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九個最傷身體的衛生習慣 醫生勸你別再堅持了

《明朝那些事》裏面有這樣一句話,「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上,能夠乾乾淨淨度過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欽佩的。

乾淨是種境界,無論在精神上還是現實里。

但生活中,我們有各種各樣自以為「愛乾淨」的習慣,卻暗含被忽視的錯誤。

以下九個過度的衛生建議,一定坑過你。

一、勤掏耳朵

被稱為「小舒服」的掏耳朵是四川的一種耳文化,寬窄巷子裏的「采耳師」把玩着數十種工具,給人一掏就開價60塊。

2017年8月13日,四川成都,茶館裏常駐一個掏耳朵師傅/視覺中國

生活中很多人也喜歡隨手把耳朵掏個乾淨,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的王寧宇教授說:「正常人是不需要掏耳朵的。

首先,俗稱的耳屎有個得體名字叫「耵聹」,是耳道里耵聹腺細胞分泌的一種物質,它的存在是為了起到保護作用。

一方面,耵聹能起到保濕潤滑的作用,其特有的黏性可以阻擋砂粒水滴對耳膜的刺激或是破壞。

另一方面,它可以保護鼓膜不受聲波傷害,同時防止病蟲入侵,阻隔感染,抑菌殺菌。

至於人們擔心的堵塞則完全是想多了。耵聹會隨着我們咀嚼和咬合的動作自動排出外耳道,而若我們自行給它「取出來」,可能會刺激耳道皮膚,使得耵聹分泌更多造成栓塞。

王寧宇教授表示「掏耳朵」對耵聹的排出沒有任何幫助/ CCTV2

「取」的姿勢不對,耳道皮膚受損甚至會引起細菌真菌的感染,嚴重的還會引起中耳炎致使聽力受影響。

當耳朵真的「堵得慌」時,我們會出現耳堵悶感、聽力下降、外耳道炎、耳痛,甚至是反覆性咳嗽等症狀,這個時候就要找大夫給你「小舒服」了。

二、飯前燙碗筷

去過廣東的人都知道,吃飯前要用茶水洗杯,這種已經上升至「省級潔癖」的開水燙碗筷儀式,經歷了世世代代的傳承。

只不過與本意相反,開水燙碗筷這一儀式只不過是給細菌洗了個熱水澡而已。

微生物研發工程師範工做了兩個實驗。

第一組實驗中,經對比檢測,餐館內帶密封包裝的筷子,經過消毒且有良好密封的很衛生,沖洗的意義不大。

第二組中,已被污染而未經沖洗的筷子細菌總數約有2660cfu/㎡,而分別經溫水、50℃水、80℃水、沸水沖洗過的筷子細菌總數則分別約為1250?cfu/㎡、580 cfu/㎡、500 cfu/㎡、950 cfu/㎡。

