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沒有爽快答應 就是在拒絕你

作者:

1

拒絕真的是一門學問,特別是有時候遇到腦筋比較直的人,非要把話說到白了,他們才明白。

這樣一來,讓大家都尷尬了。

有時候你跟他們委婉,他們聽不懂;直接說了,又怪說話太傷人。

有些時候也不好意思直接拒絕,每個人都會有有求於別人的時候,但是也不是每一個人拒絕別人都會直言不畏的,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別人沒有爽快答應,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拒絕了。

印象中有一次我換工作不久,因為工作出色,拿到了一筆對於我來說很驚喜的獎金,非常高興,就發了一個朋友圈,意思就是拿到了獎金很高興。

然後有一個平時關係還算不錯的朋友私聊我,一開始是問我換了工作之後感覺怎麼樣,然後說看到我發朋友圈說發了獎金,她說她現在手頭有點緊,想問我借一點,會儘快還。

當時我就有點懵了,講真,雖然是拿到了獎金,但是對於我之前換工作的時候熬過來的日子,這點錢真的幫不上什麼,只是我沒想到會那麼快拿到一筆獎金,讓我有點高興所以發了個朋友圈而已。

沒想到就讓人誤會成我錢多。

看到她發過來的話,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找了一個理由,說:「我已經好幾個月沒有給爸媽寄錢了,這次拿到獎金想要給家裏寄去,也快要到中秋了,所以可能錢就不夠借你了。」

聰明的人都知道這樣就是拒絕了吧,本想着這樣能拒絕了,沒想到她說:「我在中秋前還你可以嗎?」

那一刻特別無語了,特別恨自己發了一個招恨的朋友圈,最後沒辦法,我借了一部分出去,實際上我拿到的是一千五百多的獎金,幸好沒有在朋友圈曬出金額,我說只有五百,她說:「五百也可以。

當時覺得,這個人是不是腦子不好使?

我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她怎麼還不懂我是在拒絕。

對這樣的人,真是特別無語,一般這種故意忽略別人拒絕意思的人,還錢的幾率都是非常低的。

事實證明也的確是這樣,到現在已經一年多了,都沒有再提了。

2

有人是故意忽略你的拒絕,有人是真的不知道你在拒絕。

一般腦筋反應慢、一條筋、情商低的人,都很難懂得別人的委婉拒絕。

對於這樣的朋友,真的只有一點就能幫助到你,只要你的請求對方沒有立馬爽快地答應你,其實就是在婉拒。

這種情況區別於對方沒有了解整件事的情況下,例如你邀請別人參加一個活動,你一開口問別人要不要參加一個商討沙龍,對方說在這方面可能不太適合,因為自己對這方面不了解。

但是也許這個活動就是討論一個商業變化前景推測討論,對對方是非常有幫助的,知道整個事情之後,他會答應你的邀請。

要是對方知道了全部信息,還說可能不太適合,你就留一句:「沒關係,要是你覺得後面考慮要是需要的話,在XX時間內可以聯繫我。」

這樣的話就好了。

審稿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部分作者寫的所謂的文章,其實就是一篇日記,或者是自己的一點心情,完全忽視了我們的投稿要求,一般我們拒絕的統一話術就是不符合我們的調性。

但是有些作者就是會多問一句:我寫的不是跟你們平時發的文章一樣嗎?為什麼不適合?

也不知道怎麼回,不回不是很禮貌,回了也不知道怎麼說,直接說會很打擊他們寫作的熱情,不說他們又非要刨根到底地追着你問為什麼。

難道非要我說「你水平太低了,寫得不好」嗎?

如果我跟你熟悉,也許我會直接告訴你什麼問題,或者文章很爛,但是畢竟也只是一篇稿子的交集,誰也不了解誰,說話還是需要留下七分情面。

最起碼會有一部分人跟我是一樣的,對陌生人說不出很直白讓人會難過的話。

你可以問我怎麼讓自己可以進步,但是不要問我「為什麼我的文章不適合?」

的確有一部分是調性不適合,大多數都是寫得不好。

調性的確不適合的作者,他們寫得好,被拒絕後他們不會追着糾纏知道為什麼,一般他們都很好溝通。

寫得不好的,就會纏着問為什麼,而且一定要問到你回答。

很大一部分是情商的區別。

如果你的情商不夠,直接知道答案就是避免不必要的糾纏的方法,就是當別人沒有爽快答應你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拒絕你。

3

有些時候你認為這是一件無關痛癢的事,但是對於別人來說可能是接受不了的。

就我來說,我不喜歡外借東西,特別是包包。

但是我身邊的確有些朋友是完全不在意這些的,他們覺得這些交換着用是很正常的事。

對於我來說,能買到一個心水的包包是很難得的事情,所以不喜外借。

有人能理解我的感受,也有人說我小氣。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和價值觀,這個沒有標準,只要沒有傷害別人,這個存在就是合理的。

被拒絕的時候其實不用過多地糾結,可能也僅僅是兩人的世界觀不一樣而已。

沒有人有義務必須要伸手幫你,不能接受別人拒絕的人,心理本身就有問題,患了一種「自以為自己很重要」的心理疾病。

要是當別人沒有爽快答應,你就應該「醒目」,不為難、不追問、不糾纏,即使被拒絕,還是要禮貌回謝抱歉打擾了,這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424/1104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