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面對中國政府,蘋果屈服了

2016年,上海,人們在蘋果門店裏。

蘋果(Apple)上周宣佈,將在中國貴州開設一個數據中心。自從中國於上月開始實施嚴苛的數字商業領域新法規,要求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國公司把用戶數據儲存在該國境內以來,這是大型美國科技公司首次採取此類行動。此類事件有可能妨礙互聯網上信息的自由流動。

中國政府宣稱,在讓國內安全舉措得到加強,並為中國公民提供私隱保護的同時,新法規還將起到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的作用。然而,新法規其實只是在嚴格限制信息自由權,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太天真了。

中國宣稱,旨在以該法規增進個人私隱權,這種說法不過是幌子。中國政府想要通過提高海外企業的進入門檻來遏制國際競爭。此外,中國希望壟斷面向其巨大的國內消費群體的科技服務市場。想想如下數字:中國有14億人口,其中很多人剛剛有機會接觸智能手機和網絡,為數字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機。Twitter、谷歌(Google)和Facebook共有數以十億計的日活躍用戶,如果進軍中國市場,這些平台可能會多出數以億計的用戶,其市場價值可能會上浮幾十上百億美元。不過,它們和其他很多服務一起,在中國已經被禁,而這部新安全法規只會進一步妨礙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

任何「敏感數據」——該術語尚無明確定義——都必須被儲存在實際位於中國境內的伺服器上,這一要求便是所謂的「數據本地化」。鑑於兩方面的原因,中國的本地化努力存在很大的問題。首先,對那些經營數據的公司來說,本地化是一種成本極高的做法,只有世界上最具財力的公司才負擔得起。其次,中國機構有着窺伺信息的記錄,這不僅意味着各公司應該提防遭遇工業間諜活動的可能性,還意味着中國人應該對自己的私隱權感到擔憂,因為現在中國政府只要願意,或許隨時都可以拿到他們的數據。更何況中國已經宣佈,如果有公司想要把數據傳到中國之外——例如傳給其他個人、政府部門或海外數據中心——其傳輸必須通過中共當局的安全審查,這直接牽涉到個人私隱和言論自由。

目前,以製造業為基礎的中國經濟低迷不振,中國或許希望代之以另一種經濟形態,一種更注重依靠技術服務來為本國很多在困難中掙扎的大城市帶去就業和商機的經濟形態。但要推動這種轉型不該如此行事。首先,數據中心的規模或許很大,但它們所帶來的工作崗位很少像當地人所期望的那樣多。不過更重要的一點可能是,這種數字保護主義對國際社會和中國人民來說並不公平。中國政府關於該法規有助於保護私隱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私隱面臨的威脅有兩種:公司和政府。該法規將會催生一個讓公司盡其所能服務於中國監管部門的體系。在這樣一個體系中大獲成功的公司,必然會和中國政府走得很近。

蘋果飛快地宣佈在貴州開設新數據中心,其實是表明它會遵守咄咄逼人的新規則。它為什麼這麼做?原因很簡單:它希望保住自己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很多互聯網公司——比如Facebook——在這些規則之下極有可能永遠被拒之門外,而小公司乾脆不會試圖進入這個市場,因為它們缺少資金,無力承擔合規成本。

互聯網的本質是開放和無縫共享。通過實施霸道的法規限制中國公民獲取網絡信息,是在對人權和創新發起攻擊,會損害全世界的數字商業。中國人民應該提高警惕,並推動更公平的標準出台。但要制約中國的產業政策,不能光靠中國活動人士的大聲疾呼。事實上,國際社會,尤其是企業界,必須站出來,讓中國承擔責任。如果我們現在不這麼做,中國政府就會繼續對產業進行鞏固和集中,從而危及全球經濟的未來。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721/965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