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報告:中國家庭債務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一份中國大學的研究報告警告說,中國家庭部門的債務隱患被中共當局和學界嚴重忽視,現已逼近美國金融危機前的峰值水平,恐釀成重大潛在風險和嚴重失誤。

 

北京等10個省市的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已超過100%,同時棚戶區改革形成了新一波的高負債家庭,圖為北京一處被拆遷的門店。

一份中國大學的研究報告警告說,中國家庭部門的債務隱患被中共當局和學界嚴重忽視,現已逼近美國金融危機前的峰值水平,恐釀成重大潛在風險和嚴重失誤。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8月7日發表學術報告(題為「警惕家庭債務危機及其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通過理論和量化模型分析發現,中國的家庭債務問題已逼近家庭部門的承受極限,並對消費形成擠出效應;更嚴重的是,家庭債務的負面效應已經溢出到企業和金融系統,亦加大系統性金融風險和經濟下滑發生的概率。

報告指出,家庭部門債務總量不高的表象遮掩了收入階層以及區域間家庭債務的重大差異,同時也掩蓋了債務在不同部門間的傳導性。

家庭流動性已到命懸一線的地步

根據官方公佈的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家庭債務占GDP的比重為48%,表面上低於發展國家,但也遠遠超過其它發展中國家。但關鍵問題是中國GDP與居民收入之間的相關性較弱,也就是GDP漲,但居民收入不漲或不能同步漲。

報告指,尤其是家庭部門加槓桿的主體——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遠遠落後於GDP的增速,這是中國跟其它國家都不同的地方。

所以改用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來觀察中國家庭債務會更恰當,不過結果也更驚人。截至2017年,中國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高達107.2%,已經超過美國當前水平,更是逼近美國金融危機前峰值。

截至2017年,中國有超過10個省市的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超過100%。其中,福建、廣東、浙江等三個省份已超過美國金融危機前的峰值,而重慶與北京也正在逼近這一峰值。

報告說,如再加上隱藏的民間借貸(未計入統計)部分,「實際上中國很多家庭已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家庭流動性已到了命懸一線的地步」。

報告指出隱藏的民間借貸對家庭債務的影響不可忽視。2017年受房地產調控政策以及銀行信貸政策收緊等多方面影響,中國居民戶的中長期貸款新增額較2016年出現大幅下降,但其它類型貸款卻加速增長。

「一個重大的擔心就是這些貸款的增加源於銀行房貸政策的收緊,家庭只能通過其它形式的貸款進入房地產市場」,報告說。其它類型貸款因還款期限短、利率高,無疑會對家庭的流動性造成強烈衝擊,更會成為中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城市棚戶區催生新一輪高負債家庭

除了家庭加槓桿,家庭債務的區域性不均衡現象也日益突出,部分區域的家庭債務負擔嚴重。

報告發現,隨着部分區域房地產市場的升溫,許多棚戶區改造(簡稱棚改)熱點地區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內家庭槓桿率就有很大升高。家庭槓桿率是家庭總貸款與家庭總存款之比,用來衡量單個家庭的負債情況。

棚改是中共大拆大建、改造城市的新政策,對城市中的簡易房屋和棚廈房屋集中區進行拆除和再建。

這類區域一般人口居住密集,同時人均收入偏低。在房地產市場的利潤驅動下,多地「一刀切」棚改已變形為對城市土地的新爭奪戰。

「被改造的地方都是建築容積率低的地方,通過建高樓提高土地利用率,獲取利潤空間」,北京才良律師事務所主任、長期關注棚戶區改造的王才亮告訴大陸媒體《南方周末》。

上財的報告指出,要特別警惕這一點,棚改已累積大量的家庭債務,如果經濟發展不能支撐過高的家庭債務,可能在局部引起系統性風險。

為償還債務家庭愈加沒錢消費

報告說,即便未來家庭債務不會產生大規模違約風險,巨大的償債壓力也會大幅擠出消費。

「通過對老百姓現金流的侵蝕,家庭債務對消費的擠出效應已持續多年,」報告說。中國的消費增速已連續7年下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已經由2011年20%下降至2018年6月份的9%。

報告利用2015-2017年的省級數據建模分析,也證實,家庭槓桿率整體上與家庭消費呈現負相關關係。也就是家庭負債越多,消費就越少。

並且隨着家庭部門加槓桿的速度加快,家庭債務對消費的擠出作用愈加明顯。例如,2017年家庭槓桿率每升高1個百分點,城鎮家庭人均實際消費支出就會下降0.11個百分點。

「由於中國房地產二次抵押市場的不發達,當家庭債務累積速度過快,家庭債務對流動性的收緊作用更加明顯,就會讓老百姓愈加沒錢消費」,報告說。

一般來說,家庭債務會從正反兩方面影響消費,一種是家庭能通過借貸在一定程度上放鬆預算約束,那麼債務會對家庭消費起到促進作用;另一種是家庭債務增加過快,成為沉重負擔反而會減少消費,起抑制作用。

家庭債務風險已傳送給金融系統

另一方面,家庭部門流動性收緊的影響會通過拖累企業經營活力傳遞到銀行系統中,從而危及整個金融系統的安全。

報告說,家庭債務累積也會加劇企業經營不善和銀行系統的脆弱性。隨着受流動性約束的家庭比例升高,首先會拖累國內消費及總需求,使得企業的銷售額下降。

而中國的企業主要靠銀行貸款融資,在面臨總需求下降、銷售業績下滑以及融資約束加大的情況下,這些企業將不得不大量增加短期貸款來維持運營,這會將企業推入更大的流動性風險中,企業不但不能去槓桿,反而再繼續加槓桿。

這種負效應還會通過其它方式溢出到銀行系統,最終導致銀行的壞帳率上升、加劇系統脆弱性。

報告指,地方政府出於「保就業」「維穩」等動機,動用行政手段迫使商業銀行向殭屍企業輸血,這一綁架之勢在2009年後愈發嚴重,並使得商業銀行的穩定性,甚至銀行系統的穩定性日漸變差。

「保就業」、「穩定壓倒一切」是中共各級政府的政策目標,也是衡量中共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

根據報告估算,截至2018年二季度,中國國有四大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以及中國農業銀行)的平均風險溢出率為34%,較非四大行同期水平高出14%,較其自身2017年末的水平高出8%。

國際關注中國的債務問題

中國的債務問題從2017年以來一直是全球關注焦點。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報告也警告過中國的債務問題,指中國債務總額與GDP之比已從危機前的171%飆升至2018年的299%。

英國《金融時報》8月6日的社評文章表示,雖然跟發達國家比,中國的債務比率並不高,但它已屬於新興市場中的一個異類;且除了債務總體規模驚人,債務的分佈特徵更是要命——中國企業負債全球最高、槓桿倍數也最高,還有龐大的影子銀行蘊藏爆發式金融風險,中小型銀行的高風險融資規模翻了一倍,達到銀行業總資產的43%。

現在再加上家庭債務命懸一線,中國經濟下一步要如何?上海財經大學的報告也給出了中國老百姓的真正期望——生計有所靠、求學有所教、終老有所養、病疾有所醫、住者有所居,同時減少家庭部門的後顧之憂。

美國聯邦資訊網Government CIO的編輯普頓(Matthew van Putten)曾撰文說,「如果中國(中共)想要永遠支持跟GDP匹配的合理消費者市場,那麼購買力就必須從『既得利益』集團轉移到普通中國人身上。否則,消費一定會貧血。」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815/115842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