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紅木市場沒落之後:投資21億項目爛尾

仙遊紅木產業依託傳統木雕技藝,取材自南亞、東南亞、非洲等地的「瀕危」樹種,仰仗於中高消費階層,隨市場沉浮。福建莆田市仙遊縣,是中國紅木古典家具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更是高檔木製品市場的晴雨表。如今,這個被聯合國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冠以「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都」的縣城,卻顯得有些寂寥。圖為2018年1月26日,位於仙遊榜頭鎮的中國古典工藝博覽城,仙遊工藝文化產業園裏的第一城部分工程爛尾。視覺中國/財新記者梁瑩菲

仙遊依山傍水,樹木繁茂,古時家中起居用品就地取材,又因人多地少,久而久之,木雕手工藝便成了一種謀生手段。流傳的古典家具製作技藝被稱為「仙作」,與「蘇作」「廣作」「京作」並稱為明清古典家具四大流派。初時,不少中國台灣和東南亞的客商到此尋訪手藝。圖為木匠賀靜與他獨立完成的兩個大櫃,他的家鄉在湖北,來仙遊工作已有五年,「仙作」的家具和木雕工藝源遠流長,吸引不少像他一樣慕名而來學藝打工的外省木匠。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在仙遊榜頭鎮,操着閩南口音的滴滴司機,閒聊時都會問一句:「來這裏買紅木嗎?」「全世界木頭都集中在這裏!」榜頭鎮的「環球工藝城」名副其實,店家會特地告知,木製品的取材,有來自南亞的「小葉紫檀」(又名檀香紫檀),有東南亞的「緬甸花梨」(又名大果紫檀)、「大紅酸枝」(又名交趾黃檀),還有遠至非洲的「血檀」(又名染料紫檀)、中美洲的「微凹黃檀」等等。圖為26歲的木匠師傅小鄭,已經學藝八年。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白天,小鄭在工藝品店雕刻「大眾口味」的佛像,晚上回家,則一頭鑽進自己簡陋的工作室,進行「藝術創作」,身邊同齡的木匠不多。視覺中國/財新記者梁瑩菲

2010年,中國經營紅木家具的公司數目激增了30%至40%。城鎮化步伐加速,「中國風」紅木家私,被認作是「撐門面」的利器。市場上縈繞着代表文化傳承、身份象徵的「紅木情結」。「存金不如存木、炒股不如炒木。」仙遊的紅木產業發展高潮迭起,起價動輒上萬元的仿古家具、木雕、佛珠供不應求,原材料價格更是一路高歌猛進,當地消耗的珍稀木材難以計數。仙遊當地的紅木家具產業發展迅速,在2014年統計的紅木家具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達到4500多家,配套產業企業3000多家。工藝美術產值從2006年的5億元激增至2012年的175億元、2014年的380億元,一躍成為縣域經濟的優勢主導產業。

