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蔣祖權:中印邊界戰爭:一場讓全世界都看不明白的戰爭

作者:
1962年10月20日,中印邊境戰爭爆發,中國軍隊集中兵力突然襲擊,穿插包圍,打得印軍潰不成軍,差點俘獲印軍司令考爾中將,僅一個月,中國軍隊收復9萬平方公里失地。但11月22日,中國政府卻單方面無條件停火,不僅放棄所有已收復的失地,還自麥克馬洪線後撤20公里。這一世界戰爭史上「絕無僅有」之舉,讓「全世界目瞪口呆」。毛澤東為什麼要撤軍?至今是個謎。

中印邊界戰爭:這是一場讓全世界都看不明白的戰爭。我認為是毛澤東軍事上的最大敗筆。中印邊界糾紛焦點在於承不承認英國劃定的「麥克馬洪線」作為已定國界,涉及到的領土達12.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一個福建省。中印兩國獨立與解放之前,未曾正式劃定過邊界線,雖然當時的西藏政府被迫承認英國單方面劃定的「麥克馬洪線」,並與英國簽訂了協議,但民國政府沒有承認,這就為以後的衝突埋下了種子。

1949年後,中印邊界基本上沒有什麼邊防軍,1950年,印度趁中國抗美援朝之機進軍達旺,1954年完全控制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當時中國政府處於反美統一戰線的需要,沒有對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過異議、抗議和交涉,使佔領成為事實。10年後當中國提出領土問題時,尼赫魯表示,當你有機會提出異議和要求而未提出時,就意味着你已經放棄了要求。周恩來辯解說,我們雖然沒有提出口頭和書面異議,但是我們的地圖始終把這一地區畫在中國一側。對這兩種說辭,國際上更容易接受印度的說法。

達賴跑到印度後,中印關係緊張,邊界也隨之緊張,衝突不斷,毛澤東想教訓一下印度,這是專制強權慣有的心態。1962年10月20日,中印邊境戰爭爆發,中國軍隊集中兵力突然襲擊,穿插包圍,打得印軍潰不成軍,差點俘獲印軍司令考爾中將,僅一個月,中國軍隊收復9萬平方公里失地。但11月22日,中國政府卻單方面無條件停火,不僅放棄所有已收復的失地,還自麥克馬洪線後撤20公里。這一世界戰爭史上「絕無僅有」之舉,讓「全世界目瞪口呆」。

毛澤東為什麼要撤軍?至今是個謎。但有一些解釋我認為有道理,一是中國軍隊的後勤保障非常脆弱,靠人力畜力運輸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進入藏南,如繼續打下去誰勝誰負就很難講了。二是在國際上,印度受到美英蘇等國不同程度的支持,美國警告如果中國再不停火將派遣軍隊支援印度。

其實這些不利的情況在發動戰爭之前就應該估計到,偉大的軍事家不該犯兵家大忌的錯誤。再說了,已經打了,名聲不好了,乾脆就守住已經奪回的領土,說明師出有名,為了中國自己的領土。現在可好,打了就撤,不僅被說成是中國耀武揚威欺負人,而且還被國際上誤會這塊地區本來就不是中國的領土。現在這塊領土被印度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邦,大量移民,以後想再要回來就更難了。那些打仗時親身到過藏南的我國軍人,對那片土地得而復失最為耿耿於懷,甚至直截了當地批評毛。這一戰在戰略上失分很多。原來中印兩國關係極好,共同發起不結盟運動,本來可以通過談判解決的邊界問題,一打仗不但沒有解決,雙方還成了死敵至今。印度是靠和平方式取得政權,軍隊沒有打過仗,尼赫魯在第三世界威信很高,因此第三世界是一面倒地批評中國,認為欺負這樣的國家太霸道,軍隊打勝也不值得炫耀。

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寫道,「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中國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惑》一書中作了這樣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嘲弄,如果當年印度取得了勝利,那麼現在他們在這一地區肯定不會如此佔盡便宜,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麼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麼被動和可憐。」

無論從國際影響還是軍事上講,如此得不償失的戰爭,其唯一能解釋通的發動原因就是轉移國內矛盾。毛的大躍進政策導致大饑荒,全國餓死數千萬人,民怨沸騰。毛宣傳是印度先向我國發動進攻(實際上印度毫無準備),結果引起國內同仇敵愾,一定要教訓教訓印度。至於戰爭我們得到了什麼,失掉了什麼,民眾就不會考慮了。這場戰爭對中國人民最大的不幸是:開創了執政者通過發動戰爭轉移國內矛盾的先例,發動戰爭成為兒戲。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728/968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