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教授:江歌被害劉鑫無罪 法律無責不代表道義無責

作者:
劉鑫自辯,日本警方認為「她是受害者」,但在網絡輿情中,這種法律上的結論是蒼白的。有形的傷害容易被理解——比如江歌母親所承受的,但無形的、精神上的受害,不大被我們的傳統所支持——我們的法律迄今對「精神損失」的索賠,也沒有足夠的支持。

之前常說,在我們從小的教育里,缺少區分「事實」與「觀點」的基本訓練,因此情感壓過了理性。這是造成網絡時代盛產謠言與偏激觀點,甚至產生「網絡暴力」的重要原因。情感,是一柄雙刃劍,也許它能暫時性地解決某些問題,但是,也可能會帶來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一年前,中國留學生江歌在日本被殺的新聞曾經引發關注。事發後,兇手(江歌室友劉鑫的前男友)已經被日本警方抓捕,劉鑫遲遲沒有面對媒體以及江歌的母親,甚至在網上雙方發生隔空衝突;而江歌母親則在網上公開劉鑫的全部個人信息,引發了大規模人肉與騷擾。最近新京報《局面》發佈的一則視頻,記錄了江歌母親與劉鑫見面,一邊是江歌母親對劉鑫的詰問與指責,一邊則是劉鑫的痛哭與辯解,以及輿論重壓下的瀕臨崩潰。

先得說,單親家庭、相依為命的母女、有出息的女兒,在即將能夠自食其力甚或反哺其母的時候,死於異國他鄉的屠刀——江歌母親所承受的悲劇,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

在這種局面下,要試圖替劉鑫辯解,是困難的,甚至是危險的。因為辯解的所有企圖,都已經被預先置於懷疑與道義的質難之下。

比如劉鑫自辯,日本警方認為「她是受害者」,但在網絡輿情中,這種法律上的結論是蒼白的。有形的傷害容易被理解——比如江歌母親所承受的,但無形的、精神上的受害,不大被我們的傳統所支持——我們的法律迄今對「精神損失」的索賠,也沒有足夠的支持。

更何況,各種混淆了「事實」與「觀點」的網絡描寫,進一步掩蔽了客觀真相——這種事件的真相理論上只能來自於司法。因此,很多人沒有耐心傾聽劉鑫的進一步自辯:日本警方要求她不要見任何人,包括她即便身在江歌葬禮現場馬路對面,也沒有被獲准參加——如果說,劉鑫無罪這一點是「事實」,那麼,日本警方對其權利以及證詞的保護是符合他們的邏輯的,也是劉鑫應該遵照執行的。

但有些時候,情感本能地厭惡邏輯。在國內,很多人看來,在法律上無罪的劉鑫,無法免除所要承擔的「道義」——乞求江母的諒解,更何況她及其家人的做法並非無可指摘。但好像所有的權利在「死者為大」的痛苦面前不堪一擊。悲傷的母親率領網絡大軍索要她的一切權利,她要為死去的女兒尋求懲罰,包括對行兇者的,也包括對作為悲劇導因者的,包括法律之內的和法律之外的。

2017年5月21日,江歌母親在網上曝光了劉鑫全家人的家庭住址、工作單位、車牌號等信息。而今年的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開始正式施行,進一步強調情節嚴重要入刑。但目前,很多人對江歌母親的相關行為選擇了集體沉默。

法律或者任何力量,都無法避免人類偶然性的悲劇。但是問題在於,我們該如何區別一起悲劇事件中的道義責任和法律責任。事實上,很多人在法律上是無罪的,但沒有法律責任並不意味着沒有道義責任。然而,這仍然有待於事實層面的釐清。我們尊重和理解一位母親的悲痛。但是,造成這一悲劇的最終還是殘暴的兇手。這才是最值得譴責的對象。

(作者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1114/102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