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消失在911雙子塔里的離奇故事

—以此紀念這場遲來且已經隔世的緣分

911事件17周年。這是大多數當代人親眼見證屈指可數的幾件‌‌「放進大歷史維度也幾百年不會褪色的事件‌‌」。儘管如此,一直以來,我都認為911跟我的個人生活關係不大,最多讓我在美國境內坐飛機的安檢更麻煩了。直到今年,我聽了一個故事,才感覺到這件事真正走入了我的生活。這個故事肯定不是關於911事件里最震撼最動人的,但卻是第一次讓我真切地覺得雙子塔廢墟里掩蓋的現實殘忍而真實。

老賈在很小的時候把他自己的名字放進Google搜着玩,無意間找到了一位與他同名同姓的911遇難者–Justin Zhao.在將近3000名遇難者中,這名在世貿中心就職的普通員工顯然沒受到過太多媒體的關注,關於這個Justin的相關信息在互聯網上幾乎找不到。

出於好奇,老賈在之後的幾年裏,陸續從媒體報道的各個邊角處收集了一些關於他的消息,慢慢地拼湊出來了這個人的故事。這位Justin是來自中國的第一代移民,他的父親是一名餐廳服務員,母親是服裝工廠的一名工人。跟那個年代很多來美國奮鬥的普通沿海中國人一樣,他們全家在80年代末從廣州移民來美,一家人在紐約過得十分清貧,租住在紐約皇后區的地下室里。紐約對於他們而言,談不上是紙醉金迷的世界大都會,只是換個環境餬口的地方。

日子困難,但也不是全無希望。好在這對夫妻的兩個兒子Jimmy和Justin很爭氣,似乎承擔得起家族跨越階級的重任。尤其是Justin,他在學校期間一直成績優異。2000年前後,他從CUNY畢業之後,找到了一份知名保險業集團Aon的軟件工程師工作。正常發展下去,這份工作足夠他在紐約過上一份體面的中產階級生活。

而Justin的公司就位於曼哈頓的世貿中心雙子塔內。在當時全世界最著名的地標寫字樓里當高級白領,這件事對於他們家絕對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家人來美十幾年,如今總算像模像樣地在這個國家立足了。據Justin有倖免於劫難的同事回憶,工作後的Justin十分勤懇,老闆很賞識他。他時不時拿錢回家,給爸媽買各種禮物。眼看這一家人的生活要在千禧年伊始慢慢然好起來了……

一切聽上去既是那個年代中國移民夢的圓滿,又是標準美國夢的實現。然而這所有的希望,在2001年9月11日那天,戛然而止。這一年,Justin Zhao才27歲。他剛剛開始的人生,就這樣,被突如其來的歷史強行打斷。

要不是因為重名,這個被雙子塔吞沒的普通年輕人可能永遠被埋在記憶廢墟里,不會被其他人提及了。後來老賈也去了紐約念書和工作,還學了計算機做起了軟件工程師,並且老賈的姐姐不久後也搬進了新蓋的世貿中心工作…種種的巧合加在一起,老賈決定要去找到這家人。

有一次打聽到一點線索,找到了他們家當年在皇后區的地址,還聽說這家人在Justin去世後拿到的賠償金比其他身份顯赫的遇難者少。之後,Justin的兄弟Jimmy和爸媽註冊過一間公司,雖然日子比從前好了,但據說也一直過得不寬裕。老賈專門找了一個周末從曼哈頓去到了皇后區,背包里裝着一張支票,見機行事看他們需不需要。錢不多,大概只夠支付他們兩個月的房租,比起經濟上的幫助,這個行為更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兒子還被這個世界所記得。可紐約畢竟是紐約,要找到一個陌生人談何容易。老賈到了那裏才發現這家人在幾年前就搬家了。新租客對他們的信息一無所知…直到現在,也沒能聯繫到這家人。美國媒體自然對這家子不感興趣,中國媒體可能連他們的存在都未曾知道。

十七年過去了,如今再用這個名字進行搜索,排在前面的結果已經被老賈自己的信息替換了,那位葬身於911的Justin更進一步沉入歷史的深海里了。想到這,竟然有種對歷史上小人物的愧疚感–是我不起眼的存在加速了你同樣不起眼的存在消亡。

今年上半年,我和老賈去了趟世貿中心。那天下着小雨,我們花了一個多小時在密密麻麻的紀念碑上終於找到了Justin Zhao,拍下了這張照片(圖1)。路人問我們這是誰,是你們的家人麼?‌『No,he isn’t. But he gets the proper memorial he rightly deserves.‌『

