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環球旅遊 > 正文

25張圖帶你穿越黃石公園146年歷史

框哥說:從1872年成立至今,黃石公園一直以其美麗的自然景觀和令人驚嘆的野生動物聞名世界。但是,歷史上,黃石公園的生態系統也遭到過人為的嚴重破壞,甚至直接導致了該地區「狼」族的滅絕。

如今,隨着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社會、政府各方面力量正在加入野生動物保護行列,長路漫漫,但未來可期。

1872年,黃石公園被設立為美國第一座國家公園,至今,已有146年的歷史。

這裏有14張珍貴的黃石公園老照片,跟框哥一起,穿越百年,去看看歷史上的黃石公園吧。

上世紀20年代,黃石國家公園的負責人Horace Marden Albright與三頭熊坐在一張桌子上。

攝影:US National Parks Service

圖為拍攝於1871年的Bannock部落成員。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他們已經在黃石地區生活了數千年。

攝影: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1871年,一張照片拍到了黃石公園建立之前的猛獁溫泉。

攝影:Wiiliam Henry Jackson,National Geographic

一名男子觸摸着黃石國家公園中鹿角構成的一個庇身處。

攝影:Edwin L. Wisherd,National Geographic

1915年,巨人間歇泉噴發時產生了大量雲霧。

攝影:Haynes,National Geographic

1922年,黃石河的下游瀑布傾瀉在一塊岩石的邊緣。

攝影:Albert Schlecten,National Geographic

1940年,兩位女性舉起他們在黃石河中捕捉的一串魚。這串魚共10條,達到了他們當天能捕捉數量的最大值。

攝影:Edwin L. Wisherd,National Geographic

1940年,黃石公園的遊客騎馬趟過菲爾霍爾河。

攝影:Edwin L. Wisherd,National Geographic

1967年,在黃石國家公園隸屬於懷俄明州的區域,遊客們乘坐電動雪橇滑雪。

攝影:William Albert Allard,National Geographic

1967年,兩名男子在一個黃石間歇泉附近的雪地上測試發射設備。

攝影:Frank& John Craighead,National Geographic

1967年,配備天窗的貨車使遊客們能清楚的看到黃石公園中的野生動物。

攝影:William Albert Allard,National Geographic

1972年,一群遊客圍觀噴發的老忠實間歇泉。

攝影:Jonathan Blair,National Geographic

1972年,黃石公園的遊客站在公路上拍攝一頭美洲黑熊

攝影:Jonathan Blair,National Geographic

1972年,黃石公園的岩石上覆蓋着泡沫般的石灰石。

攝影:Joe Scherschel,National Geographic

歷史上的破壞

黃石公園的生態野性美令人驚嘆。但146年的歷史中,黃石公園的生態系統也一度因為人類的貪婪遭到了破壞。

黃石國家公園裏,一群烏鴉圍着一隻被殺死的獵物,一隻灰狼猛地衝過去將它們驅散。

攝影:Barrett Hedges,國家地理圖片集/ Alamy

在黃石公園建立不到十年的1880年,公園負責人Philetus Norris發現:

曾經,黃石公園裏到處都是狼的蹤影,「但後來人們為了得到那價值不菲的狼皮就將士的寧(strychnine,又名番木鱉鹼。是一種劇毒的化學物質,一般用來毒殺老鼠等嚙齒類動物。對人類亦有劇毒)藏在動物的屍體內,狼只要食用就會被毒死。因此,黃石公園中的狼幾近滅絕」。

事實上,自1926年起黃石公園就再也看不到狼的蹤跡。

直到1995年,人們才在加拿大西部抓了14隻狼放入黃石公園,狼群才得以再次繁衍。如今,在「引狼入園」的20年後,公園中狼的數量趨於穩定。

這裏是黃石公園的鵜鶘谷地,莫里斯狼群正沿着灰熊的足跡尋找食物。

攝影:Ronan Donovan

研究表明,公園引進狼之後,對黃石公園的生態系統產生了很複雜的影響。比如說,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麋鹿大肆繁殖,會過度啃食公園河床中的楊木、柳樹等重要植物。而狼返回之後,麋鹿則遷回峽谷以躲避捕殺,樹木叢林也得以重新興旺。海狸、麝鼠、水獺、鴨子、魚類、爬行動物及兩棲動物的數量也能夠復原。由於柳樹上可供做巢的空間變大,鳴禽的數量也增多起來。

