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投資理財 > 正文

中國式窮人思維:越窮越省 越省越窮!

首先特別聲明一點:節儉的對立面並不非得是奢侈浪費。兩者中間還有適度消費。

一、

中國人曾經很窮。

牆上掛着一條鹹魚,一家人圍着一盤鹹菜扒拉着白飯。低頭吃一口飯,抬頭看一眼魚,就算是吃着肉了。孩子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父親要責罵他貪婪。有白米飯就鹹菜,牆上還有魚,已然是十分不錯了。還有更多的人只能吃野菜、草根,甚至是觀音土。

長期處於農耕社會,看天吃飯,不知道何時,天災人禍就會忽然降臨。普羅大眾既窮困,又要時刻準備着無妄之災。勤儉節約,成了生存與生活的智慧,幾千年不變。

二、

如今,中國人富裕了,但是幸福指數並沒有同等上升。羅奶奶買了幾斤香蕉,回到家發現有兩根有點發黑,局部有點腐爛了,趕緊給吃了。看到剩下的都還好,捨不得吃,決定再放放。過了兩天,又發現兩根開始腐爛了,羅奶奶趕緊又吃了……如此循環,幾斤香蕉吃完了,但一根好的都沒吃到。

喜歡做這樣的事情的,可不只有羅奶奶。肖大媽的兒子給她買了一件幾千塊錢的衣服。每逢有親朋上門,她都要拿出來展覽一番,但就是捨不得穿。只是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穿幾個小時,又趕緊脫下來收好。直到有一次拿出來卻發現衣服被老鼠啃爛了。

該吃的不吃,該穿的不穿,該用的不用……很多中國人依然過着緊巴巴的日子。這可不僅僅是因為還沒適應富裕的日子。這是一種習慣,一種思維,一種眼界,一種格局。

三、

我們家離小鎮大概五公里,步行一個小時。父親捨不得五塊錢的車費,去鎮上從來都是步行。冬春倒也罷了,40度高溫的夏天,他照樣倔強地頂着烈日一步一步走到鎮上,再走回來。我們勸他坐車,反而總是引來一頓教訓。終於一天,他因此而中暑,住院的醫藥費夠兩年的車費。滿以為他會吸取教訓,有所改變。不曾想,他因為住院花了錢而更加變本加厲,甚至有重物在身,也不坐車。

父親還有一個習慣,有病不看醫生。先是熬着,希望「過幾天就好了」;如果熬不過,就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小藥鋪拿藥吃,甚至自己根據偏方配草藥。直到十分嚴重,才會答應去醫院看正經醫生。但往往在這個時候,病情已經沉重,所花的錢是幾倍。

並不是家裏缺車費或是藥費。他只是習慣了「堅持節約的傳統美德」。而且這種習慣固執而倔強,不可撼動。肯定不止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父親。

四、

固守勤儉的人,不論做什麼事都非常注重省錢。在心理學領域有一種心態叫「稀缺心態」,即你越覺得自己缺什麼,就會越在意什麼。而事實卻往往,你越在意什麼,就越缺什麼。

山東煙臺的孫大爺年輕的時候經歷過一段苦日子,「缺錢」在他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哪怕現在兒女成人,生活毫無壓力,他依然覺得自己很窮困,也擔心將來會再次遭遇窮困。「苦日子過怕了」的他,一直很節儉。

為了節省水費,孫大爺洗菜的時候總是草草了事,如果看着乾淨,他甚至不洗。加上他又特別喜歡吃涼拌菜。因為經常吃沒有洗淨的菜,孫大爺感染了黃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一種由進食為主要感染源的病毒肝炎疾病),差點因此而喪命。最終住院費花了近七萬元,才撿回一條命。七萬元,夠孫大爺活兩輩子的水費了。

「稀缺心理」會嚴重影響人的認知智慧,導致人們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因小失大。這是一種典型的窮人思維,卻也總是和「節儉」的優良品質同在。

五、

因為地處三峽庫區。三峽工程蓄水前期,縣城需要搬遷。搬縣城就需要大興土木,需要很多建房子的磚。我們鎮上正好是兩條河的交匯處,河沙堆積,是優質的建材。有頭腦的人去河裏挖沙,打成磚,運到縣城去賣。有利可圖,村民群起效仿。

政府覺得這是惠民的好事,願意支持。政府給一家墊資十萬元,置辦打磚的機械。但是這十萬元要還,還有利息。有個聰明的人算了一個賬,縣城搬遷大概也就三五年的事情,需要的磚總共就那麼多。大家都打磚,最後一家肯定掙了十萬塊錢。於是得出結論,這是一個大坑,千萬別吃虧。大家交相稱讚,並且慶幸有他這麼個聰明人。