臨走時,我們在他的名字上插了一朵花,以此紀念他短暫的一生,也紀念這場遲來到已經隔世的緣分。

今天就斗膽許個大一點的願望吧,願世界和平

延伸閱讀:‌‌「911‌‌」事件17周年:2.2萬件遺骸被反覆檢測,仍有1111人身份未確認

2018年7月28日,‌‌「9•11‌‌」事件中的第1642名罹難者的身份被正式確認——

斯科特•米高•約翰遜,時年26歲,金融分析師。事發時,他正在世貿中心南塔89層工作,受僱於Bruyette&Woods投資銀行。

在這一消息得到確認後,他的照片被公佈在了‌‌「9•11‌‌」事件的網上紀念館中,供人們憑弔。這個出生於新澤西州格倫里奇的男孩有着金色的頭髮,證件照中的笑容充滿自信。但是,和這個紀念館中其它所有遇難者一樣,他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17年前的9月11日。

‌‌「9•11‌‌」事件中的第1642名罹難者的身份被正式確認。圖據‌‌「9·11‌‌」紀念館官網

在斯科特身份確認一個多月之後,9月8日,當時位於被炸毀的世貿大廈正下方的科特蘭街地鐵站,經過修整之後正式投入運營。《紐約時報》稱,這座地鐵站是‌‌「整個城市在災難後,找尋回的最後一塊遺失的版圖。‌‌」

17年之後——

仍然只有60%的罹難者身份被確認,2.2萬件遺骸中有的被檢測10-15次

在得知兒子的遺骸被確認後,斯科特年邁的雙親忍不住失聲痛哭。母親稱,她感覺突然被拉回了多年前的回憶之中,但是又意味着痛苦的等待終於落幕。

‌‌「不知道為什麼,我之前總覺得兒子終有一天會歸來,告訴我們,他回家了,只是失去了記憶。‌‌」斯科特的母親說。

法新社報道,截至目前,‌‌「9•11‌‌」事件的2753名罹難者中,只有約60%的罹難者身份被確認,還有1111人等待確認身份,他們的家人仍然在焦灼地等待中。

儘管已經過去17年,紐約法醫實驗室仍然在日復一日地試圖辨認罹難者遺骸的身份,而DNA技術的發展也為這一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是,目前的速度仍然不容樂觀——過去五年內,平均每年只有一具屍體的身份被成功辨認。

一名法醫工作者向記者展示用於提取DNA的工具。圖據法新社

紐約法醫犯罪實驗室的負責人馬克•德西雷表示,目前,他們提取DNA的新技術之一是使用液氮和超聲波系統,將骨骼碎片變成更細的粉末,並添加其他化學物質,提取DNA並生成剖面圖。

然而,這樣的實驗並非每次都會成功,或者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失敗的概率似乎更大。‌‌「從骨頭中提取DNA本來就非常困難,而且這些遺骸還一度暴露在火、水、飛機發動機燃料、柴油、黴菌、細菌和其他元素中,所有這些都會破壞DNA,因此,一份樣本最終可能只剩下非常少量的DNA供檢測。‌‌」德西雷解釋。

截至目前,世貿遺址中尋獲的2.2萬件人類遺骸都已經經過檢測,有些甚至已經做過10到15次檢測,但是仍有上千人的DNA圖譜無法完全描繪成形。

而且,這一系列複雜的工序,還只是實現身份確認的一半——‌‌「另一半的工序是,你必須有東西和這些圖譜進行比較,否則這些提取的剖面圖沒有任何意義。現在,受害者的家屬已經給我們提供了1.7萬件牙刷、剃鬚刀、梳子等罹難者生前的個人物品,供我們進行DNA比對。‌‌」德西雷告訴記者。

但是,其中有100名左右受害者仍然沒有被提供任何可供對比的私人物品。因此,即便勾勒出他們的DNA圖譜,最終也仍是一場徒勞。

此前,在‌‌「9•11‌‌」事件剛剛過去一年後,《紐約時報》曾撰文稱,經過12個月的努力,當地法醫科學家已經辨認出了1493名罹難者的遺骸,其中一半都是從DNA分析結果中辨認出來,完好無損被挖掘出的罹難者遺體僅有292具。

這意味着在之後的16年中,僅有149人的屍骸被進一步辨認。而在目前,每一個新增數字的背後,工作量都難以計數。

法醫科學家——

這項工作定義了我的職業生涯,我們和罹難者的家人關係很親密

今年7月,第1642名罹難者身份的確認,給步履艱難的法醫團隊帶來了新的希望——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有近一年一無所獲。