這一層疊效應表明頂端捕食者理論是成立的。將狼引入公園之後,公園的生態系統又變得有活力,而且更加完整起來。

保護運動的開展

大黃石生態系統是美國西部最為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如今,為了保障地區生態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多有針對性的保護運動正在開展。

薩勒費爾高原位於黃石國家公園的東南角外。薩勒費爾高原俗稱「TheThorofare」,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是成千上萬頭有蹄類動物和其它大型動物的主要遷徙線路。

攝影:Joe Rii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以黃石公園動物大遷徙為例。為了種族繁衍和尋找食物,每年,成千上萬頭麋鹿、叉角羚和長耳鹿都必須穿過黃石國家公園這塊崎嶇的地域,完成它們的大遷徙。

每年冬天,北美奔跑速度最快的陸地哺乳動物——叉角羚都必須奔跑160多公里才能從懷俄明州的格林河盆地抵達它們的夏季棲息地——大提頓國家公園。這條遷徙線路又被稱為「叉角羚遷徙之路」

一群叉角羚穿過格林河,向着大提頓國家公園前進。

攝影:Joe Rii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一群三周大的麋鹿第一次踏上前往黃石特羅費里谷地(Thorofare Valley)的遷徙之路。攝影師JoeRiis在歷時兩年的拍攝之後說:「我拍到了夢寐以求的作品。」

攝影:Joe Riis,National Geographic

這每年一次的大遷徙,註定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旅程。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美國西部的動物在大遷徙過程中不僅會遇到各種天然阻礙,還會面臨人類設置的諸多障礙。與麋鹿、長耳鹿和其它有蹄類動物穿越下48州的遷徙線路類似,叉角羚的遷徙需要穿過大片聯邦、州以及私人的土地,其中許多地方遍佈倒刺鐵絲圍欄公路住宅群其它人造障礙

叉角羚通常不會跳躍,但這頭遷徙的動物為了越過融雪形成的溪流不得不選擇跳躍。

攝影:Joe Rii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在晚春的遷徙途中,為了抵達黃石國家公園,麋鹿需要穿越阿布薩羅卡山脈中的一個海拔3350米的山口。

攝影:Joe Rii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穿過水流湍急的河流是叉角羚在遷徙過程中面臨的最危險挑戰之一。當然,穿越公路更加危險。

攝影:Joe Rii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而最近,為了保護美國西部的動物遷徙走廊,多個組織聯合發起了一項旨在拆除動物遷徙途中的柵欄和其它障礙物的新運動。

獵人、環保人士、私人土地主和政策制定者共聚一堂,共同商議並拆除了黃石國家公園及其周圍遷徙走廊範圍內的許多人造障礙。

每年冬天,上千頭遷徙的麋鹿會穿過斯彭斯和莫利亞堤野生動物棲息地。州政府在1991年購買了這片靠近懷俄明州杜波依斯的保護地,旨在為遷徙動物提供一個安全的港灣。

攝影:Joe Rii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變化最為明顯的,是懷俄明州派恩代爾西部那條綿延19公里的191號公路。公路中有一段叫作TrappersPoint的路段,正好經過叉角羚的遷徙線路。

過去每年至少有100頭叉角羚、長耳鹿和其它有蹄類動物在嘗試穿越這段公路時死亡

圖為2008年叉角羚穿過191號公路。

攝影:Joe Rii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2012年,為了給叉角羚創造安全的遷徙通道,這段公路上修建了一系列的野生動物跨越橋。而修建跨越橋之後,野生動物交通事故幾乎不再發生。

一群叉角羚穿過Trapperspoint的野生動物跨越橋。這座野生動物跨越橋修建於2012年,旨在幫助動物安全遷徙,避免它們橫穿191號公路。

攝影:Joe Rii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隨着民眾自然保護意識的增強,黃石公園的生態系統趨於穩定,人類與自然在這裏達到了真正的和諧共處。但是,想要讓後代繼續欣賞這一奇景,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遊客和看護者的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818/1160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