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如何結交比自己厲害的人?

作者:

前段時間跟一個小朋友約飯,期間她跟我吐槽起某個知名大V刪掉了她微信好友的事,她氣急敗壞的控訴:

我可是費了好大功夫,厚着臉皮輾轉了好幾個人才加上他微信的,平時他發朋友圈我都是秒贊,他從不回贊我就算了,現在居然刪我好友。

她一臉的委屈又耿耿於懷,問我:

我又不求他什麼事,只想停留在他通訊錄的角落裏,在朋友圈默默圍觀一下大神的動態,可就這樣他都不給我機會,是不是很過分?

所以你費盡心思加他微信,就為了在通訊錄里潛水?我一臉黑線的反問。

不然呢?她答得理直氣壯,人家已經那麼牛了,怎麼能看得上我這個小透明,我就是跟他搭話也不知從何開口說起啊...

而這正是大多數人跟「偶像」,「愛豆」,「大神」接觸的常見套路:

「XXX我好喜歡你啊,可以加你微信嗎?」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們都喜歡向比自己優秀的人靠近,但大多數情況下,所謂的靠近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單相思,以為加到了對方的微信,就好像獲取了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我們同時心知肚明,自己的存在並無法為對方創造資源,因此反向來講,也很難獲得對方的重視。

大多數時候的人際交往,本質上都是資源的互換,這也就是為什麼「圈子」和「層次」會存在的原因,可另一方面,總是與「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交往,又很難獲得心智和認知方面的提升,這或許就是我們時常面臨的困境:

想要結交更厲害的人,但又苦於自己對對方缺乏吸引力。

我有位做記者的朋友,採訪過很多知名的企業家和公眾人物,結束之後經常被大牛們主動追着討要微信,日常也保持着聯繫,甚至還有機會不時一起去喝茶聊天。

作為相識多年的老友,我深知她並沒有什麼家世背景或是幕後高人背書,也並不是貌若天仙舌燦蓮花的萬人迷類型,於是向她取經:

一次採訪也不過一兩個小時而已,這麼短的時間,你是給他們灌了什麼迷魂湯,讓他們這麼看重你?

她認認真真的想了兩天,回答我:我也不知道哎,可能是我比較會問問題而已吧。

當別人在問:「您現在成功了,有沒有什麼經驗想要告訴年輕人的」時,她會問:「我瞭解到您二十五歲時辭掉了公務員開始創業,如果能回到那時,你會跟當年的自己說什麼?」

當別人在問:「你覺得未來的幾年市場會呈現怎樣的趨勢」時,她會問:「你覺得如何才能進一步提高團隊績效,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現有的優勢呢?」

當其他人還在問着中規中矩老掉牙的套話時,她的提問往往具體而精煉:「是否會考慮僱傭職業經理人來改善流程?」「能否通過原材料本土化降低成本,改善供應鏈?」

明明其貌不揚,可每一個回答她問題的人,又會因為問題本身的含金量而不由自主的對提問的人重視起來。

這就是提問力在人際關係中的神祕魅力之所在,無論多麼優秀的人,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依然都會有視覺盲點,這些盲點有時僅是一個模糊的影子,而一個好的提問者,就像是一面鏡子,本身並不提供新的信息,但卻可以通過提問,使對方的想法和真正渴望實現的目標清晰的反映出來。

而這或許就是我們與更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建立關係的一道橋樑:

我或許不如你知道的更多更深,但我依然可以為你創造價值。

每個人都會提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提出好問題,擔任高管教練的粟津恭一郎在《學會提問》提出了有關優質提問的概念:

1.它需要是讓人樂於回答的。

不要開口就隨意詢問別人的收入和婚戀狀況,即便你以為此類話題是拉近兩人距離,創造私密關係的切入口,但對方面對一個並不熟悉的陌生人,有可能根本就不願意回答這樣的問題。

在提問之前,你需要先確認自己跟對方的關係,不要毫無意義的追問對方的私事,也儘量不要問一些「你為什麼不出書?」或是「你全職做自由職業真的沒問題嗎」之類帶有主觀臆斷的提問。

時刻保持分寸感,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考慮:我是否願意回答一個陌生人這樣的問題

2.它需要促成發現或是行動

我們每個人都會對某些千篇一律的套話形成了固定的應答模式:

「你現在是否有考慮過寫長篇小說呢?」「暫時還沒有」

「你PPT怎麼還沒做完?「」我有重度拖延癌,不到最後一刻沒法兒集中精力」

「你對自己目前的工作效率滿意嗎?」「還可以吧,反正每天都能做完」。

一個沒有突破舒適區的提問,得到的也必然是一個不走心的回答。而優質問題的意義就在於突破原有的套路和模式,從另一個角度來重新看待現狀。

讓我們試着將上面的問題轉化為:

「你覺得長篇小說是不是可以作為進軍影視化市場的轉型渠道呢?」

「做這個PPT時,你都需要準備哪些方面的資料?」

「如果想讓效率提高一倍,你都會嘗試哪些方法?」

《學會提問》一書中指出:開放性,細節性和正面導向性是構成優質提問的首要條件,用開放性繞開Yes/No的死循環,用細節來將提問的概念落到行動上去,用正面導向引導自發性的回答。

3.它需要具有本質性

一個優質的問題,不能只是流於表面的信息,它關注的應該是更深層次的內容,粟津恭一郎認為,找到「接近與對方心裏已經內化的信息,但又從未自問過的話題」的重要切入點,可以被歸納成為3V:

Vision(願景), Value(價值觀),Vocabulary(常用語)

他想達到什麼狀態?想得到什麼東西,想嘗試什麼事?

他在最重視的價值觀是什麼?金錢回報,發展前景,還是個人成就感?

他平時常說什麼?是在抱怨還是在展望未來?會經常談論過去還是更關注未來的目標?

圍繞這三個V展開的話題,才容易讓對方感覺到「與我密切相關,但我卻從未想到過」的既熟悉又驚訝的感覺。

提問並不是與高人交往的全部,但它卻是創造契機,推開交流大門的第一步。

比起其他諸如奉承,寒暄,附和等交流手段,提問更容易超越「高手」和「菜鳥」,「大V」和「小透明」的固定立場,拉近對話雙方的距離,創造一種平等的交流氛圍。

「如果有機會加到一位你崇拜的大神,你會問他什麼問題呢?」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360do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1102/1018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