唯獨老王例外。他找政府貸了款,買了打磚的機械。十多年過去了。縣城搬遷早已結束,但是縣城的房價一漲再漲,房子建了一波又一波。連鎮上的房子也如雨後春筍,一夜之間到處都是工地。老王不僅還了政府的貸款,還擴大了磚廠的規模,機械日夜轟鳴。政府為了規範,關閉了所有打磚的小作坊,全鎮就剩了老王一家磚廠。村里身強力壯的勞動力都去給老王打工。

節儉的人心中往往只有一個想法:省錢。為了省錢,就要算賬,就怕吃虧。

算着算着,就容易只看到手裏那點錢,而鼠目寸光,看不到遠處。省錢,反而失去了掙錢的機會。

六、

還是我父親的故事。我們縣是名副其實的老少邊窮地區,國家貧困縣市榜上排名前列。同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父親卻能靠自己的勤勞和節儉比同村別的人有更多的儲蓄。這讓他頗為自得。十年前,政府大力發展原生態旅遊業,在各個鄉鎮成立旅遊公司。為了籌措資金,旅遊公司有部分股份歸村集體所有,號召大家入股、融資。我舅舅找到父親,極力鼓動他拿出那點積蓄去認購股份。

父親不僅不為所動,還以老大哥的身份把舅舅教訓了一通:「你就是從小沒吃過苦,不懂得勤儉,老想着投機取巧的事情。我那點錢是一點一點攢的,得用在該用的地方。你也別多想,還是踏踏實實種地,過日子吧。」

老實本分,勒緊褲腰帶過着緊巴巴的日子,不作非分之想。這是父親勤儉半輩子得出的經驗。

舅舅沒有辦法,以個人的名義借走了父親的積蓄,認購了股份。

十年的時間,舅舅每年能坐收相當可觀的分紅,如今在縣城大街上有房,有車,有產業。而父親那點可憐的積蓄早也不知道被消耗了在何處。

節儉的人,總是特別懂得勞動的辛酸,所以對勞動成果尤為珍惜。他們總是要把勞動所得看得緊緊的,省了又省,減了又減。但他們的小心謹慎,使得他們總是只懂得珍惜過去的,卻看不到未來的。只知道怎麼可以儘量少把手中的錢花出去,卻不知道如何投資獲得更大的匯報。最終影響的是選擇、決策的格局,決定的是最終的高度。

七、

1998年金融危機,席捲整個亞洲,影響全世界經濟數年之久。中國當然不能倖免。為了復甦經濟,政府出台政策,極力拉動內需,不惜投入大量資金救市。然而,老百姓的自然消費卻始終疲軟不給力。

很多老百姓不是絕對缺錢,而是願意將錢存在銀行。因為大家對過去的苦日子心有餘悸,不得不提心弔膽、小心翼翼地把錢存起來,防範於未然。而這些存起來的錢,都是從眼前的日子裏一分一分扣出來的,每一分錢上都寫着「節儉」兩個大字。

節儉是我們在長期歷史中形成的一種心態,這種心態一直被稱之為美德。但是,現在它正在抹殺很大一部分中國人的幸福。沒有存錢,心裏不踏實。存了一萬,想存十萬;存了十萬,還想存一百萬……不敢吃,不敢穿,不敢用,極度缺乏安全感。

然而,抓不住現在的生活,快樂與幸福該何處安放?

曾經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見了面,兩人都很高興,便攀談起來。

美國老太太說:「真是開心啊。住了六十年的房子,今天終於把錢還完了。」

中國老太太說:「我也很開心。存了六十年的錢,終於可以買房子了。」

這是一個笑話,卻很能說明問題。

這代表的是兩種消費觀念。美國老太太代表的是典型的工業社會、商業社會的消費心態;而中國老太太崇尚的則是農耕文明勤儉的消費觀念。

時代變了,我們已經邁入了工業化、商業化的時代。我們的消費心態需要隨之改變。深層次的道理不說。國家、社會需要我們適度消費。有消費,有流通,經濟才能發展。

我們自己也需要適度消費,生活才有情趣。

剛剛擺脫貧窮的我們很矛盾,容易走上兩個極端。一邊是暴發戶式的狂喜,極盡奢侈之能,毫無底線炫富。一邊是沉浸在貧困的惶恐中不能自拔,掙再多的錢也不敢花,存再多的錢也得不到安全感。

我們要學會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適度消費。

能吃饅頭的不必刻意吃糠咽菜,能吃魚肉的不需天天白飯鹹菜。

多吃新鮮水果對身體好,多穿新衣心情美。

買得起名牌的儘管買,但不用炫耀;買不起名牌的別逞強,也不用自卑。

勤儉自然是美德,鋪張浪費絕對是可恥。但是自己掙的錢自己花也是光榮。

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不摳摳搜搜過日子,開開心心享受眼前的生活。

而一味節儉,壞了生活的興致,不值得。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國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804/972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