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德媒:為什麼關注中國社會的極端傾向

作者:

王慶松出生於196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爆發。文革時期他還只是個孩子。然而,儘管文革結束已經40多年,這位藝術家仍覺得,中國依然處處有着文革的影子。他說:我們依舊傾向於走極端:一定要遵從某人,一定要在某個椅子後面集中,我們就是這麼受教育的,在所有的生活領域都一樣:工作、教育、經濟,都是這麼運作的,表面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意識形態還是老一套。

王慶松在柏林展出了大幅作品。在這個超大型照片上可以看到這麼一種安排出來的畫面:十來個人在一個大廳里粘貼數不清的廣告,一張緊挨一張。畫面上是數百個著名商標的廣告:萊布尼茨(Leibniz)、戴爾(Dell)、麥當勞(McDonald's),都是手畫的,形式一致。這與文革有什麼關係?王慶松解釋說,文革時期,為了政治的或文化的立場,每個人和每個人鬥,今天,在商品化時代,發生着同一個模式的同樣的事情。現在,猶如當年的文革時期,大家依然互鬥,只不過換上了經濟戰場上。他說,在他所住的地方,樓梯間的一張張小廣告不斷會新的廣告所覆蓋,現在,這叫‌‌「經濟競爭‌‌」,當年叫‌‌「階級鬥爭‌‌」,而相互爭鬥的方式、方法,並無改變。

一群廣告畫家為王慶松的作品專門畫了這些廣告畫:那些大字類似於當年文革時期各派之間的大字報,使用各種醒目手法,彰顯自己的立場。王慶松說,當年人們用大字報,如今使用廣告,而爭鬥、衝突依然很相像,相互誣告,直至破壞。他覺得這挺有意思。

中國社會在往回走

王慶松在柏林展出的作品取名‌‌「競爭‌‌」。該作品創作於2004年。中國社會的極端傾向直到今天都是他的題材。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致力於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然而,什麼是中國特色?

王慶松的解釋是,在中國沒有個性主義,就思維而言,人還沒有解放,這一文革的意識形態遺產依然還在負面影響着中國社會,眼下,這一影響更甚,社會日益接近文革,走的是一條回頭路。他指出,雖說已不是相互打殺,但在意識形態上,氣氛相當緊張。現在,在國企和行政單位,甚至又要求大家相互批評。很多人在內心反抗,他們沒有忘記文革。儘管這樣,他說,他仍明確地感到,中國正在重蹈文革的覆轍。

王慶松從未與父母談到過他們的文革經歷。他說,父母不願觸及,因為,他們在文革中所經歷的事情過於恐怖。他說,他是從文檔中,從他自己弄來的材料中獲得相關認知的。他將這些認知轉變成了藝術反思。

王慶松,1966年出生於黑龍江省的大慶(-原文如此。更多中國網站,例如‌‌「百度‌‌」,說他出生湖北),有中國當代攝影藝術的‌‌「壞孩子‌‌」之稱。他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93年起,他在北京生活、工作。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取笑唯物主義和商業化。由此,他提出了關於中國文化向何處去這一問題。

‌‌「歷史中的工作。當代攝影和文化的革命‌‌」作品展在柏林攝影展覽館展出至2017年1月7日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824/98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