不同溫度的水試驗表明,清洗不是溫度越高越好。而且儘管有一定的清洗作用,也依舊細菌超標,直接使用依舊可能引起腹瀉。

要想高溫殺菌,則需要持續幾十分鐘的沸水煮開或是蒸汽蒸煮。

與其擔心碗筷,還不如多注意飯前洗手,多考究飯館整體衛生。

三、隨便摳肚臍

小時候總喜歡提起衣服和小夥伴們研究各自的肚臍眼,對於這個和媽媽曾經相連的東西充滿好奇,還喜歡摳來摳去。

明星潮人喜歡穿「露臍裝」/視覺中國

儘管皺褶多多的凹槽容易聚集髒東西,但有美國科學家經研究表示:肚臍眼是個「細菌窩」,但不能隨便摳。

污垢中的細菌絕大部分是非致病性的,過多的清洗或不良的摳肚臍眼習慣會造成身體的不適。

過於乾淨,會讓人出現腹痛、腹瀉等;太用力摳,則容易損傷皮膚,引起細菌感染,甚至波及腹部內臟。

不是完全不讓摳,而是必要時才去清洗,而且要注意方法。

清洗肚臍眼之前拿少許油塗抹或是用溫水沖洗片刻,再用棉簽輕輕擦拭,最後用清水沖洗乾淨。

如果有奇怪的分泌物溢出,就要找大夫了。

四、用牙籤剔牙

牙籤是上古就被廣為使用的好物,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人就已經有剔牙的習慣。

可重慶一個四十多歲男子就是因為剔牙的習慣患上了較嚴重的牙周病,不得不拔掉兩顆大牙。

本來人的牙齒之間是很緊密的,正常情況下不會塞牙。而老人家或是牙周炎的患者則相反,因為經常塞牙且牙縫較大,於是習慣尋找餐桌上的牙籤。

但牙籤不是人人都適用。

2010年1月6日,吉林一家火鍋店餐桌上的玉米澱粉牙籤/視覺中國

口腔科的教科書中有明確表示,在牙尖乳頭退縮或是牙間隙增大的情況下才適宜用牙籤,而且最好就挑選質地較軟的木牙籤。

對於一個牙周健康且牙縫較小的人來說,不當的使用牙籤讓其強行進入,這牙齒的縫隙就會越來越大,讓你成為一個真正的賽(塞)亞(牙)人,而且還會傷及牙齦,引發牙周炎。

另外,不少餐館為了節約成本,擺在桌上的是質量不過關的牙籤。而標誌不全的「三無」牙籤可能會帶有病菌,甚至有過漂白、增香等處理,長期使用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選對剔牙工具就怎麼塞牙都不怕了,對於牙縫不大的還是建議使用牙線或者牙線棒,而牙縫較大的朋友可以使用牙間刷。真塞了難以對付的硬東西,再考慮用牙籤。

五、「開水」配搓澡

能凍掉人手指的北方有着三大迷人法寶:大鐵門、暖氣片、洗澡堂。

搓背前,一般都用較熱的水沖洗或泡一下。

搓澡師傅正在給老顧客搓背/視覺中國

但舒服歸舒服,熱水不會讓你洗得更乾淨,卻有可能傷到皮膚。

冬季,不少人因皮膚瘙癢到醫院就診,而「洗澡水太熱」、「洗澡次數太頻」、「愛搓背」是不可逃脫的三大原因。

2018年01月26日,浙江金華,外國美女相約雪中泡溫泉/視覺中國

乾燥的冬季,人體血液循環不夠靈活,皮脂腺功能不夠發達,皮脂膜自然變薄。洗澡過頻,還愛用力揉搓,皮膚表層油脂、角質層都洗掉了,天然屏障就沒法保護皮膚,自然會形成瘙癢症狀。

洗澡水溫度,一般略高於人體體溫即可,洗澡時間最多也不要超過半小時。

2015年01月02日,江蘇省南京市一個老傳統浴池,服務自費不超10元/視覺中國

研究顯示,42℃水裏泡上個10分鐘以上,人就會開始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心臟負擔增大。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老人洗太熱的澡,變化過大的體溫會導致血壓的大幅度波動,引發心腦血管病痛。

六、女性「洗洗更健康」

一些智能馬桶除了能播音樂調水量之外,它能夠「洗屁股」的功能深受百姓所愛。

大阪市心齋橋,商店裏各種馬桶蓋琳琅滿目/視覺中國

據日本Livedoor新聞網,日本的超市和廁所都設置了智能馬桶,但越來越多的人由於用溫水過度沖洗肛門或陰道,而引起了局部炎症。其中女性陰道炎尤為嚴重。

女性私處本就有自淨的能力,反覆的清洗只會破壞內部微生物環境。

依賴溫水沖洗的智能馬桶的人,會比其他人流失約五倍的陰道常居菌,由此對雜菌下降的抵抗力終會導致炎症。

身體沒毛病的時候並不需要什麼洗液,要想維持私處乾淨,只需要清洗外部皮膚,保持乾燥,同時注意性生活衛生,勤換內衣褲。

七、褲襪分開洗

襪子和內褲不能放在一起洗,這幾乎是全民認定的結論。

除去身體有異常疾病、貼身衣物長時間未清潔,或是襪子經常在細菌較多的地方走動等原因,大多數情況下,內褲和襪子可以丟進洗衣機一起洗。

只要腳部皮膚乾淨,勤換襪子內衣物;身體健康,免疫力正常;保持洗衣機清潔且衣服能及時清洗,及時晾乾。滿足以上三點,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一來,洗衣機的清洗本身就能夠達到我們日常衣物的「低水平消毒」要求了,二來,如若不放心,清洗襪子內褲時加上消毒液泡一泡,再在陽光下曬一曬,大多微生物都已經被扼殺掉致病能力,更可放心地洗。

