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見證耶穌復活 瑪麗亞從妓女到聖女的變遷

復活節,起源於耶穌基督死後復生的傳奇。在這個傳奇故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女配角,她就是最先見到耶穌復活的女人——抹大拉的瑪麗亞。

圖片版權ALAMYImage caption抹大拉的瑪麗亞見證耶穌基督復活,是西方無數藝術家的創作靈感。這是十五世紀意大利畫家提香的名作。

當女人難,當名女人更難,當追隨救世主的女人難上加難!

《聖經》中那個最先見證耶穌復活的女人——抹大拉的瑪麗亞(Mary Magdalene)如果再世,她或許會認同來自中國女明星的感慨。

抹大拉的瑪麗亞是誰?《聖經》中沒有任何有關她的身世介紹。人們對她的年齡、家庭和婚姻等各方面一概不知,只知道她是來自抹大拉城的一個女人,耶穌曾為她驅魔。而她則因此成為耶穌眾多追隨者中的一位。

但這樣一個面目模糊信息不明的女性,卻是《聖經》故事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套用人們常用的說法,她是一個戲份很重很足的角色,放在現在任何一個戲劇故事中,如果不是女主角,那也應該是個重要的女配角。但是,世人知道聖母瑪麗亞的多,知道抹大拉的瑪麗亞卻少。

見證

還是先來看看抹大拉的瑪麗亞究竟如何出演吧。

法國巴黎羅浮宮收藏的意大利畫家西蒙尼·馬蒂尼(Simone Martini)1335年創作的《背負十字架》,其中抹大拉的瑪麗亞身穿紅衣,高舉雙手。聖母瑪麗亞在左側身着藍衣。

《聖經》故事中,瑪麗亞的身影出現在兩個最關鍵的節點上:耶穌受難和耶穌復活。

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的最後一刻,瑪麗亞和幾個女性在遠處眺望陪伴。《聖經》新約的四大福音書對此只有路加福音書(Luke)沒有點名記載瑪麗亞是否在場,另外三大福音書都記載了她在遠離十字架的地方。而對耶穌母親瑪麗亞是否也在場,各大福音書倒是有不同的說法。

如果以出場鏡頭多少來衡量,抹大拉的瑪麗亞應該比耶穌母親瑪麗亞的戲份還要重。《聖經》中提到,她在耶穌身邊照顧他的生活,她曾經用香膏為他洗腳,用頭髮為他擦乾。

耶穌死後,抹大拉的瑪麗亞是守靈人之一。「她和其他一些婦女坐在墳墓的對面。」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書中都這樣寫道。

而有關耶穌復活的故事,約翰福音中專門有一個章節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瑪麗亞與復活後的耶穌之間的戲劇性場景:

「於是門徒們各自回家了。但是瑪麗亞仍然站在墳墓外哭泣。她一邊哭,一邊彎腰去看墳墓,看見了兩個白衣天使,分別坐在原來安放耶穌遺體的頭腳兩端。

他們問她:婦人,你為什麼哭?她說:他們搬走了我的主,我不知道他們把他帶到哪裏去了。她說完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裏,但她沒有認出他來。

耶穌問:婦人,你為什麼哭?你在找誰?

瑪麗亞還以為他是園丁,就說:先生,如果是你把他搬走了,請告訴我放在哪裏了,我好搬回來。

耶穌說:瑪麗亞。

英國廣播公司BBC2008年拍攝的四集電視劇《大愛》講述耶穌基督最後七天的故事,聖母瑪麗亞和抹大拉的瑪麗亞在劇中出現。

耶穌還跟瑪麗亞說:不要拉着我,並要她去向門徒報訊。

耶穌的這句「不要拉着我」,成為西方無數藝術大師們的靈感,創作了許許多多瑪麗亞見證耶穌復活的名作。

耶穌復活時,瑪麗亞是第一個見證人,並且是第一個向門徒報訊耶穌復活的人。

這一場景,堪稱任何故事電影的高潮。在宗教歷史上,耶穌復活恰恰也是基督教的一個轉折點:從此基督教成為一個全新的宗教,將在未來塑造整個西方的文明和歷史。而抹大拉的瑪麗亞在這一事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傳遞耶穌復活信息的第一人。

妓女

在《聖經》故事中,沒有任何一處提及她曾是妓女或罪人。

可是她為何有了妓女和罪人之名呢?西方藝術眾多作品中對她的描繪,為何與她作為虔誠耶穌女信徒的形象大相逕庭呢?

