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儒家的養生理念: 修身養性、中庸平和、飲食養生、興趣廣泛

孔子(圖片:pixabay)

修身養性、中庸平和、飲食養生、興趣廣泛,這是儒家的養生理念。儒家學派創始於春秋末期,後世把孔子、孟子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其學術思想對中華民族精神生活影響很大,自然也影響到養生學。

修身養性,中庸平和,飲食養生,興趣廣泛,這是儒家的養生理念(圖片:網絡)

養生理念:

修身養性:仁德、孝道;

中庸平和:和為貴,欲而不貪;

飲食養生:美食、衛生;

興趣廣泛:「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百善孝為先(圖片:網絡)

(一)修身養性

1.倡仁德——施「仁」於人

儒家宣揚「仁『的學說,孔子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觀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講孝道——敬老愛幼

《孟子》云: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者壽,德者壽(圖片:網絡)

3.「仁」者壽

孔子提出「仁者壽」,「智者壽」。「仁」是修養品德,勤奮學習的結果。仁德之人樂觀大度,沒有憂愁。孔子明確告訴後人說: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種勤奮好學品德是孔子所提倡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治學精神。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仁德之君子,心胸開朗,積極向上,精神樂觀豁達,使自己處於平衡狀態。

社會調查證明,與人為善有利於健康。美國耶魯大學病理學家曾對7000多人進行跟蹤調查,結果表明,凡與人為善的人其死亡率明顯降低。

中庸平和(圖片:網絡)

(二)中庸平和

1.「和為貴」的人生理念

孔子在《論語》中曰:「禮之用,和為貴」。

《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提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

論語(圖片:公有領域/AlexHe34)

「和」的思想是中華民族普遍具有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和」就是強調「天人調諧」,其包括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着和以處眾、和衷共濟、共生共榮、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和」的思想,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養生健身之道,也是經商發財之道、社會發展之道。

2.「欲而不貪」,知足常樂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張勤儉節用,克己復禮。

孔子曰:「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常以「修己」、「克己」約束自己,不放縱自己的欲望,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知足常樂的作用。《孟子盡天下》也說:「養心莫善於寡慾」。《論語》中指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知足常樂(圖片:網絡)

3.因人而宜,養生「三戒」

孔子根據人的年齡不同,總結出著名的養生「三戒」有: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確為經驗之談。

因人而宜,養生「三戒」(圖片:網絡)

4.順應天道,養氣中和

西漢前期儒家大師董仲舒將中庸思想和養生相結合,強調養氣中和。他說:「循天之道,以養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終;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這種以「天人感應」為中心,以中和之道養身健體的思想是頗有道理的。

(三)飲食養生

孔子是美食家,他很提倡飲食衛生,並提出飲食原則和宜忌,這是我國養生文獻中有關飲食衛生的最早記載。

1.飲食精美

《論語鄉黨》中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禮記內則》中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甘滑」。這種順應四時的飲食烹調,可使飲食精美,烹調味美,可增加食慾,促進吸收,有利健康。

《禮記》,儒學經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圖片:公有領域/snowyowls)

2.飲食衛生

孔子在飲食衛生方面提出「八不食」的膳食禁忌:

「食殪而靄不食,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醬不食」。

進食衛生提出:「食不言,寢不語」。這些飲食衛生要求對健康是有益的。

孔子聖蹟圖(圖片:公有領域)

(四).興趣廣泛

孔子一生顛破流離,能享73歲的高壽,在當時的確是一個奇蹟。除了他科學地遵循上面所談的一些養生原則和方法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也是保證身心健康重要條件。

孔子自言他的一生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的確是對他一生的生活的概括總結。孔子知識淵博,愛好廣泛,他不僅精通詩、書,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對「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等各種活動都非常有興趣。他十分欣賞「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樂曲。正是這種廣泛的性趣愛好,陶冶的性情,促進了健康長壽。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環球華人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203/106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