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財政部再槓央行 中共金融危機應對無計

最近,中共央行官員指責財政部所謂「積極財政」是在「耍流氓」,財政部反擊說,財政金融不分家才是金融風險的癥結所在。有評論認為,儘管央行與財政部矛盾由來已久,但公開互相批評,還是罕見的,反映出中共管理層對於如何化解當前經濟的內部問題,還沒有形成統一意見,也側面說明了,無論是管理層,還是投資者,對經濟下行周期的長期性還沒有足夠的準備。

財政部回應央行指責:財政金融不分家是金融風險癥結所在

7月17日,財政部官網掛出一篇湖南專員辦的調研文章《湖南專員辦關於防範金融風險的幾點思考》。

文章認為,財政金融不分家是金融風險的癥結所在:「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就成了把財政和金融混在一起的中間機構,導致財政與金融的不分家。」

該文被外界認為是中共財政部對中共央行言論的一種回應。

7月13日,中共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撰文稱,「多個現象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是真積極」,「沒有赤字增加的積極財政政策就是耍流氓」。

徐忠的言論引發諸多反響,認為徐忠「說了央行很多年想說卻沒有說的話」,「財政資料不要說人大代表看不懂,我也看不懂」,「財政部將財政風險轉嫁金融部門」,「金融機構管不住地方政府的違規融資行為」,「中國的財政部喜歡與美國財政部對比,強調自己的權利太小」,「中國的財政透明度很不夠,資訊披露大而化之,缺少公眾監督」等等。

路透7月18日報導,中國剛剛公佈的上半年經濟資料顯示,中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仍保持較快增長,但投資的回落以及諸多的不確性顯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大,而剛剛開打的中美貿易戰亦影響着市場預期,中國股市、匯市、債市等金融市場的動盪難免會有傳導效應並波及實體經濟,也使得中國防風險重任只增不減。

報導認為,在此背景之下,央行與財政部的互懟不免被市場解讀為:一方面要降槓桿,另一方面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央行對資金水籠頭的收放掌控難度越來越大,一旦經濟下行壓力加劇,風險點被刺破,央行有先為貨幣政策背書的需要。

媒體為央行說話:貨幣不全是央行印的

7月18日,陸媒老虎財經網刊發文章稱,跟基礎貨幣調控一樣,央行無法精準控制外匯、財政對廣義貨幣的影響,只能被動去調節銀行信用投放對廣義貨幣的影響,是被動配合的角色。

文章舉例說,中國特色「准財政」等因素影響投放結構。政府舉債有《預算法》的約束,地方政府要花錢,設立了很多表面上是國企,但其實代表地方政府信用的企業,比如城投公司(和以前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由它們舉債,去實施一些建設投資專案。銀行知道是政府信用,放心放款,從而派生了貨幣。有限的信貸資源用在這邊之後,其他實業能分到的信貸資源就少了,出現了融資難。此時,雖然信貸整體額度是控制得當的,因此M2總體沒失控,但是投向不合政策意圖,結構失當了。

文章表示,央行有控制貨幣總量的職責,但不是所有的貨幣投放管道,都掌握在央行手中。

評論:面對危機中共沒有充分的準備

7月18日,市場觀察人士「韭菜投資學」發文表示,兩個部級單位公開互相批評,此前少見。主要問題是現在經濟內憂壓力太大,又要穩增長,又要去槓桿,又要防風險,同時要幹的事太多,又彼此矛盾,宏觀政策調控的空間非常小,事情不順了,就互相找問題。

文章認為,其核心矛盾其實就是一點:央行覺得財政部錢出的不夠多,財政部則覺得,該出的都出了,有錢也不能亂造。

對於地方政府借這麼多債,文章認為,央行是有錯失的,要不是金融機構設計出這麼多產品,地方政府也不會有這麼多花樣借錢,是金融機構覺得地方政府債務有兜底,利息又多,就主動來出來貸款,現在去槓桿了,想叫財政兜底,怎麼可能?

文章認為,央行和財政部的爭論,反映出的是中共內部管理層對於如何化解當前經濟問題,還沒有形成統一意見,也側面說明了現在局勢的複雜。無論是管理層,還是投資者,看起來都還要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希望之聲記者賀景田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720/114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