講究「三分料、七分工」的紅木家具製作,選料的好壞,直接影響工藝的發揮。未經加工的原木交易,既能減輕木材商的負擔,又得到了下游生產者的垂青。「材料用量太大了。後來為了補充,到其他國家去調硬木。」余茂也曾在東南亞尋找適用的木材。中國本土的紅木資源早已寥寥無幾。「莆田系」「仙遊人」是最早一批出海開拓優質硬木的「淘金客」,其身影遍佈臨近中國的湄公河流域的熱帶雨林,遠至非洲南部的米揚博林地。圖為一個兼顧展示用途的紅木商人家,這種住宅與店鋪結合,前店後廠的模式在當地很普遍。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伴隨着「高風險、高暴利」,仙遊的紅木產業以傳統木雕技藝為基礎,因逐利而興盛。紅木市場「惟材論」的風氣漸長,傳統的技藝倒顯得次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多多益善」取材「瀕危」,規模化生產。木匠們搖身一變,都成了「大款」。圖為1月28日,在福建仙遊榜頭鎮,當地一位木材商的樓房,從外面看與普通的民樓並無二致,家中房梁的造型卻是一棵高四五層樓、枝繁葉茂的「參天假樹」。房主從事紅木生意逾20年,設計過以荷花圖案為點綴的古典家具,曾在東南亞尋木。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31歲的家具店老闆陳洪偉屬於行業里的新生代,短短四年間,將3個員工的小廠壯大到100多個員工的大工廠,成為了仙遊當地規模較大的緬甸花梨家具生產商。剛入行不久,全國紅木家具行業急劇降溫,他需要在線上線下做更多的營銷。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不止一位仙遊人稱,當時「炒木頭」按斤論價,有的樹種是「一天一個價」。中國紅木進口綜合價格指數(HIPI)顯示,2013年我國紅木進口價格年內上漲了近40%,「大紅酸枝」「緬甸花梨」等原材料價上漲了50%到100%。而部分「大紅酸枝」製品價格更是增長了1倍至3倍。圖為2018年1月29日,在仙遊榜頭鎮,一家製作「血檀」家具的加工廠內,工人幹活時「全副武裝」。血檀有着較高的密度,鮮艷的色澤,而價格仍低廉,主要用於仿古家具製作和地板加工。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分水嶺」出現在2014年。名貴硬木資源日漸稀缺,環境壓力加劇,貿易限制加緊;加之反腐倡廉以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高端消費市場疲軟……各種原因導致紅木價格波動,泡沫破裂,紅木市場隨之由熱轉冷。圖為2018年1月27日,在仙遊榜頭鎮紫洋村。去年因木材市場不景氣,曾是木雕師傅的戴先生離開加工廠,與母親兩人一起賣早餐。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紅木價格高開低走帶來一系列變化。「現在送禮送不出去了,不值錢了!」已改行當滴滴司機的本地人感嘆,「2013年前做這個的基本都發財了,2013年以後做的虧本的很多。」消費市場疲軟,產品滯銷,導致了紅木庫存積壓。遊資紛紛撤離,市場泡沫隨之破裂,不少名貴木料掉價,產業陷入泥沼。2018年1月27日,仙遊一家具城內展示大廳,客人很少,銷售員低頭玩手機。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展示廳里的紅木家具與遠方的縣城景觀。儘管紅木行業為仙遊縣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收入,這個小縣城的外觀依然樸素甚至略顯破敗,除了政府帶頭興建的產業園與各色廟宇,這裏的景觀與仙遊人低調實幹的作風相一致。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一個木雕藝人將參賽參展證掛在自己的作品上。為了讓自己的技藝得到行業和客戶的認可,木雕藝人們需要不停參加展會和比賽活動,但有藝人透露比賽的名次通常有水分,而每每研發出受市場歡迎的新產品便會迅速被別人抄襲,這讓木雕藝術慢慢變得不純粹。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2018年1月26日,在仙遊工藝產業園內的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一台力學試驗機可綜合測試家具的穩定性和耐用性,但因會對家具進行不可逆的傷害,很少有買家或商家會帶家具來進行這項測試。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黃美仙的作品,她說做木雕的女師傅很少,十個裏面大概有兩個是女性,但因為自己生在木雕家庭,耳濡目染下進入了這個行業並做到現在。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2018年1月28日,仙遊榜頭鎮紅木一條街上,木材店前的大紅酸枝堆放一地供人挑選。紅木行情好時,這條街上,運送原木的車輛還未卸貨,等貨的好幾百人蜂擁而上,拿着小板斧東敲西打,只為挑上一塊好木頭,而如今不少店鋪門可羅雀。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2018年1月28日,周日晚上,仙遊當地的木製餐具生產商老闆在裝修豪華的包間與其有紋身的業務員一起消遣。仙遊有不少大型KTV與酒吧,據行內人士回憶,在最輝煌的時候,一位紅木老闆一晚上在KTV里可以花銷達六七萬元。而今這些娛樂場所的人氣已大不如前。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2018年1月26日,位於仙遊榜頭鎮的中國古典工藝博覽城,仙遊工藝文化產業園裏的第一城,項目總用地面積345畝,總建築面積約36萬平方米。2011年8月1日開始動工建設,總投資額達21億元。當地傳聞博覽城建設後期因開發商虧損嚴重並潛逃國外,部分工程爛尾。圖/財新記者梁瑩菲

面朝家鄉的綠水青山,余茂有點苦澀。「這裏的空氣是好的,天是黑的。」他痛陳國內的經濟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卻矛盾地認同,消耗來自別國的熱帶原木,是為本地創造生計。和許多仙遊人一樣,對木材源頭面臨的生態、社區破壞問題,他們似乎更多是「無意識的」,正如把紅木買作「奢侈品」、撐撐門面的消費者一般。圖為一位紅木商人帶着記者前往仙遊當地的工藝品小件市場,卻近乎人去樓空,非常慘澹。這位木材商人直言,近幾年紅木行情不佳,虧了點錢,想改行。、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視覺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419/110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