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看看一百年前他怎麼辦幼兒園 今天的我們該羞愧

作者:

01

1919年,一位27歲的年輕人從美國啟程,輾轉上海蘇州。一路上,他看到的是一片貧困景象。窮人們找不到生計,苦不堪言,「僅靠一個草棚過着非人的生活,路上要飯的也到處都是」。而他此行的終點,是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這位年輕人就是剛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的陳鶴琴。他接受時任南高師校長郭秉文邀請擔任該校的教授。

1920年改造為國立東南大學的南高師,是與北大齊名的著名高等學府,是近代教育最早的策源地和中心之一。在東南大學,陳鶴琴教授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課程,講課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很受學生歡迎。

青年陳鶴琴

02

1920年12月26日凌晨,隨着一聲哇哇大哭,29歲的年輕教授陳鶴琴初為人父。兒子的降世不僅帶給他「初為人父」的喜悅,也為他觀察研究兒童行為、心理提供了最佳途徑,使他的兒童教育研究探向更深處。

他給兒子起了個響亮的名字——「一鳴」。家是他的實驗室,妻子和母親是他的兩位最得力助手,兒子則是他的工作「對象」,而他的「成果」就是兒子出生之後的真實記錄:

1920年12月26日凌晨2點09分生的;生後2秒鐘就大哭,一直哭到2點19分,共連續哭了10分鐘,以後就是間斷的哭了;生後45分鐘就打呵欠;生後2點44分,又打呵欠,以後再打呵欠6次……

經過長達808天的觀察實驗,他用文字和照片留下十餘本詳細記錄。根據這些一手資料他寫出了中國最早的一批本土化兒童心理與兒童教育研究著作,特別中國兒童心理學的奠基性著作《兒童心理之研究》,不但在1949年之前一直是權威著作,就是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陳鶴琴運用的兒童早期發展的追蹤研究仍然被視為典範。

在陳鶴琴看來,兒童不是「小人」,兒童的心理與成人的心理不同,兒童時期不僅作為成人之預備,亦具他的本身的價值,我們應當尊敬兒童的人格,愛護他的爛漫天真。

陳鶴琴主張「活教育」教學原則,首先就是「凡是兒童自己能想的,讓他自己去想」;「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讓他自己去做」。他們將兒童作為學習與創造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吸收知識的「填鴨」或「暖水瓶」。我們教育兒童,亦當利用他的好奇心。好奇心為知識的門徑,我們當利導之。我們有些父母常常摧殘這點好奇心,禁止兒童「多嘴」、「饒舌」,這實在令人痛恨之極。

種種觀點,迄今仍振聾發聵。

陳鶴琴發明的搖船

03

為了孩子的成長教育,1923年,陳鶴琴開始為3歲的兒子選擇幼兒園,可是當年的南京基本都是完全西化的教會幼兒園,沒有中國特色的幼兒園,這使他萌生了創辦一所中國式幼兒園的想法。

想到就做到,陳鶴琴真的辦起了幼稚園,自己親任園長,聘請了2位教師,招收了12名兒童,10個孩子是東南大學的教師子女,包括他自己的兩個孩子,還有兩個日本孩子。幼稚園的場地卻很有趣,就在鼓樓頭條巷自家住宅不足30平方米的客廳里。

他辦幼兒園不為盈利,只是為了「理想中的教育」,幼兒園名氣越來越大,狹小的客廳實在容納不下。於是,陳鶴琴和7個有共同意願的好友成立了董事會,募集資金以購買土地,1925年在住宅隔壁造了房子,開始對外招生,正式成為南京鼓樓幼稚園,同年被定為「東南大學教育科實驗幼稚園」——這是中國本土教育家建立的第一所現代幼兒園。

在《一年來南京鼓樓幼稚園試驗概況》中我們可以領略當時幼兒園的情形:

在鼓樓公園西邊新村中,有幾畝空地,滿布着綠草短樹,一所矮矮的平房,放着幾多運動器械,玩具恩物等。早晨九時起草地上就看到兒童的跳躍,聽到咿呀的歌聲,還有二三位富有兒童性的成人,跟着一群一群的兒童跑;有時候帶着幾個兒童到附近田野、公園、市街上去;有時鐘聲一響,大家都到屋子裏去做室內活動。這樣要到下午五時以後,方才靜悄悄地,只聽到辦公室里幾個人開會談話的聲音……

陳鶴琴親自佈置園地,種植花卉,添置如鞦韆、搖船、搖馬、大小積木、沙盤等運動器具,又訂製課桌椅。園地佈置成草坪,四周種上冬青,儼然是個小公園。這樣一來,鼓樓幼稚園竟成為周圍市民的一個遊覽之處。鼓樓的西面許多低矮的小山坡更是成了鼓樓幼稚園兒童歡樂的課堂。

