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王維洛:六大數據 北京沒有任何生態理由驅趕「低端人口」

—北京的生態環境容量是否構成驅逐低端人口的理由?

作者:
一方面,北京市政府以水資源匱乏將大量低端人口趕出北京城,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又用數以億立方米的救命水來修飾高級居住區水景房的水環境。這充分證明了,北京市政府重視的是給高端人群錦上添花,而不是為低端人群雪中送炭。北京的生態環境容量不能構成驅逐低端人口的理由。

一、北京森林覆蓋率達42%

森林覆蓋率,指一個地區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的百分比,是反映這個地區森林面積佔有情況或森林資源豐富程度,它也是反映生態平衡狀況的重要指標。

森林能夠改善空氣質素、調節溫度、改良氣候,能夠減少水土流失、涵養水源、減少風沙危害,減輕噪音污染、豐富生物品種、美化自然環境等。如果一個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達到30%或者以上,這個地區的生態系統穩定,有較大的防禦自然災害和自我調節、自我恢復能力,能為合格地區的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提供生態環境的支持。

德國的森林覆蓋率為30%,美國的森林覆蓋率為33%。根據2017年3月12日中新網報道,36年時間,北京參加全民義務植樹的總人數達9576.8萬人次,植樹總株數2.02億株,成活率達88%。全市森林覆蓋率由12.83%提高到42.35%,林木綠化率由16.6%提高到59.3%,城市綠化覆蓋率由20.08%提高到48.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5.14平方米提高到16.1平方米。

北京森林覆蓋率高達42.35%,整個生態環境系統絕不會到了所謂承載的極限。

二、北京市的人口密度還不如老北京

衡量生態環境承載極限的另一個指標是人口密度。

1948年北京的人口為1,672,438人(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老北京只有北京6個區那麼大,面積只有706平方公里(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69人。201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72.9萬人,是1948年北京人口的12.99倍。

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北京市的行政區劃不斷地擴大、擴大,宛平、房山、良鄉、昌平、大興、通縣、順義、懷柔、密雲、平谷、延慶陸續都劃入北京市。現在北京市的面積為16410.54平方公里,是老北京的23.24倍。2016年末北京市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24人,為1948年人口密度的56%。

目前北京市的人口密度還不如1948年的北京,那時的北京沒有生態危機,怎麼現在就挑戰資源承載極限了呢?

三、全國31省市城市人口密度排名,北京倒數第一

2017年10月31日搜狐網站刊登《31省市城市人口密度排名》一文,北京人口密度全國倒數第一。

從氣候地理條件來說,北京與天津、河北相近,北京與天津、河北又組成了京津冀大都市群。天津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639人,河北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659人,而北京人口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1145人。現在要從人口密度低的北京要向人口密度高的天津和河北疏散低端人口,理由是北京人口規模快速膨脹,挑戰資源承載極限。這個理由能站得住嗎?

北京人口密度全國倒數第一,現在北京驅趕低端人口,全國其他30個省市都會向北京學習,也要驅趕低端人口,因為它們的生態環境都面臨更大的挑戰。那麼,哪裏是低端人口的家呢?

四、北京與德國柏林、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相比

筆者喜歡把北京與德國的首都柏林相比,北京年平均降水量為542.7毫米(根據吳季松為625毫米),柏林年平均降水量為571毫米,兩者相差不大。北京森林覆蓋率42.35%,柏林森林覆蓋率只有18,4%,在這個數據上,柏林遠不如北京。柏林人口349.63萬人,城市面積891.8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920人,為北京人口密度的三倍多。

法國首都巴黎,2011年1月市區人口1051.611百萬人,市區面積2844.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697人,為北京人口密度的三倍多。順便提一句,巴黎年平均降水量為652毫米,略高於北京。巴黎森林覆蓋率一說27%,一說22%,遠低於北京。

英國首都倫敦,大倫敦人口867.3713百萬人,大倫敦面積157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518人。倫敦年平均降水量為601毫米,介於柏林和巴黎之間。

目前北京市的人口密度遠遠低於德國柏林、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怎麼就到了資源承載極限了呢?怎麼就非要驅趕低端人口,繼續減少人口密度呢?

(德國柏林、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的數據均來自維基百科)

五、北京的「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

據說北京水資源嚴重匱乏。2017年06月12日中青在線發表實習生蘇琬茜與中國青年報和中青在線記者邱晨輝撰寫的報道《北京人均水資源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0》:「北京人均水資源不足100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0;京津冀區域內92%的區縣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國際公認的500立方米極度缺水警戒線。」這些數據來自該天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發佈「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

正因為是北京人均水資源不足100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0,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80,似乎這就給了北京政府驅逐低端人口一個不可置疑理由。有人說,大量外地人口來了,可是沒有把水資源也帶到北京來。

中國各地水資源的計算方法來自於中國的兩院院士張光鬥和工程院院士陳志愷。正因為他們是所謂的水利泰斗,他們的算法又得到了中央最高領導的首肯,所以這種錯誤計算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為害匪淺。

這個計算方法就是:

人均水資源量=年平均降雨量×面積/人口×徑流係數

北京的徑流係數為0.389。

這裏用北京計算人均水資源量的辦法,來計算德國柏林、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的人均水資源量。得到下面的結果:

柏林:人均水資源量57立方米;

巴黎:人均水資源量69立方米;

倫敦:人均水資源量42立方米。

用這種方法計算全世界各地的人均水資源量,都會產生很大的偏差。北京市政府要「以水定人」,而這水資源卻是錯誤計算的結果。一個在錯誤數據上的決策,能是正確的嗎?

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北京的取水量

為了解決北京水資源匱乏的問題,中國政府花費巨資,修建了美麗、壯觀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按照計劃,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每年可向北方輸送95億立方米的水量,二期可輸送130億立方米的水量。水量分配方案如下:

河南省:37.7%;

河北省:34.7%;

北京市:12.4%;

天津市:10.2%。

有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送的每年11.78億立方米(95億立方米的12.4%),北京人均水資源量增加54立方米,在北京人均水資源100立方米的基礎上增加了54%。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2014年12月開始正式運行,到2017年12月正好運行三年。三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入渠水量106.85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入渠水量不到36億立方米,距離每年95億立方米水量相差甚遠。

三年來進京總水量為28.19億立方米,為計劃入京水量的80%。這28.19億立方米中的19億立方米用於自來水廠供水,約佔三分之二;9.19億立方米存入水庫、回補地下水和用於補充改善北京中心城區的河湖環境。當初中國政府在說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遷移時說,這水是北京的救命水。移民們表示,希望北京的市民在喝着這來自漢江的水時,不要忘記那些為這救命水而背井離鄉的人們。也許在被驅逐的低端人口中,就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移民。

一方面,北京市政府以水資源匱乏將大量低端人口趕出北京城,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又用數以億立方米的救命水來修飾高級居住區水景房的水環境。

這充分證明了,北京市政府重視的是給高端人群錦上添花,而不是為低端人群雪中送炭。北京的生態環境容量不能構成驅逐低端人口的理由。

2014年至2017年南水北調工程入京水量的三分之一(9.19億立方米)用於存入大中型水庫、回補地下水和用於補充改善北京的水景房的環境,而低端人口卻因為北京水資源的匱乏而被驅逐。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民主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1211/103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