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赫魯曉夫作報告揭露斯大林 當場30多人暈倒 會後出現自殺

956年2月24日夜,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作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報告長達四個多小時,披露了相當多關於斯大林的歷史真相。這些真相,帶給1600餘名與會者巨大的衝擊。有資料認為,與會代表因聽了「秘密報告」而暈倒或引發疾病者,多達30餘名。會後還出現了自殺事件。

956年2月24日夜,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作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報告長達四個多小時,披露了相當多關於斯大林的歷史真相。這些真相,帶給1600餘名與會者巨大的衝擊。親歷現場的雅科夫列夫,後來回憶道:

「大廳里死一般的寂靜。既聽不到坐椅發出的嘎吱聲,也聽不到咳嗽聲和竊竊私語聲。誰也不看誰——也許是由於發生的事太突然了,也許是由於驚慌和恐懼,這種感覺似乎將永遠留在蘇維埃人心中……赫魯曉夫列舉一個又一個事實,一個比一個可怕。人們離開會場時都低着腦袋。震動極其巨大。我個人也感到壓抑,不知道相信誰才好……內心有一種隱隱約約的感覺,覺得赫魯曉夫講的是實情,但是我感到害怕,竭力不去這樣想。」①

雖然官方宣稱會場出現了「暴風雨般的經久不息的掌聲」、「一片憤怒聲」,但「死一般的寂靜」才是真實情形。此外,還有若干代表在會場上直接暈厥。蘇聯作家И.Г.愛倫堡後來回憶:

「在2月25日的秘密會議上,在赫魯曉夫宣讀報告的時候,幾位代表當場暈了過去……我不隱瞞,我在讀報告的時候,我也大為震驚,要知道,這不是一個受到平反的人在朋友圈子裏說的,而是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在黨的代表大會上說的。」②

因「秘密報告」而自殺的蘇聯作家法捷耶夫

有資料認為,與會代表因聽了「秘密報告」而暈倒或引發疾病者,多達30餘名。會後還出現了自殺事件。最著名者,莫過於法捷耶夫的飲彈身亡。法捷耶夫是斯大林時代極富盛名的作家,同時也是蘇聯文學界的領導人物,其長篇小說《毀滅》、《青年近衛軍》在國際上流傳甚廣。法捷耶夫沒有親耳聽到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而是在會後聽了「傳達」。作協的工作人員注意到,聽「傳達」時,法捷耶夫的臉「似乎蒙上了一層鉛灰色,而主要的是兩眼飽含着淚水」。③1956年5月13日,法捷耶夫在別墅開槍自殺,死時身邊擺着斯大林的畫像和給中央的信。

在信中,法捷耶夫自述死因:「我看不出再活下去的可能,我為之奉獻終生的藝術已被黨的自負而無知的領導所扼殺,現已無法挽救。優秀的文學幹部在當權者罪惡的縱容下,或被從肉體上消滅,或被折磨致死,其人數之多,甚至歷代沙皇暴君做夢也難想到。」一方面,法捷耶夫難以承受斯大林神話破產帶來的幻滅。他在信中懷念列寧時代,「列寧死後我們被貶到孩童地位,被消滅,被恫嚇」。另一方面,他對未來也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在信中,他將赫魯曉夫等人稱作「暴發戶們」,斷言這些人「已背離偉大的列寧學說,這令我對他們完全不信任,因為他們將比暴君斯大林更惡劣。後者還算有知識,而這些人不學無術。」④

作家法捷耶夫自殺前,特別哀嘆自己作為天才,卻變成了拉車的馬

以往有觀點認為,法捷耶夫口裏以赫魯曉夫為首的「暴發戶們」,用「秘密報告」對斯大林進行了徹底否定。不過,事實並非如此,當時,蘇聯高層內部對於如何評價斯大林,也存在很多衝突。這種衝突,扼要來說,即:到底是「只有一個斯大林」,還是「存在兩個斯大林」。譬如,1956年2月9日,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即分裂為上述兩大意見派別。

在這次會議上,莫洛托夫仍主張從整體上肯定斯大林,因為「在斯大林之後我們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政黨」。卡岡諾維奇表態「贊成莫洛托夫同志的意見,要冷靜行事」。布爾加寧主張:「應該把斯大林的作用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二個階段,斯大林不再是馬克思主義者了。」伏羅希洛夫也贊同「謹慎行事」,「斯大林在與敵人的鬥爭中變兇狠了。儘管如此,他還是非常富有人情味的。但仍然保留着殘暴的習氣。」⑤

但馬林科夫不同意將斯大林「劃分兩個階段」,因為「同敵人進行任何鬥爭,也不能成為殺害幹部的理由」。薩布羅夫直言:「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和伏羅希洛夫的立場是不正確的,是在說假話。只有一個斯大林(而不是兩個),其實質在最近15年裏都暴露出來了。這不是缺點,而是犯罪。」謝皮洛夫認為「應該說出真相」。基里琴科認為說出真相「危害是不會有的。不能夠不說,說出來是明智的。」⑥

上述內部意見分歧,制約着赫魯曉夫「秘密報告」的尺度。事實上,報告高度聚焦斯大林身上不正常的「個人崇拜」光環,所披露的「真相」僅集中在斯大林對幹部和精英的「大恐怖」,而未涉及普通民眾所承受的苦難——前者乃獲取權力體系支持之所必需。所以,聽完報告後自殺的法捷耶夫,其遺書也僅止於哀嘆自身的悲劇命運——「我本應是我國優秀人民引以為榮的人,因為我具有真正的、質樸的……天才」,結果卻「(在斯大林時代)被變成一匹拉車的馬」。⑧

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作報告講話

注釋

①《論據與事實報》,2000年第47期。轉引自:張捷,《從赫魯曉夫到普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P13-14。②亞歷山大·佩日科夫,《「解凍」的赫魯曉夫》,新華出版社,2006,P38。③張捷,《20世紀俄羅斯文學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P349。④《法捷耶夫遺書》。轉引自:藍英年,《法捷耶夫之死》,《讀書》1996年第6期。⑤⑥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工作記錄,1956年2月9日。收錄於:沈志華,《冷戰中的盟友: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國家關係》,九州出版社,2012,P519-523。⑦陸南泉,《赫魯曉夫有沒有全盤否定斯大林?》,《同舟共進》2010年第8期。⑧藍英年,《法捷耶夫之死》,《讀書》1996年第6期。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騰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221/107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