幼稚園每周至少組織兒童們三次到野外活動,在大自然中上課。白天,陳鶴琴和鼓樓幼稚園的教師與兒童們在一起遊戲、上課,同時進行實驗;清晨和傍晚用來整理試驗成績和搜集資料,有時工作持續到半夜。

陳鶴琴的學生和重要助手張宗麟曾深情回憶:

每晚工作完了,我們也常在星月皎潔、樹影扶疏的草地上散步。一面欣賞夜的靜和美,一面還喁喁談着各種工作;有時還辯論某項試驗工作的準確性、某種玩具的改革、某個孩子的行動與進步等等。倘若在冬夜,我們更有趣了。吃罷晚飯,常常邀幾位愛好兒童教育的朋友圍爐長談。冰雪滿途,但是在一個內心充滿工作激情的人心裏,對此反而生出無窮的快慰。

南京鼓樓幼稚園的開辦基本實現了陳鶴琴創建一所新型的、中國式的幼稚園作為新教育思想和主張的實驗園地的願望和理想,它是中國本土教育家創辦的第一所幼稚園,是中國最早的幼稚教育試驗中心。不僅如此,鼓樓幼兒園還實現了陳鶴琴「建築中國化的幼稚園園舍,改造西洋的玩具使之中國化,創造中國幼稚園的全部活動」的教育初衷。

在南京鼓樓幼稚園實驗成功後,陳鶴琴繼而在南京市幼稚園及燕子磯、曉莊等鄉村幼稚園實驗,以後又在上海實驗。這些教育成就,讓陳鶴琴被公認為是中國幼稚教育的奠基人。

晚年陳鶴琴與孩子們

04

在鼓樓幼稚園的開辦過程中,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理論也逐漸總結出來,在他看來:

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因為它的對象早於學齡兒童。它的功用,正如培植苗木,實在關係於兒童終身的事業與幸福,推而廣之,關係於國家社會。

與許多西方現代兒童教育家強調「兒童本位」與「自由教育」主張不同,陳鶴琴並不認為,兒童自由與個性發展可以獨往獨來、放任或隨着年齡增長逐漸發展。他指出,像魯濱遜孤居荒島並不能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他相信,凡是兒童都可以教育成為有成就的人。

幼兒園為兒童提供很好的環境,使兒童的個性得以充分發揮;同時提高兒童智力與德性。因為「兒童在家裏所接觸的人不多,有許多家庭因為過分寵愛,孩子到了七八歲時還是唯我獨尊,毫不知做人的道德。要培養德性,非把兒童放在人群中不可。幼稚園雖然不是大的人群,但是,對於四五歲的兒童來說,確是一個適宜的人群,可以在這個人群中養成許多人類社會的德性。」

陳鶴琴指出:兒童的性情與情感是從兒童時期陶冶、培養的。在幼稚園,音樂、圖畫、文學和兒童的實際生是培養兒童情感、道德主要途徑。陳鶴琴特別提出在幼稚園開設公民訓練課程的重要性,「就是培養將來做公民的基礎,因此可以養成種種合作的精神,愛護團體、愛護國家的精神。同時又可以培養公民應有的知識與技能,砌成一個穩固的公民基礎。」

在陳鶴琴看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培養具有現代意識與素質的「人」,推動國家與社會進步。兒童不僅要從小教起,還要注意從小教好。幼兒園應為兒童提供審美的環境和科學的環境。

陳鶴琴將幼稚園的作用概括為以下十三個方面:

(1)豐富兒童的經驗;(2)有用的動作;(3)完美的環境;(4)檢查體格及智力;(5)與家庭合作;(6)遊戲化的教學法;(7)暗示性的教學法;(8)精密的輔導;(9)充分的預備;(10)美術思想;(11)醫藥知識;(12)和藹可親;(13)公允的態度。

晚年時,後來回憶道:

究竟我的志向是什麼?我的志向是為個人的生活嗎?決不!是為一家人的生活嗎?也決不!我的志向是要為人類服務,為國家盡瘁……我是喜歡兒童的,兒童也是喜歡我的,我還是要學教育,回去教育他們好。

一百年後的今天,面對這個沒有任何現代教育根基的學生,這個曾在選擇學醫還是學教育之間猶豫的青年,這個用勤學苦讀畢業於世界最優秀高等學府的教育碩士,這個一生經歷了戰亂、動亂期間雖遭受了打擊、迫害甚至生命威脅,但因為堅信「教育救國」而為中國幼稚教育工作終身的教育家,這個中國兒童心理研究的開創人和奠基人,這個寫下了第一部中國兒童心理學研究著作學者,這個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本土教育家創辦的幼稚園的實踐者,這個首創中國「活教育理論」的理論家,我們該有多羞愧?

這才是教育!

為陳老點讚!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群學書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1126/103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