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心理學家說 這7個跡象說明你把孩子撫養得很好

心理學家說,這7個跡象說明你把孩子撫養得很好(圖片來源 pixabay)

新時代父母對自己要求很高。有的父母即便將孩子撫養得很好,有時也會對自己不滿意。「小樓老師心理課」發表文章表示,如果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有着7個跡象,就說明父母將孩子撫養得很不錯了。應該好好肯定自己。是哪7個跡象呢?

1、孩子能夠在你面前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情緒

很多父母比較頭疼孩子在自己的面前「發脾氣」。但每個人都會有各種情緒,區別只是會不會在某個人面前表現出來而已。

對一般人而言,覺得越親近的人,越容易在他們面前表現情緒。如果孩子心理感覺和父母貼近,就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出各種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憤怒、悲傷、恐懼等等。也只有當孩子感覺與父母相處,有絕對安全感,才會在父母面前撒嬌。

孩子能夠在你面前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情緒(圖片來源 pixabay)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現的情緒很少,或者只表現某一類情緒,就預示着親子關係有些問題了。父母需要注意,自己是否不許孩子表現出某種情緒,或者當孩子表現某種情緒的時候就打岔。接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描述自己的情緒,可以幫他們說出來。

2、孩子受傷或者遇到問題時首先找你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遇到問題會找自己解決,其實未必。孩子會先判斷父母對此事件的反應,預測可能的後果。所有判斷都是基於孩子過去和父母相處的經驗。只有當孩子覺得會獲得幫助,遇到問題才會第一時間找父母。

如果孩子過去在外面受到傷害,找父母求助,而父母採取責怪的態度,孩子以後可能寧願忍耐痛苦,也不會找父母求助。

3、孩子會和你談自己的想法,不擔心你會有什麼反應

如果孩子願意告訴你自己的任何想法,就說明你們這段親子關係很親密。有些父母對孩子太過嚴厲,或者對孩子的想法、情緒反應過度,孩子就會越來越不願和父母說自己的想法。此外,孩子也能比較準確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如果他們覺得父母不能承受,也不會告訴父母。

孩子會和你談自己的想法,不擔心你會有什麼反應(圖片來源 pixabay)

4、你對孩子的反饋不評判,也不貼標籤

有些父母給孩子的反饋完全不客觀,甚至給孩子貼上很多標籤。我曾聽一個媽媽說,孩子很不愛吃蔬菜。這本沒什麼,但她很快做出一個結論:因為他性格急躁。

我不知道這兩者有什麼關係。唯一的關係可能是,這個媽媽既擔心孩子不愛吃蔬菜,又擔心孩子性格急躁。也有些父母在訴說了孩子行為以後,總要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比如懶、貪吃,不夠聰明等等。這些標籤和評判並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像「標籤」那樣。

5、你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出成就感。在追求興趣的過程中,孩子會發展出「持之以恆」的能力,他們也會更少嘗試危險行為。有些父母則不允許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領域。他們讓孩子發展的「興趣」,其實是自己沒有被滿足的興趣或愛好。

如果父母不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天賦,逼迫他們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孩子會很害怕自己讓父母失望,他們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的壓力也會尤其大。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一直在壓抑中學習。

6、你會給孩子設置恰當規則

不擔心孩子反抗,負責的父母會引導孩子的行為,給他們設置恰當的規則,而不會因為擔心孩子不高興,或不喜歡自己,就對孩子聽之任之。完全被放任的孩子,未來會遇到很多麻煩。

你會給孩子設置恰當規則(圖片來源 pixabay)

恰當的規則包括:每天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比如吃飯時間、睡覺時間;生活習慣規劃,睡前刷牙,換洗衣服,做家務,晚回家要讓父母知道和誰在一起等等;

使用禮貌用語,去別人家注意什麼禮儀,過馬路、乘車要注意什麼等等。

7、會對孩子道歉,並且彌補過錯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叫:《三個字就能改善和孩子的關係,很多父母卻不肯說》。親子相處中出現的問題,未必全是孩子的錯,有時父母也有做的不對的地方。比如情緒反應過度,對孩子大發脾氣,打孩子。如果事情已經發生,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承認並且彌補自己的錯誤。你可以和孩子談談:冷靜下來之後想過,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

你也可以和孩子談談:當時是什麼情緒或者想法,讓你沒有克制住衝動。親子關係是一輩子的關係,傳統的思想總是認為父母對孩子就是應該高高在上,對孩子多什麼都理所當然,甚至只要是自己覺得「為了孩子好」,就不考慮孩子感受去做。

常聽一些父母說:我打他是為他好。這是很奇怪的邏輯,如果想讓孩子明白道理,首先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去講道理。打孩子一頓,只會讓孩子害怕「被打」這種行為。孩子最後會得出結論——我這麼做會被爸媽打。但為什麼不能這麼做?也許永遠都不知道……

這7個跡象存在於你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嗎?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搜狐母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408/1096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