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我們只知大勢將至 卻不知未來已來

作者:

驚喜或陣痛,將貫穿我們的餘生。

九寨溝地震發生18分鐘後,中國地震台網的機器,寫了篇新聞稿,寫作用時25秒。

稿件用詞準確,行文流暢,且地形天氣面面俱到,即便專業記者臨陣受命,成品也不過如此。

再考慮到25秒寫作時間,人類完敗。

幾年前,機器寫作概念剛出現,朋友圈一片調侃。調侃中難掩驕傲:機器怎麼能寫新聞?

而今,當讀到科技、財經或體育類簡訊時,我們已很難分辨,報道背後的作者,到底是不是人類。

在今日頭條上,一個名叫小明的機械人去年上線。截至今年5月,它已完成5139篇體育類報道,總閱讀超1800萬,並收穫過單篇十萬加。

在每篇開頭,小明會很老實地寫上‌‌「機械人寫作‌‌」字樣。如果刪掉這句話,它可以完美掩飾AI血統。

當然,小明還不會花式調侃國足,目前僅處於採集數據,填寫模板階段。

然而,就如其他許多行業中,正在成長的人工智能一樣,它們一旦出現於賽道,人類終將望其項背。

人工智能在混沌中,慢慢睜開雙眼,它模仿我們寫作,模仿我們說話,並把感官觸角,蔓延至更冷門領域。

去年10月,西甲賽場,皇馬在主場被意外逼平。比賽結束時,噓聲四起,憤怒的C羅嘟囔着回應,這一幕被攝像機拍下。

全世界都在猜他說了什麼。最後,唇語專家解密,C羅在說:‌‌「Qué poca calma!‌‌」,大意為‌‌「能不能安靜點!‌‌」

然而,這極可能是唇語專家最後的高光時刻。他們的職業突然瀕危。

去年春天,開發出阿爾法狗的谷歌DeepMind,開始訓練人工智能解讀唇語。他們給機器觀看了5000小時BBC新聞,然後找來人類專家對決。

測試結果,人類專家完全正確率為12.4%,而AI的完全正確率為46.8%,超過人類3倍,這僅是初步學習的結果。

在中國,相關公司也進行了類似開發。他們給機器看了一萬小時新聞聯播。因為漢字一字一音等便利,中文讀唇更為簡單,機器識別準確率已超70%。

這意味着,嘴唇輕動,人工智能便知心意的日子,很快就會到來。事實上,人工智能讀唇,在軍事情報、公共安全等領域有着廣闊應用。

比如,藉助已經遍佈中國城市的天網系統,人工智能讀唇,或將提供更多破案線索。

你說的每一句話,不會消散在時空,而是成為可以回溯的痕跡。

在這樣嚴肅的功用之外,讀唇還有更多妙用。

在業界,為影音自動生成字幕的難點在於,AI很難將人聲和背景音剝離。但配合上AI讀唇後,準確率將大為提高。

我們攜帶翻譯APP行走異國,瀏覽翻譯軟件處理的網頁,觀看自動生成字幕的電影,語言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遠古,神靈為了阻止人類窺伺神國,用語言分割族群,巴比倫塔就此荒頹。

而今,人工智能正在重建巴比倫塔,重建的速度,或許已快過神明。

錢塘江大潮時,有段視頻網上走紅。

視頻中的人們,江邊觀潮,前一秒還在拍照嬉鬧,下一秒就遇濁浪如山,只得尖叫逃跑。

這和我們將要面臨的人工智能浪潮何其相似。我們極有可能低估了新時代的力量,以及新時代到來的速度。

過去,AI封存在科幻電影中的未來。阿爾法狗亮相後,AI等候在‌‌「不久的將來‌‌」。直到生活中的AI痕跡越來越多,我們才明白AI已在‌‌「明天‌‌」,甚至‌‌「今天‌‌」。

