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馬雲首次遇「險」?為何遭新華社點名

剛剛過去的中國「雙11」購物狂歡節,馬雲又賺得滿盆滿缽。天貓當天總成交額達1,682億元(1元人民幣約合0.1505美元),支付總筆數達到14.8億。日前,官媒新華社罕見地刊發報道,責問「雙11」活動的套路為何如此之多。

天貓「雙11」總成交額達1,682億元

報道從消費者吐槽電商平台優惠規則過於「燒腦」說起,追問為何不能痛痛快快來個「全場五折」?事實是,在越來越複雜的優惠規則背後,隱藏着電商平台更精心的盤算。「預付定金」是為了提前鎖定客戶,「滿99減10」是為了讓顧客湊單,「逛品牌抽獎」是為向品牌商家導流……按照營銷策劃者的說法:「每一項優惠背後都有套路」。

電商平台為了盈利而造勢無可厚非,通過出售廣告位對商家進行導流,以不同的優惠規則細分消費者,以及附帶推廣相關金融服務產品,這些也算是正常的市場行動。但問題在於,層層目的套疊下,使規則難度堪比「奧數」解題,反而犧牲了消費體驗。

你有政策我有對策,在電商平台的規則下,精明的消費者也不甘「束手就擒」。據BBC報道,一些網購者為了湊單賺優惠,「買了很多下單就知道要退的東西」。甚至有人事先和商家聯繫,約好第二天退貨,連發貨都免了。這些做法導致消費者的實際支出遠遠低於賬面成交額。

電商和消費者各玩套路,共同助推了銷售數據的虛高。對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等監管機構其實早就注意到,對阿里巴巴以「商品總價值」的指標衡量平台交易額提出質疑。有分析師接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採訪時指出,「雙11」的退貨率可能高達銷售額的30%,而這部分數據卻很少被電商平台公佈。

此外,質疑還涉及產品質量問題和活動造成的環保負擔。前幾年,在各大電商平台上,消費者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投訴居高不下,引起社會重視。近年雖整體風氣有所改善,但問題仍然不容忽視。至於海量物流造成的資源浪費和污染,在中國廢品回收率極低的情況下,則一直飽受詬病卻無從解決。

各種現象提醒人們,也許是時候關注成交額背後的問題了。事實上,今年阿里巴巴的成交數據雖然增長接近40%,但相比近幾年的增長率,速度已經放緩。在未來,只顧成交總量的做法必然不可持續,對質量的關注度會不斷提高。

對此,阿里巴巴也在嘗試改變。今年「新零售」模式的推出,即可看作推動消費升級的一種努力。它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識別、物聯網等核心技術,驅動整個零售系統的資金、商品和信息流動不斷優化,進而打通線上線下渠道,創新消費場景,改善購物體驗。

這一模式讓整個行業看到了新的可能,並確實在重塑整個零售業態。但它仍然無法回應產品結構不合理、售後服務欠佳,以及助長非理性消費方面的批評。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消費者的切身感受出發,從提升日常消費的質量出發,而不能僅靠「雙11」這類大型促銷活動造勢。

事實上,拓展市場持續消費的能力,而不是製造長久積壓後的消費奇觀,才是銷售業長遠平穩發展的關鍵。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財經頭條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1114/1024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