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真正高情商的人 只會默默做好一件事情

作者:

1

我有一位朋友,你第一眼看見他,就會覺得他很着急。

這種着急不是表面上的匆匆忙忙,而是對成功的渴望。

我們相識在一場會議上,他坐在我對面,會議開始,他就給大家挨個兒發了一輪自己的名片。我以為這樣就完了,誰知會議還沒結束,他又開始新一輪的加微信。一場講座,他什麼也沒聽,就光顧着去認識別人,然後留個聯繫方式了。

他喜不自勝地問我:「所有自媒體大咖都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你知道那是什麼感覺嗎?」我搖搖頭。他說:「很爽,很有底氣,仿佛有很多東西觸手可及。」

原來,他維持自信要靠別人。

大約過了小半年,我們再次在一次沙龍中碰面。這次,他倒安靜了很多,既不猛要微信,也不硬跟人家聊天。手上還拿個小本子,隨時記點東西。

我甚是好奇,問他:「你怎麼不要大夥的微信了?」他無奈地聳聳肩說:「這一年多,都是在加微信,急着認識大咖,急着進圈子,急着進高端群,急着給別人評論點讚、維持關係,很累,也沒什麼用。」

原來,他上個月失業了,跟大咖們招呼了一遍,希望他們給推薦個工作,卻沒一個人理他。寫的文章,領導說不好,他發給大咖,讓大咖給他提點意見,結果人家果斷地回了三個字:沒時間。

說着,他打開自己的微信,不斷往下拉,讓我看他那幾百個微信群,和那幾十個大咖好友。他說他每天花在這裏的時間,比他上班時間還多,但是需要幫忙的時候,一個人都找不到。

他終於幡然悔悟:雖然認識很多人,看起來情商很高,可是自己沒本事,再高的情商智商都是胡扯。自己不行,認識誰都沒用。

我突然想起一句話:「等價的交換,才能有等價的友誼,如果我們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未來我們也完全沒有交換的可能性,我就沒必要幫你。」

交朋友也是有功利性的,與其把時間花在認識更多人上面,不如花時間提高自己的個人價值。我們總是對情商存在很多誤解,以為善於交際,善於維繫關係,會說話,能讓別人喜歡,就是高情商。但其實,真正的高情商,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內的,它首先是要提升自己。

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虛榮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對付的是你時刻想要出風頭的小聰明。克服不了這些心態,你就永遠只是一個半吊子,挺住,方能成就自己。

真正高情商的人,都在默默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提升自身價值,塑造個人品牌。

2

前段時間,公司里來了個新同事,挺有禮貌的,無論見到誰,都是哥哥姐姐地叫,給人的印象很好。他不僅嘴巴甜,到吃飯點也是爭着搶着給大家帶外賣;每天下班最後一個走,把辦公室的椅子擺放的整整齊齊;早晨來的時候,還把所有的電腦都開了機,節省了大家的時間。

雖然都是小事,但是能想到這些,堅持這樣做,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同事們都止不住誇讚他。

閒聊的時候,總監說,現在的95後小朋友真的是情商很高,比他們那一代強多了,他那個時候只知道一門心思學技能,加班,幹活,根本不知道搞人際關係。大家紛紛表示贊同,另一個同事也說她剛工作的時候,連個話都不敢說,見到領導,也硬是假裝沒看見。

然而,就是這麼個人人稱讚的小伙兒,卻沒有過實習期,就被辭退了。

原因很簡單,他做不好自己的工作。

臨走的時候,他還特別委屈,他熱情地幫同事們做着各種不屬於他工作的雜事、瑣事,怎麼就工作能力欠佳了?

是啊,他所有的事情都做的很好,唯獨自己的任務被落下,可是公司要看的不是你把別人的事情做得有多好,和誰誰誰關係處得好,而是你自己的事情完成得怎麼樣。

人緣好,受歡迎,情商高,都是加分項,但是公司不考核這些,這也不是一個人價值的最好體現。

作為一個員工,最終還是要回歸自己的工作,堅守好自己的崗位,這才是你能通過考核的最大籌碼。

3

因為跟自己相處,要比和他人相處難得多。內外通透,身心合一,專注於自己,才是真正的力量和情商所在。

學會和自己相處,管理好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我們首先要成為自己的貴人,別人才會成為我們的貴人。

我喜歡的一位主持人曾經說:職場就像人生的鏡子,如果人生有100個台階,那麼第50個台階就是一個平衡點,你在第50個台階以下時,是不具備談判資格的。在這個階段需要你臥薪嘗膽,隱忍是很重要的階段。」

當你還沒有登上第50個台階的時候,是不具備談判資格,是沒有話語權的,那麼你就要臥薪嘗膽,慢慢去積累自己的實力。請記住:沒有實力的憤怒毫無意義!

當我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不再去在乎所謂的高情商,而是回到了孤獨中,那就是我們以真正的我開始生活的時候。這是一個很漫長、很孤獨的過程,但我們都需要通過這個漫長的時光來雕刻自己。

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你身上的每一處孤獨與榮耀,都會往你的生命中注入色彩斑斕的顏料,都會讓你的內心慢慢變得堅韌和豐盈,成就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走出來,就是光芒萬丈。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桌子的生活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807/1154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