我們只知大勢將至,卻不知未來已來。

演唱會開場之際,萬人體育館低語喧囂;郭德綱尚未出場,小茶館內杯盤作響;炎熱的夏夜,烏雲蓄勢了整個黃昏。人人皆等雨來,只有少數人,看到雲中繚繞的電光。

我們正處於一個躁動的調試時刻,人工智能正在調試自己的神魂和硬件,以待全面登場。

在谷歌、在亞馬遜、在阿里和百度、在各領域大大小小公司內,無數工程師正在從不同維度,完善人工智能的神魂。

他們的做法,其實和傳說中苗疆養蠱相似。

養蠱人尋多種毒蟲,投入陶罐,擇日深埋土下,最後罐中勝者成聖,以血肉定期供養。

對AI而言,它所需打敗的對手,便是各類訓練用AI,而它所放養的陶罐,則是整個互聯網。

AI遊走在巨大陶罐內,觀察人類,並日夜不息地疊代進化。

對於那些擁有海量用戶的互聯網巨頭而言,我們正充當着他們訓練AI的人肉樣本。

醫療AI正在識別龍飛鳳舞的病歷報告,駕駛AI正在模擬複雜多變的突發狀況。

寫作AI早已看完了金庸全集,並已經能流利寫出郭靖和楊康的打鬥。當然,它尚需學習人類的文學喜好,明白哪類句子在感覺上更好。

牛津的學者,給出AI神魂健全時限:十年之內,AI將變得足夠聰明,並消滅40%以上的職業。

如果說神魂健全的時間線尚顯模糊,那麼從硬件上判斷,AI全面降臨的速度可能更快。

未來學家Kurzweil認為,當我們用1000美元購買的電腦產品,能達到人腦的計算速度時,人工智能時代將全面到來。

1985年時,1000美元能買到人腦計算速度的萬億分之一,1995年變成了十億分之一,2005年是百萬分之一,而2015年已經是千分之一了。

按此速度,2025年,個人電腦便可和人腦運算速度匹敵。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軟銀的孫正義。

孫正義認為,人腦中有300億個神經元,當晶片的電晶體數量超過300億時,新時代即將到來。

雖然摩爾定律已垂垂老矣,但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仍在增加。

孫正義說,20年前,他判斷超越之年為2018年,幾年前,他又重新估算了一下,依舊是2018年。

為此,軟銀成立了一個規模達到1000億美元的軟銀願景基金,規模超過全球所有風險投資總和。此前,全球風投投資總和為650億美元。

在7月29日軟銀世界大會上,孫正義說,‌‌「我非常激動,真的感覺連睡覺都是在浪費時間。‌‌」

並非所有人都對未來滿懷期待。

Facebook的項目經理馬丁內斯,對人工智能主導的未來深度悲哀。

他認為,接下來30年內,一半的人類沒有工作,大革命即將發生。

他為此辭職,帶着獵槍,隱居在西雅圖北部的森林。

他的一些矽谷同行們,則與之觀點相反。這些高管熱衷於健身和服用營養藥物,以保證能活到超人工智能誕生之日。

在他們眼中,人工智能將帶來永生。

毀滅和永生,幾乎是人類對人工智能兩大終極想像。即便這些太過遙遠,僅從工具角度,人工智能依然有着雙面性。

比如人工智能解讀唇語,如果用在監控領域,那麼我們或將迎來一個比《1984》更窒息的世界。

無論結局是憂是喜,我們都無力阻擋其發生。新時代的洪流已至,你我皆被裹挾其中。

我們能做的,只是在洪流中,儘量抓住一切帶有想像和創造元素的稻草,儘量逃避被淹沒的命運。

從今日起,儘量讓自己的工作更多創造性內容,儘量掌握一門以想像力為核心的技能,儘量觀察信息的風口,並不斷疊代自己的認知儲備。

舊職業的消亡,只是開始訊號,在新時代的巨震中,每個人都將被重新判斷價值。

九寨溝地震時,風景區正上演汶川大地震情景劇。大地震顫之際,許多遊客尚以為是演出特效。巨變總在猝不及防時到來。

同樣,我們已身在大時代地震的震中,當我們以為人工智能不過是流行演出時,巨變或許即將發生。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817/979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