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朱雲來:房地產業過剩非常嚴重 中國前景靠改革

朱雲來

(作者系中金公司原CEO,本文節選自作者在清華大學發表的演講《新常態下的中國發展之路》)

投資佔GDP比重較多,薪酬收入佔GDP比重較少

如何看未來發展?

我覺得頂層設計確實很重要,頂層設計顯然是宏觀的綜合平衡考慮,但是我覺得光綜合也不夠,頂層和底層要結合起來,因為這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性的問題,而且各個系統之間都有很多區別和關聯。「一行三會」本身就夠分散了,但很多金融原則應該是統一的。

目前本質上是信貸巨額擴張,從一倍到兩倍,這種建設規模,靠着債務推動,結果一定是投資過剩。然後就是槓桿過高,產能過剩,庫存過量,增速放緩,利潤低下,資價通脹,幣值壓力等都是由此一起來的。

中國GDP本來應該是市場活動結果的客觀統計,現在我們倒過來把GDP變成一個目標,而且特別強調這個目標是所有指標的前提。假如你有一個項目,銀行經過評估認為這個項目能夠還本付息,有很好的前景,當然應該給予貸款,問題是你現在沒有這樣的項目,銀行還要貸款給你,結果一定是不能賺錢。短時期貌似把GDP拉起來了,但是長期看GDP的質量會很低。

比如說房地產業,我的研究顯示過剩非常嚴重。按房屋存量來看,城鎮房屋建築面積,加上現在還在施工的,人均大約30平方米的規模,至少可以滿足10億人的住房需求,但是城鎮人口也只有7億多人,而且事實上80%的城鎮人口平均住房面積只有25平方米,當然有些人人均住房面積是60平方米,平均下來才是現在所謂城鎮人均30平方米的住房面積,現在已經超過30了,而且每年都在漲。

從宏觀上看,總量一定過剩了。而且現在房子均價差不多達到7000~8000元了,可是我們的人均收入也就七八千元。想買30平方米房子要不要用30年?除非10年不吃不喝。無論怎麼算,這個價值完全不對。

宏觀經濟要系統對待,區域經濟要區別對待。我們發展經濟的目標應該是讓老百姓衣食無憂,但現在大家至少還在憂房子。所以應該有一個客觀的系統的衡量標準。現在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非常對,企業的一系列問題一定要解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認為這是解決問題最關鍵的核心。鋼的產能是12億噸,產量就8億噸,多出了4億噸。目標是3年要減掉1億噸,一年就要減3000萬噸,有用嗎?一會兒房地產又熱起來了,肯定鋼廠又跟着熱鬧起來,這不是真正按照市場機制定下來的東西。

頂層設計既要從上面考慮目標,也要看下面每一個具體行業的具體情況,包括不同行業相互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政策制度。

消費只佔三分之一的GDP,如果我們倒過來想這個問題,50%基本上是做投資了,如果不去追求GDP,很多投資可以不投。保證居民基本生活花的錢,也就是70萬億元裏面的30萬億元而已。如果讓市場機制來起決定性作用,不該投的投資全都停掉,全國老百姓的生活並不會比去年差。

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審查一下哪裏投的太多了。不要老覺得是壓力,總想增速一旦掉到5%怎麼辦,再掉到3%怎麼辦?其實掉一半都沒關係,吃喝都夠了,衣食住行都有了,只是暫緩一步改善,但是不會比以前差。保證了基本生活,然後是因地制宜。核心問題還是應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能再靠過去的投資、出口拉動,要真正推進改革,解決實際問題。要提高技術創新,這是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財政制度的情況特殊,是很多稅按照中央稅收上來,其中又把一部分錢轉回到地方去,實際上是財政收入加上中央轉移財政收入。兩個加起來剛好等於財政支出,這是一個地方的財政的基本平衡,然後是居民的收入、居民的消費。

總而言之,我的思路是「首先是老百姓衣食無憂,安居樂業」。舉一個例子,黑龍江面積是47萬平方千米,人口4000多萬,擁有廣大的耕地面積和豐富的石油、林業資源,不就是要解決這4000多萬人的衣食住行問題嗎?非要在這裏搞工業,是不是遠離市場?江浙一帶包括山東,工業發達得已經是一塌糊塗得過剩了,它還能搞什麼?農業佔GDP的6%,但農業的增長只有2%,靠農業能增長什麼?所以只能做投資,投資又增加了產能,而且黑龍江距離大陸又那麼遠。

如果給地方政府定下一個目標,要求當地跟全國的平均GDP發展水平一樣,它只能去搞工業。實際上地方有旅遊等其他資源,為什麼不能讓地方走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中國的老百姓也需要夏天出去消暑,冬天去看冰花,還有許多其他的消費方式。

我的邏輯是,只有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他才有錢去消費。現在不是不想消費,而是因為掙的錢太少。我們的薪酬收入佔GDP的一半都不到。在G7國家中,最低的是日本,國民收入佔GDP的60%~70%。我們的這個收入佔比太低,很多變成了國家收入,由國家拿去大量投資,但是這種投資很容易出錯。如果錢到了老百姓手上,老百姓最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大家去消費就會產生需求,企業就去根據需求去投資,完全讓市場來決定,讓經濟更加良性化。

「有了技術和人才就會前途無量」

我們的GDP在歷史上長時間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其實我們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平原,長期依靠農業的經濟規模效益,居然也能這麼強大。我們有10%的稅就已經非常富有了,假如征10%的兵,那就是千萬大軍。正因為如此,沒有人能打敗這個國家

但這個邏輯為什麼突然就失效了?

因為工業革命,我們落伍了,於是一下子跌下來了。我們垮就垮在沒有工業,迅速實現工業化,是實現振興和重新崛起很重要的工具之一。

中國的現代工業化進程從1949年就開始了,當時從蘇聯引進了100個項目,蘇聯人撤走以後我們自己接着干。當時我們非常清楚,中國連肥皂、麵粉機都生產不出來,但是一定要抓住「兩彈一星」,這是當年最尖端的技術。

我們現在正在追趕,技術還不可能達到他們那麼高的水平,但是我們已經趕超很多了。過去我們的乘數是0,現在謙虛點說也有個六七分了,就算是7分,10億人乘以7,就算還沒有趕到100%,但是70%和以前就完全不一樣了。問題是現在它是1,我們是0.7,我們還在追趕中。但是明天它又有個新發明,明天是2了,或者是1.5了,我們就可能回到0.6去了。我們過去講自主知識產權,意思是要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要自力更生。但是,立國之本一定是科技,所以我想強調一下什麼叫做技術乘數,我們要發展屬於自己的真正的科技。

中國前景靠什麼?靠改革。包括一系列制度方面的改革。拓展「一帶一路」和世界市場,我們有很好的機會,我們可以和平地通過市場經濟的交往,去佔有一定的市場,而且對這些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生活也是一個支撐。

剛才說了技術乘數,前面是科技,後面就是人才,有了這兩項,我們就會前途無量。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822/98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