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靈隱寺一幅對聯透着千年的智慧 半稱心的生活更容易幸福

靈隱寺因為濟公而家喻戶曉,靈隱寺的一幅對聯道出人生自在好心態

杭州西湖靈隱寺因為濟公和尚的故事讓人覺得格外的充斥着修煉人的智慧,而靈隱寺的一幅14字的對聯如能對照着運用到生活中,那將一生快活,無憂無慮。

杭州西湖靈隱寺因為濟公和尚的故事而家喻戶曉

幾千年來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婚喪嫁娶

都透露着古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的修煉文化的氣息

即便是經歷了文革那樣的一場對傳統文化的洗劫、腰斬

但是殘存在角落的傳統文化的碎片依然能在暴風驟雨過後再次重組甦醒

連接着中國人骨子中與生俱來的道德修養的土壤生機勃勃

如同網文分享的這篇文章一樣

只是14個字的一幅對聯,但是卻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濟公和尚看似瘋癲實則智慧的一生

記下這幅對聯就能讓人一生受用,可嘆傳統文化的智慧精深

杭州霛隱寺(williamyyyyy/instagram)

杭州靈隱寺內,掛着這樣一幅對聯:

人生哪能多如意

萬事只求半稱心

語言雖樸實無華,卻飽含着人生哲理,寫盡了人生。

萬事只求半稱心,意味着常常要知足常樂、隨遇而安。

林語堂先生說,這是「中國人所發現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半稱心」並非消極無奈,而是一種人到中年後的豁達與智慧。

「半」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心靈狀態,一種人生智慧,一種處世哲學。

假如事事盡如人意,那有什麼努力和輝煌精彩可言呢?

畢竟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遺憾才顯出生活本色。

人生幾十年,酸甜苦辣咸,各種滋味都有,故稱「百味人生」。

世界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過不了的坎,

掉頭而回,也是一種智慧。

只有平心靜氣胸無太多的雜念,才能及時把握機遇、化險為夷。

萬事只求「半稱心」,(圖片:photoac)

萬事只求「半稱心」,是胸襟寬廣,是淡定從容的處世哲學。

萬事只求「半稱心」,是不設置太玄的目標,不盲目的去攀比,不生非分之想,不貪非分之財。

可能我們得不到某些東西,但也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

可能我們達不到某項目標,但也不要因此變得垂頭喪氣。

楊絳出生在一個有名的知識分子家庭,她的家境殷實,生活養尊處優,從小到大都是有名的富家才女。

可是嫁給錢鍾書後,便跟着丈夫漂流海外求學,學習之餘,

楊絳幾乎攬下生活里的一切雜事,做飯製衣,翻牆爬窗,無所不能。

這樣一個富家女子竟然毫無怨言,楊絳說:

「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獲得了金錢未必能擁有快樂,擁有快樂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

即便是擁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願以償。」

生活不易,人生更不易(圖片:photoac)

生活不易,人生更不易。

我們應珍惜擁有,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以求通達明智、沉浮自如。

人生的路上,固守淡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不做世間功利的奴隸,不為凡塵中各種攪擾、牽累、煩惱所左右,使自已的人生不斷得以升華。

不去強求完美,做真實的自我,讓人性回歸到本真的狀態;

不苛求自己,不委屈自己,努力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快樂就在身邊。

萬事只求半稱心,這不是玩世,這是求是。

追求「半稱心」的生活,不是無奈和消極,而是一種豁達和智慧。*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搜狐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820/1160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