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重磅!川普要對共軍祭出2殺招 中共施壓反催化「台灣民族」

—中共施壓副作用顯現 美支持台灣連加兩碼 催化「台灣民族」

在中共不斷以軍機、軍艦繞台巡航,對台灣加大施壓之時,路透社引述美國官員報道,美方考慮派遣戰艦通過台灣海峽,表達對中華民國支持。此外,還有消息稱美國計劃改變對台灣的軍售方式,從過去10年的一籃子困綁式銷售,改為逐次審閱。評論員文昭認為,中共對台灣施加的壓力可以歸結為:孤立、威懾、與分化三套手段。中共這幾套手段加碼的另一個副作用是,促進台灣人群體身份認同的加強。

停靠在馬尼拉灣的美國海軍羅斯福航空母艦為菲律賓官員和商人舉行招待會。(2018年4月13日)

在中共不斷以軍機、軍艦繞台巡航,對台灣加大施壓之時,路透社引述美國官員報道,美方考慮派遣戰艦通過台灣海峽,表達對中華民國支持。此外,還有消息稱美國計劃改變對台灣的軍售方式,從過去10年的一籃子困綁式銷售,改為逐次審閱。評論員文昭認為,中共對台灣施加的壓力可以歸結為:孤立、威懾、與分化三套手段。中共這幾套手段加碼的另一個副作用是,促進台灣人群體身份認同的加強。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星期二提醒,「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法廣報道,接連兩個「最」並列,分析指可見中共明顯不安。

美國之音6月5日報道,在中國不斷以軍機、軍艦繞台巡航,對中華民國政府加大施壓之時,《路透社》星期二援引美國官員的話報道說,美國正考慮派遣一艘戰艦穿越台灣海峽,如果此事成真,它可能被台灣視為是川普總統支持台灣的最新舉措。

報道還說,美國已經審視過是否在今年派遣一艘航母經過台灣海峽的計劃,不過最終沒有再做進一步考慮,或許是因為擔憂這麼做將使中國不高興。

報道稱,另一種較不挑釁的做法,是恢復定期但不常做的普通軍艦駛經台海,美國最近一次這麼做是去年的7月。

在中共不斷以軍機、軍艦繞台巡航,對中華民國政府加大施壓之時,《路透社》星期二援引美國官員的話報道說,美國正考慮派遣一艘戰艦穿越台灣海峽,如果此事成真,它可能被台灣視為是川普總統支持台灣的最新舉措。

停靠在馬尼拉灣的美國海軍羅斯福航空母艦

自由亞洲6月5日報道,路透社引述一名美國官員透露,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內湖新館將在下周二(12日)落成,美國或不會派高層官員出席,但美國官員暗示,美國高官或會出席9月舉行的AIT新館正式揭幕儀式。

中美在台灣問題、南海主權,還有貿易糾紛等問題上意見分歧,令兩國關係變得緊張。大陸最近經常派遣軍機繞台飛行,早前又有遼寧號穿越台灣海峽,有分析認為陸方在台海的軍事行動將成常態,一旦美方派遣戰艦穿越台海,將被認為是美方對台的支持。

另外,外國傳媒引述美國官員報道,美國計劃改變對台灣的軍售方式,從過去10年的一籃子困綁式銷售,改為逐次審閱。該名官員解釋,新軍售方式更切合台灣的防務需要,將台灣視為正式安保夥伴。

時事評論員文昭在6月5日自媒體節目中表示,中共對台灣的施壓,會帶來一個副作用:促進台灣人群體身份認同的加強。

文昭認為,中共對台灣施加的壓力可以歸結為:孤立、威懾、與分化三套手段。

孤立是國際關係層面;威懾是軍事層面;分化是對島內社會而言。最近這幾套手段全面升級,就這三個範疇各自而言有其獨立的目的,但是幾套手段一起加壓,是有一個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催熟統一條件的意圖,目前仍然有許多人沒有意識到局勢的緊迫程度。

中共這幾套手段加碼的另一個副作用是,促進台灣人群體身份認同的加強。

文昭舉例說,如同一片鬆軟的土地你越使勁去踩它會變得越緊實,增加壓力雖然會導致一部分人因弱者情結而倒加強權,但歷史的經驗卻總是讓大部人凝聚,會提升島內社會對自己是台灣人這個身份的認同,換句話說會催化「台灣民族」這個意識的形成。

一般來講一個民族要有自己特有語言和風俗,但近代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英屬新格蘭殖民地,先是在獨立戰爭反抗英國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國家意識,而後發展出美利堅民族,儘管他們也說英語,風俗習慣也和英國接近。

文昭還談到,再比如說瑞士民族,儘管瑞士人多數講德語、還有講法語的、意大利語和羅曼什語的,但瑞士每一個語言的人群都刻意把自己和講同樣語言的鄰國區別開,是有強烈的自我認同標識的,因此雖然瑞士不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但瑞士民族仍然是存在的。

台灣由於和中國大陸地理上的隔絕,再加上長時間受到中國大陸的壓力,有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上的巨大差異,其身份認同走上另一條道路是難以遏止的趨勢,這個認知的轉換將在眼下這一代人恐怕就會完成。

問題的嚴重還在於,民族意識一旦形成幾乎就無法消滅,凡是恃強而自負的人,一定干不過另一個更強的對手,就是時間。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606/112562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