八、抗菌洗手液

不少家庭洗手間裏都擺着一瓶抗菌洗手液或是一塊抗菌香皂,但其實早在三年前,刊登在《抗生素化學治療期刊》上的研究就表明,抗菌洗手液的殺菌能力跟一塊普通肥皂沒啥兩樣。

FDA網頁截圖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更表示,這洗手液內的抗菌成分不但不能有效預防細菌傳播,甚至還可能威脅到你的健康。

2016年9月,FDA針對某些抗菌洗護產品發佈了禁令,禁止銷售含有特定的19種抗菌化學物的洗滌品(其中不包括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濕巾、和醫用消毒劑)。

這19種成分中,最為廣泛使用的叫「三氯生」和「三氯卡班」,曾經它們是被廣泛使用的高效抗菌劑,如今卻因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而被捨棄。

曾有研究發現,小孩長期接觸三氯生會大大增加其過敏幾率,也另有部分動物實驗顯示這三氯生會影響激素代謝,因此科學家擔心這種成分亦會對人類的發育造成影響。

不是不能用抗菌洗手液,而是要用也得看清成分構成。

去除手上細菌,正確洗手方式比產品更重要/視覺中國

況且人類並不是得與菌為敵,人體皮膚上本就有一些保護我們的菌群,長期使用抗菌產品不但會傷害附着在我們身上的好朋友,亦可能培養出更多的耐藥菌,到時候只會「越洗越髒」。

而一些公共場所的免費洗手液,更不靠譜。

央視財經節目《是真的嗎》截圖

2013年央視財經的一檔節目曝光了部分公共場所洗手液的細菌超標情況,其中,首都國際機場的洗手液菌落總數超標600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副主任技師李濤表示,如果手上有創面,使用這樣的洗手液輕則化膿感染,重則引起敗血症等危害生命的疾病。

九、萬能消毒水

「潔癖媽媽帶出過敏體質的小孩」,這樣的新聞並不少見。

很多媽媽喜歡在孩子接觸到什麼之前都用消毒水清理,這樣孩子從小的成長環境就「一塵不染」,好像在無菌實驗室里搞培養。

流感發病增多,各大醫院兒科就診堪比春運/視覺中國

不少城市和鄉村兒童哮喘發病率對比的研究均顯示,在農村摸爬滾打的小孩要比「溫室里的花朵」哮喘發病率要低得多。

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何浩教授認為,城市寶寶才上幼兒園就反覆生病跟家長過分注重消毒脫不了關係。

小孩也需要與一定的塵埃「作伴」/ Shutterstock/Oksana kuzmina

《Science》上多篇論文都支持「衛生假說」:過於乾淨的環境反而更有害。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其免疫系統會發育不健全,因此會更容易過敏,發生免疫系統的疾病。

外界一定的塵埃、細菌、病毒等能夠刺激寶寶體內的免疫系統,讓其中的免疫細胞能在不斷的高手過招下得到鍛煉,從而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抵抗能力。

家中沒有傳染病人的時候,保持室內通風整潔就足夠了,濫用消毒劑可能會使病菌產生耐藥而更不易消除,在小孩衣服清洗過程中過度使用更可能對寶寶幼嫩的皮膚造成損害。

是下降的免疫力讓我們面對傳染病「措手不及」/ iStock

保持良好衛生,生活在乾淨整潔的環境中當然是好的,但矯枉過正倒會適得其反。

別被日常的恐慌支配,與想像中的「髒東西」鬥了這麼多年,也該醒醒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fnew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320/108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