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我選擇不依賴微信生活 實情步步驚心

—為何我選擇不依賴微信生活

作者:
為應對政府不斷增加的壓力,微信和類似的公司正在大力投資人力和過濾技術,以加強審查用戶的能力。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報道,「中國龐大的網絡體量」必須「密切監控危險內容」。在流量繁忙期間,可能涉及到監控「每天數萬億的帖子、語音、照片和視頻。」

PETAR KUJUNDZIC/REUTERS

中國廣州——微信已經成為在中國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中國對WhatsApp、Facebook、優步(Uber)和蘋果支付(Apple Pay)的回應,它將這些國際品牌提供的所有功能整合到一個手機應用程式中。中國人用它來做各種事:與朋友分享近況、發送消息、群聊到組織聚會,乃至進行數字支付。

儘管它具有相當大的實用性,但這款應用讓我感到不安。

幾年前,當微信開始流行時,我在朋友圈(微信中相當於Facebook時間線的功能)發佈了一張香港紀念天安門事件的燭光守夜的照片。半小時後,我的老闆打電話給我,罵我做出了「危險、不當」的行為,命令我「馬上刪掉」。我不得不照辦,但忍不住想知道這件事為什麼泄露得那麼快。由於朋友圈中的帖子應該只能被微信上的朋友看到,顯然,不是朋友舉報了我,就是當局正在監視我的微信活動。這兩種情況都讓我非常不舒服。

我很快意識到我的情況不是孤例。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我在新聞中聽到很多關於微信用戶的故事,他們因為在朋友圈裏發佈的內容而遭到審訊或逮捕。有些帖子在政治上很敏感,還有一些帖子則是抱怨當地警察。

我還在微信另外兩個主要的功能「群聊」和「公眾號」當中親身體驗到了審查制度。雖然中國人通常不會在公共場合談論政治,但他們在私下都非常直言不諱,而群聊則提供一個私密的、非正式的環境。隨着人們在群聊中交換政治觀點,聊天群組和參與者的帳戶往往會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被刪,成員們不知道自己逾越了什麼界限。據《南華早報》報道,今年有三人因為「在群聊中發表一篇關於共產黨權力鬥爭的文章」而被封號。微信上還有2000萬個公眾號,是為那些有興趣接觸大眾的人準備的。那裏的文章受到嚴格審查,許多關注程度較高的帳戶被暫時禁聲或甚至永久封號。

隨着時間推移,我在微信上許多朋友的賬戶因為政府審查口中的「惡意傳播謠言」而被封號。這些人大多不問政治,只是分享關於引發公眾憤慨的醜聞的批評文章,比如問題疫苗,以及對高層人物的#MeToo指控;被封號的時候,他們沒有接到任何通知,說他們分享的哪一篇文章被視為虛假或惡意信息。由於大多數用戶現在都有數千個聯繫人,甚至銀行賬戶都與微信相關聯,因此賬號被封會給他們在財務和社交方面帶來麻煩。隨着恐懼氣氛蔓延,是越來越多的自我審查

幾年前,對這種嚴厲審查制度感到不滿的人會使用微信的外國競爭對手,如Facebook、Twitter、Line、Facebook Messenger、Telegram或WhatsApp。隨着時間推移,這些公司在中國相繼被屏蔽。到2017年底,微信成了防火牆後唯一被允許運行的消息應用程式。據該應用程式背後的中國科技集團騰訊稱,到2018年初,它每月有10億活躍用戶。

為應對政府不斷增加的壓力,微信和類似的公司正在大力投資人力和過濾技術,以加強審查用戶的能力。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報道,「中國龐大的網絡體量」必須「密切監控危險內容」。在流量繁忙期間,可能涉及到監控「每天數萬億的帖子、語音、照片和視頻。」

2017年9月,中國管理互聯網的政府機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發佈了新的規則,加強對群聊的控制,呼籲群主向當局報告涉嫌違規和犯罪行為,並要求提供此類服務的企業進行合作及技術援助。它還引入了一種新的機制來控制在線討論:管理者根據信用系統對群聊用戶進行評級;如果在多次違規後信用額度下降太多,他們對聊天群組的訪問權限就會暫時被停止。

2017年12月,中國宣佈與騰訊合作,在微信上實施國家身份證系統時,我意識到微信已經超越了商業信息平台,成為中國電子統治計劃的一部分。

由於微信,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變得容易被國家掌握,騰訊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更不用說徵求我們同意)分析我們的購物習慣、旅行計劃甚至是約會偏好,並且將其變現。

我曾試圖說服我認識的人改用其他具有端到端加密功能的信息服務應用,但無濟於事。他們的大多數聯繫人都在微信上,而且非常依賴它的服務,他們認為沒有理由離開。每當我提出私隱問題時,通常的回答是,「如果你沒什麼可隱瞞的,為什麼要介意政府訪問你的數據呢?」可悲的是,這與中國搜尋引擎巨頭百度行政總裁李彥宏的話不謀而合:他說,如果中國人「可以用私隱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願意這麼做」。

在過去的幾年裏,我盡力遠離微信;我的手機上還有這個應用程式,但我已經學會了不依賴它而生活。雖然典型的中國互聯網用戶將三分之一的移動在線時間用在這個應用上,並且每天訪問它10次乃至更多次,但我每周只查一兩次微信。我嘗試在中國使用現金或信用卡付款,並且在國外使用WhatsApp和Telegram。放棄私隱和言論自由以換取便利,這不是我願意做的交易。

來源:紐約時報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922/1177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