過民間借貸融資。第一財經調查發現,2017年以來,利源精製實際控制人王民、張永俠夫婦共為該公司進行了39筆擔保,累計金額約達27.5億元,擔保性質全部為該公司民間借貸。截至9月21日,利源精製有息負債達77.38億元,其中民間借貸餘額9.2億元。

民營企業融資仍難

出現債券違約的企業,與2018年上半年相比並無二致。除了少數國企外,主要以民營企業為主,而7月份以來違約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民營企業。

「目前來看,(民企融資)情況還是比較困難,一些企業自身的調整也沒有完成。」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說,債券違約的企業,本身存在負債過高、資產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債務風險較大,融資仍然存在困難。另一方面,銀行信貸投放還是更多偏向國企、供應鏈融資,以及專攻細分領域,具有一定技術優勢,經營、現金流都比較好的企業。

這種說法也得到民營企業的認同。「我負責公司的股權和債權融資,在這問題感觸很深。」深圳普羅醫療首席創新官黃漢年對第一財經稱,該公司目前正在進行C輪融資,接觸後發現,今年下半年以來,很多投資機構已經無錢可用,有資金的也非常謹慎。

「前幾年股權投資市場坑很多,現在投資方都理智了,不再盲目跟風。」黃漢年說,而在債權融資方面,根據其了解的情況,銀行最多按照每個季度銷售額的一半放貸。按該公司的情況,最多只能貸款2000萬元左右,作為創新企業,研發、產能提升,都需要大量資金,這些貸款滿足不了其需求。

在黃漢年看來,眼下銀行資金也很緊張,而且要求提供抵押物,但該公司本身沒有什麼房產類資產,而由於股權較為分散,也不太適合以股東房產抵押。而通過知識產權融資,同樣需要擔保。「十幾項專利,也只能貸款幾百萬,根本起不了太大作用。」

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也稱,雖然監管鼓勵支持民營企業融資,但目前的資金確實較為緊張。自從7月份以來,央行已在市場淨投放資金8000億元左右,但銀行間市場拆放利率仍然一路上升。資金緊張的局面,也制約了民營企業融資。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9月26日,包括中期借貸便利(MLF)、逆回購在內,央行7月以來在公開市場的淨投放已達5925億元,加上國庫現金定存,則達到7825億元。數據顯示,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的絕大多數品種9月26日的利率,均較最近20日均值有所上升。

「央行投放的這接近8000億資金,全部都是活水。」上述銀行人士稱,雖然近期地方債發行較為集中,加上臨近季末,會對資金面產生一定影響,但資金仍在流通,在此情況下,利率仍然明顯上漲,說明市場資金還是比較緊張。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第一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927/1180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