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老天不眷顧?道德經三句話讓你領悟天地人

道德經》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裏面述及天道、地道、人道之理,影響人無數。(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道德經》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奉為創始典籍。在這喧囂的塵世間,能否保留一方心靈的淨土呢?《道德經》絕對開卷有益,簡簡單單的三句話,已是受益終生。

《道德經》中有三句話,被看作是值得品味的,一起來看看其中部分的論述吧。

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的運行是最接近於「自然」的,魚在水裏游,鳥在天空飛,花開了花落了…日月交替,四時運行…天地萬物似乎都接受一個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魚不會想,我為什麼不能在天上飛?鳥不會想,我為什麼不能在水裏游?夏天不會跑到冬天后面去,秋天不會取代春天的位置…

所以,人法地、法天、法道,老子告訴你首先要敬畏。

天地人一體,有一個最終的根源--道。人類千萬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破壞天地的和諧秩序,如果天無以寧靜,地無以寧靜,受害的最終還是人類,道不會受任何損傷。

其次,要自為。老子說:「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事情辦好了,這是我自己辦成的。不要找任何的理由,不要有任何的抱怨,生命的愉悅和事業的成功最根本的還是要靠自己。

第三,要無為。自為的基礎恰恰是無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就是順着形勢去做。每個地方都有地理的特質,每個時候都有不同的天時,應因地制宜,隨時變化。

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段話的意思,累積到了滿盈,不如及時停止;銳氣如果太盛,不能長久保持;家裏金山銀山,沒人能守得住;富貴加上驕傲,自己埋下禍根;成功了就退下,這才合乎天道。

天道好循環。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成住壞空是佛教用語,「成」,事物出現;「住」,事物繁榮一段時間;「壞」,開始走下坡路;「空」,一切塵歸塵,土歸土。

世間萬物,莫不如此。

你想守住剛猛,剛則易折,你想守住財富,富不過三代,你想保住權力,新生一代早就等不及了。

老子提醒我們,要虛。

虛才能放空外物,不把持,不佔有。《論語》記載,曾參稱讚顏回:「有若無,實若虛。」有的好像沒有,實在好像空虛,說的就是這種境界。

虛才能容納一切,不致招來怨仇。

虛才能不戀權位,該舍就舍,該去則去。「不要人夸顏色好,要留清氣滿乾坤。」

要有度!

虛是境界,有度是實在的功夫。就人世間而言,人與人之間有邊界,不可冒犯;就物質取捨而言,只取所需,不取所欲;就人與自然而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應知止。

蘇東坡在《赤壁賦》中說:「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不是自己的,一毫而莫取。清風明月雖無盡,但觀月之亭,臨風之閣,能無盡乎?因此,知止就是:放開心事皆無限,一點道心四海同。

三、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這句話非常精練的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我們現代人,非常的直接,我給你做多少事,你給我多少錢,你叫我做一件事,我一定要問有什麼利益?物質文明席捲之處,一切以現實的利害作為好壞的標準。沒有顯而易見的利益,值得做嗎?一切是如此的短視和虛浮。

老子這句話是說:「一切事物,有時是受損反而獲益,有時獲益反而是受損。」

中國古人更看重整體的平衡和長久的和諧。在中國人看來,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陽長陰消,陰進陽退。問題的關鍵不是陽佔多少、陰佔多少才合適,而是陰陽平衡才最符合天地之道。

有的時候暫時獲利,但破壞了陰陽的平衡,對將來的穩定有巨大的負面影響;有的時候暫時受損,但有利於維護陰陽的平衡,反而對將來的和諧有着巨大的促進作用。

所以,古代的聖賢人物,不怎麼談利,而是喜歡談吉,談福。吉和福看重長期累積的效果,而不注重當下一城一地的得失。

所以中國人常說吉人自有天相,你能夠秉持天道,積德行善,當然天會眷顧你。

明代袁了凡所着《了凡四訓》的根本,就是棲霞寺的雲谷禪師告誡他的話:「命由己立,福自己求。」

這個「己立」,並非由自己亂來,而是有一個天命在,這個天命就是「善」。「己立」所立的根基,就是德,就是善。

老子說:「天道無親,常於善人。」

天下的聖人、宗教家都是一致的,他們告訴人類的真理只有一個,積德行善才會獲吉,才會有福。

天有好生之德,究竟是損還是益,關鍵是看對族群的和諧是否有利,對人與自然的平衡是否有利。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是一輩子的事業。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這喧囂的塵世間,能否保留一方心靈的淨土呢?《道德經》絕對開卷有益,簡簡單單的三句話,已是受益終生。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614/1129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