‌‌「這令我們感到非常振奮。‌‌」法醫團隊成員維羅尼•卡諾表示,‌‌「過去接受的職業訓練中,我們一直被要求不能感情用事。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無法保持冷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9•11‌‌「事件本身,已經給所有人的生命打上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而這一切進展的基礎,是紐約市首席法醫辦公室前首席法醫在2001年做出的前瞻性決定——保存所有遇難者遺骸。他們相信,未來的科技發展能夠讓這些遇難的人們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魂歸故里。

‌‌「如果2001年沒有做出這個決定,這些遺骸就會在廢墟中繼續降解,DNA鑑定技術的出現也無計可施。‌‌」德西雷表示。

在曼哈頓,德西雷是唯一在2001年團隊組建之初到現在,一直工作在第一線的法醫科學家。‌‌「這項浩大的工程,定義了我的職業生涯。‌‌」德西雷說,他的眼裏依然閃爍着光芒。每每有新的鑑定技術問世的時候,他第一時間就會迫不及待地想用這些技術來檢測這些遺骸。

‌‌「我們(法醫團隊)和罹難者的家人關係非常親密,這種關係對於法醫科學家來說非同尋常。我們都接受過專業的培訓,所有這些培訓最終都指向公平、冷靜、不帶偏見、去除感情。‌‌」德西雷說,‌‌「但是,世貿中心這一次,是完全不同的。‌‌」

對於罹難者的親屬來說,他們可以選擇是否接收身份確認的消息,以及以何種方式獲知這一消息。

‌‌「當你被通知,遇難者的身份確認的那一刻,仿佛會被帶回災難發生的那一天,會忍不住去想像他們以何等慘烈的方式死亡。‌‌」瑪麗•費切特說。在‌‌「9•11‌‌」事件中,她失去了自己24歲的兒子布拉德。‌‌「但是,這同時也會給予你一些安慰,至少這個消息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給我們所愛之人一個最終的交代。‌‌」

在‌‌「9•11‌‌」事件之後,她和一些罹難者的親人共同創立了一個名為‌‌「9•11的聲音‌‌」的組織,幫助解決‌‌「9•11‌‌」事件後家屬的一些情感訴求和生活需要。

17年後重建——

因大樓倒塌損毀的地鐵站再次投入運營,‌‌「城市最後一塊遺失版圖被找回‌‌

對於‌‌「9•11‌‌」事件來說,時過境遷17年後,今年的周年紀念還具有另一重意義。就在三天前,當時位於被炸毀大樓正下方的科特蘭街地鐵站,經過修整之後再次投入運營。《紐約時報》稱,這座地鐵站是‌‌「整個城市在災難發生後,找尋回的最後一塊遺失的版圖。‌‌」

當時,轟然倒塌的雙子塔使得位於塔身正下方的科特蘭街地鐵站遭到嚴重破壞。時任地鐵基礎設施建設的負責人約翰•費雷利評估地鐵站的損失時稱,‌‌「幾十層的高樓從600英尺的高空中瞬間坍塌墜落,像一台打樁機一樣,把整個地鐵站砸得嚴嚴實實。‌‌」在這場浩劫中,地鐵站的北出口倖免於難,而出口通往地下的兩層樓梯,成為了上百人逃生的通道。2008年,這兩段樓梯還被整體搬運到‌‌「9·11‌‌」紀念館珍藏。

在災難發生的一周年後,這座地鐵站被完全拆除。‌‌「科特蘭站‌‌」從紐約縱橫的地下交通版圖上被抹去。

‌‌「‌』9•11‌『事件之後,超過100萬地鐵班次,曾經路過這一站。但是,整整一代‌』紐約客』們,未曾在這座車站停留。‌‌」CBS新聞台這樣評論。現在,這座地鐵站的重建終結了這一歷史。

據《紐約時報》報道,出於紀念意義,重建後的車站被命名為‌‌「世貿科特蘭‌‌」站,整個重建耗資1.8億美元,並且在內部牆體上增加了一副馬賽克裝飾畫,內容是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

紐約大都會運輸署指出,這一耗資不菲的地鐵站修復工作不僅具有紀念價值,而且還會給市民的出行帶來實際便利,人們可以通過新車站抵達二號線和三號線,並可以換乘特快列車去往紐約上西區。

‌‌「重建工程會使得上百萬人受益,並且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號——紐約的城市力量,是所向披靡的。‌‌」時任州長喬治表示。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千面嬌娃楊老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914/1173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