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腸道細菌有非凡影響力 它能決定我們的生老病死

它竟能決定我們的生老病死

最新研究表明,免疫治療對癌症患者有沒有效,要看患者腸道細菌的臉色。傳說中的糞球「君」這個高能「小宇宙」,真的這麼神通廣大嗎?

2018年第一期《科學》雜誌的封面文章讓腸道菌群火了。文章表示:研究結果證明患者腸道菌群構成,與PD-1抑制劑免疫治療(一種癌症治療方法)的效果之間存在顯著關聯。也就是說,最近大熱的免疫治療對癌症患者有沒有效果,要看患者體內糞球「君」的臉色。

其實,這不是腸道菌群第一次被證明擁有非凡的影響力,單就與免疫抑制相關的研究而言,《科學》雜誌已經發表了5篇相關論文。而除了糞球「君」的老本行消化吸收外,它還會影響美容、癌症、抑鬱症甚至性格的說法也不一而足。

傳說中的糞球「君」擁有如此高能的「小宇宙」,是被利益相關方誇大了還是當之無愧的實力擔當?

不起眼,它卻是名門望族

「細菌來到地球35億年,人類才到地球幾百萬年。細菌對人類的影響一定比現在我們理解的要多。」華大基因CEO尹燁認為,人類對糞球「君」的了解並不充分,不僅因為它在進化上的優勢,還因為它的數量眾多。

「腸道菌群中的細胞數量,是人體細胞的十倍之多,這是《自然》之前登載過的研究,」尹燁說,其總體的基因數量則能達到人體的百倍之多。

事實上,這樣的複雜程度還遠在無機生態環境(如土壤)下菌群的複雜程度之下。「腸道菌群在我們基因組的調控下,不能隨意發展,因此多樣性會受到寄主的限制,容納的細菌總量是有上限的。」尹燁說。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茂君認為,這些微生物是人體的一部分,它們甚至能夠馴化人的口味。「為什麼北方人愛吃麵食、南方人愛吃米,因為不同地域的人,在腸道里的菌群種類是不同的,善於分解消化的食物也不同,所以會給人在感受上的反饋,舒服了就愛吃了。」

登載在《科學》雜誌上的5篇文章也顯示,產生同樣的增強療效,其涉及的響應免疫治療的具體菌種卻並不相同。

不僅歷史久遠,而且分佈廣闊,腸道菌群可謂地球生物界少有的長盛不衰的望族,而它的名門身份,則體現在它的「吸金」能力。資料顯示,2007年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宣佈將投入1.15億美元正式啟動醞釀了兩年之久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據說破解了3000種微生物全基因組,初步建立了人體共生微生物參考數據庫。歐盟發起的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花了2200萬歐元,確定了腸道微生物的330萬個基因,提出了3種腸型的概念。

「徹底搞清楚機理是很困難的,因為太複雜了。涉及到不同菌群類別和數量、不同的代謝產物、活性甚至濃度高低。這樣的研究將涉及目前無法想像的計算量級別。」楊茂君說。

你和它,相愛相殺

「所謂感染,是你的身體和菌群的談判破裂了,」尹燁說,菌群和人體可視為組成一個生態系統,在相互的調節失敗後,會引起感染。「例如,如果晝夜節律失調,細菌就會不好好工作,釋放內毒素,使得腸道內膜發炎、通道性增加,內毒素入血,將引發人體的慢性炎症。」

而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曾在學術會議上也表示,衰老表現為低水平的炎症狀態,慢性炎症和代謝紊亂密切關聯,甚至可以誘發疾病。可見,由人體內菌群決定的炎症狀態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老病死。

有觀點認為,腸道和腸道菌群的配合,可能是人免疫力產生的源泉之一,腸道可能是免疫力的發動機之一。微生物和免疫系統的變化,促進胰島素抵抗和慢性炎症等發生,代謝綜合徵、肥胖、糖尿病甚至癌症等問題可能就此出現。

既然人體的免疫力與腸道菌群不無關係,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用免疫治療的方法治療癌症,確實需要腸道菌群的配合。有推測認為,腸道微生物可能通過兩種方式參與癌症發生:一是通過代謝產物或自身成分直接促進腫瘤發生;二是通過作用於免疫系統等,間接完成對腫瘤的刺激作用。

「我們在給客戶做PD-1抑制劑藥物時,就遇到過效果不穩定的情況,當時非常困惑,」冠科生物毛冠平博士說,負責人當時建議分析患者糞便中的微生物,再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那時這方面的報道還沒有這麼火,我們覺得不可能和糞便微生物有關,但後來證實奏效,我們現在也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糞球「君」的影響力還遠不止這樣,糖尿病、精神疾病甚至懷孕生孩子都要考慮它。

「腸道菌群最先是證明和代謝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相關。」毛冠平認同,它肯定也和癌症、精神類疾病相關。

「有很多實例證明,糖尿病的前期,通過飲食、鍛煉和腸道菌群的調節,可以使得相關症狀逆轉回來。」尹燁說,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等機構也正在進行自閉症治療的研究,通過提高孩子胃腸道菌群的豐度和多樣性,緩解孩子的自閉症。

「另外為什麼孕婦要重視口腔潰瘍,口腔潰瘍的創面可能讓厭氧菌從嘴裏進去,會傳播到子宮裏,導致流產,這也是一篇頂級論文的內容。」尹燁說。

事實上,人體內沒有菌群的地方少之又少,且它們之間是連通的。而且不同器官中的菌群通過循環系統、滲透作用互相「串門」,它們受人體內環境影響也會對人體產生作用,與你相愛相殺。

最便捷改善方法,靠「吃」

「剛剛有一個新聞,台灣有一個5歲的男童由於誤食強鹼,使得腸胃灼傷,最終患了艱難梭菌感染。」尹燁說,治療方法是通過將他哥哥的新鮮糞便移植到他的腸道中去,進而改善了腸道菌群失調,重新恢復了正常。

可見,糞菌移植是針對急性損傷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療方案。而最便捷的改善體內腸道菌群的方法,是通過「吃」。腸道微生物的改善與再造可以通過這「兩頭」完成。

「吃到肚子裏的藥,也是先給它吃。」尹燁說,中醫藥里就恰恰有利用腸道菌群特性治療疾病的。例如葛根芩連湯里的黃連,有效成分是鹽酸小檗鹼,能夠定向誘導丁酸梭狀芽孢桿菌,進而調節糖尿病,也是發表過論文證實了的。

提到與腸道菌群有關的「吃」,就不能不提2012年在《科學》雜誌刊登自己減肥故事的趙立平教授。他通過改變飲食,並對自己的體重以及腸道中的菌群進行長時間監測,發現自己腸道中的一種抗炎細菌從完全檢測不到,到總量提升為14.5%。而自己的體重減少了20公斤。

但是面對市場上出現的號稱能夠改善腸道菌群的益生元或益生菌,尹燁表示應該謹慎。「用吃的方法改變腸道菌群,最大的鬼門關是在胃,胃的酸度在消化時的pH值可達到1,很多微生物無法存活着到達腸道。」他說。

「未來,免疫治療和微生物的跨學科研究會越來越多。」毛冠平表示,他所在的公司也正在佈局相關科研力量,嘗試研究一個針對癌症治療的益生菌與免疫治療的組合,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科技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201/106273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