綜合專家們的論點,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將瑪麗亞定性為妓女,有助塑造一個墮落者獲救贖的形象:無論一個人地位如何低下,她/他仍然可獲新生。

其次,抹大拉城,在猶太文獻中曾被提及因為通姦受到過上帝的審判和毀滅。或許,這是將她稱為妓女和罪人的開始。

再者,路加福音中寫道,耶穌曾為瑪麗亞驅走身上的七個惡魔,而在那個時代,人們相信,只有做過錯事的不潔之人才會惡魔纏身。

如此種種,到了公元591年,教宗格里高利一世(Gregorius I,約540年—604年)在一次講道中,將幾個不同女性身份集中後創造出一個多重身份的瑪麗亞。

格里高利還說,耶穌從瑪麗亞身上驅除的七個鬼,也就是七宗罪。

這一說法定下了抹大拉的瑪麗亞此後一千多年的妓女和罪人形象。

聖徒

法國巴黎瑪利亞瑪達肋納教堂內的雕塑,刻畫瑪麗亞升天的情景。

公元1969年,羅馬天主教會才為她徹底平反,宣佈每年7月22日的瑪麗亞慶祝只關乎見證耶穌復活的抹大拉的瑪麗亞,而與格里高利一世提到的其他女人無關。

2016年羅馬天主教會宣佈,每年的7月22日為聖瑪利亞瑪達肋納慶日。抹大拉的瑪麗亞終於與耶穌基督的其他男性門徒一樣,有了相同的聖徒地位。

然而,一千多年來的誤解在西方文化中留下的烙印並不容易改正,而過往流行文化中將她描繪成妓女更是在普通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由英國著名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 Andrew Lloyd Webber)1970年創作的歌劇《耶穌基督超級巨星》中,曾有一首由抹大拉的瑪麗亞獨唱的歌曲「我不知道如何愛他」。她唱道:他只是一個男人,而我曾有過很多男人,各式各樣的男人。

然而,一個不同於以往罪人形象的瑪麗亞的故事,近年來越來越流行。2003年,丹·布朗(Dan Brown)創作的小說《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風靡世界,講述的故事是:抹大拉的瑪麗亞實際上是耶穌基督在人世間的伴侶。2006年,由荷里活著名影星湯姆·漢克斯主演的同名電影,更強化人們心目中對瑪麗亞的聖徒形象。

根據《達文西密碼》小說改編的電影全球公映,讓更多人了解抹大拉的瑪麗亞的故事。

復活

這樣的故事,當然並非空穴來風,毫無傳世經典為基礎。1945年在埃及奈格漢馬第(Nag Hammadi)附近發現的「菲利普福音書」中,瑪麗亞被描述為與耶穌基督十二使徒完全同等的門徒,而且是與耶穌基督關係最為親近的門徒。

由於經書時間久遠,許多關鍵的地方被蟲蛀壞,但卻留下「他經常親吻瑪麗亞」,「......愛馬利亞多於其他門徒」等字眼,引發專家們的無限遐想和推測。

應該說,耶穌基督有一個人間伴侶,既符合人之常情,也符合歷史背景:在兩千年前,一個不成家的男子是不容於社會的。

而今年復活節前夕在英國上映的《抹大拉的瑪麗亞》正是又一部為她平反正名的電影。

在這部影片中,耶穌基督為抹大拉的瑪麗亞驅魔,她成為他堅定地追隨者,甚至是一個比其他門徒更能理解他靈性的角色。

影片中,她向耶穌說:我們跟男人那麼不一樣,你應該給我們不一樣的教導。

評論人士認為,從羅馬天主教會為瑪麗亞正名到流行文化為她翻案,瑪麗亞從妓女到聖徒的形象大反轉本身,反映的實際上是當今社會女性努力爭取平等地位的一個大趨勢。

結合最近在世界各地出現的女性反性侵運動(#MeToo)來看,女權運動是否如樂觀者所說,到了一個有分水嶺意義的轉折時刻呢?

單單從抹大拉的瑪麗亞的故事來看,她追隨耶穌基督是在約兩千年前,如今世人卻還在爭取揭開歷史的塵積,還原她本來的面目。

這是不是恰恰說明女性爭取公平與平等的艱難呢?!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BBC中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329/1091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