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你所有無憂無慮的生活 都是一場提前消費

作者:

01

30歲的時候,你不妨去觀察下身邊的同齡人。

如果沒有意外,你一定會有驚人的發現:那些曾經活得無憂無慮的朋友,此時,一定格外窘迫與艱難。

朋友李超群,就是生動的例子。大學畢業後,他進入了親戚家的企業做管理,工作穩定,薪水體面。

那幾年,李超群永遠是群里最活躍的一個;周末他總是在組織聚會;朋友的婚禮上,他隨的份子錢,就像他的肚腩一樣膨脹。

如果沒有人提醒,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從去年開始,李超群已經從群里消失。一打聽才知道,因為親戚的公司倒閉,李超群失業了。家庭的開支無法縮減、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李超群竟然去了附近的一家工地上幹活。不過短短几年,他竟然成了朋友中混得最差的人。

原來他曾經無憂無慮的生活,不過是一場提前消費,今天得加倍來償還。

02

新聞學碩士畢業後,我去了媒體工作。

是家很知名的都市報,工資遠遠高出同齡人,前輩們早打造出了閃亮的平台,只要稍稍努力,就能收穫崇拜與獎金。

這也是我人生中最安逸的三年。雖然上着夜班,但我每天中午才起床。去報社,做上幾個小時不算累的工作。待到下班,然後一起去宵夜。最遠的一次,乾脆去了鄰縣。吃完燒烤回到長沙,天空已經發白。每一個日子,都好像這樣滿天星斗。

可是我不知道,我的不少研究生同學,早已一次次跳槽,月薪變成了年薪。同寢室的哥們,更是有四個成功創業,擁有了自己的公司。

當我真實的察覺到自己被拋下,已經是五年後。因為停留在無憂無慮的舒適區,我和同學間的差距,至少已經十年。

我當年偷過的懶,提前消費過的無憂無慮,只能用更多的努力來償還。

03

是的,就是這樣:你五年前的選擇和付出,決定了你五年後人生的打開方式。

一直很喜歡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昨天看雜誌,偶然讀到她的辭職日記。

2015年9月,張泉靈發長文宣佈從央視離職,進入創投界,這年她42歲。

在辭職信里,她寫道,42歲雖然沒有了25歲的優勢,可是再不開始就43了。「生命的後半段,我想,重來一次。」

選擇辭職,是因為在這年年初,張泉靈天天咳血,以致醫生懷疑她是肺癌。雖然後來肺癌被排除,張泉靈卻重新思考人生。她決定放下名利、放下習慣的生活方式,去再開始一次。

42歲又如何?只要你願意放下安逸,只要你永遠擁有好奇,那麼,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如果你在20多歲時就選擇了安逸,你30歲的人生只會更糟糕。你只會有逛不完的菜市場,與買不完的地攤貨。

04

知乎上,有一個關注度很高的問題:20多歲時你做什麼,到40歲時才不會後悔?

有位知友這樣回答:二十幾歲時,最大的優勢是時間與身體。二十幾歲時,最應該做的是吃點苦、熬點夜。如果方向清楚,做些能隨着時間升值的事情,人只要不太笨,5年的聚焦與打磨,足以支撐你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做到頂級,讓你的40歲可以享受安逸。

我被這個答案深深打動。

如果問,人生哪一個階段,最不應該無憂無慮?它無疑是二十幾歲。二十多歲時需要吃苦,一是因為處於人生上升期,吃苦是必然的。再則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吃苦,投入產出效應明顯,能夠為未來打下提前量。

二三十歲時的安逸,是不值得留戀的。如果你在二三十歲時,就提前享受了40歲的安逸。你40歲時,就會錯失無數機會,為生活疲於奔命。

05

我堅信,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着一個「苦難定律」。

那就是:對多數人來說,一輩子所要吃的苦,所要熬過的困難,它們的總量是恆定的,並不會因為你選擇暫時的安逸,它們就會消失。相反,你越是選擇逃避,在此後,你越需要付出加倍的精力去彌補。

這個世界高歌猛進,已經沒有穩定這個詞。艱難是我們的常態,動盪是我們的歷練。這個世界上,當然還有着生活在蜜罐里的富二代,可惜,我們不是。

所以,別在20多歲時,說什麼歲月靜好,別在20多歲時,過得雲淡風輕、與世無爭。只有那些在20多歲時對自己下狠手的人,才會在三四十歲時過得不將就。

因為,年輕時,你所有無憂無慮的生活,不過都是一場提前消費。

所有的卓然不群,都是逼出來的,所有的輕鬆生活,都是熬出來的。

這句話看起來空洞,卻是生存的至大道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360do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918/1176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