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新時代富豪的低調消費和隱秘炫富

1899年,經濟學家托斯丹·凡伯倫(Thorstein Veblen)發現銀勺和緊身內衣成為社會精英的地位象徵。在凡伯倫那篇如今已經享譽天下的《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中,他發明了"炫耀性消費"一詞,專指那些用於炫耀社會地位和身份的實物性消費。

100年後的今天,炫耀性消費仍是當代資本主義的特色,但如今的奢侈品普及範圍遠大於凡伯倫的時代。

奢侈品的泛濫源自20世紀大規模生產經濟和中國的代工行業的發展,以及勞動力和材料成本低廉的新興市場的湧向。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中產消費市場的出現,他們渴望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更多的實物商品。

隨着越來越多的中產消費者擁有大屏電視和昂貴的手袋,富人開始通過其他方式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

然而,消費品的民主化進程已經導致它們作為社會地位符號的作用大大降低。儘管社會不平等狀況不斷加劇,但富裕階層和中產階層卻都擁有了昂貴的電視和精美的手袋。他們都會租SUV、坐飛機,也都會乘坐遊輪旅行。表面看來,這兩個群體偏愛的消費品已經不再差異巨大。

由於所有人現在都可以購買設計師手袋和嶄新的汽車,富人開始採取更多措施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沒錯,獨裁者和超級富豪仍在用遊艇、賓利和豪宅彰顯自己的財富。但精英們的消費方式卻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動力來自於受過良好教育的富裕精英階層,也稱"有志階層"。

這批新一代精英人士通過崇尚知識和構建文化資本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還會採取與之相稱的消費習慣——他們更喜歡把錢花在服務、教育和人力資本投資方面,而不是購買純實物商品。我把這些新的身份習慣稱作"非炫耀性消費"。這個詞所涵蓋的消費選擇都不容易察覺,也不流於表面的物質形態,但卻無疑非常排他。

有志階層及其消費習慣的崛起在美國表現得或許最為突出。《美國消費支出調查》(US 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顯示,自從2007年以來,該國最富有的1%人群(年收入30萬美元以上的人)在實物商品上的花費大幅減少,中產階級(年收入約7萬美元)與之花費相同,而且還保持上升趨勢。

富人向教育展開更多投入——這可能進一步拉大1%富裕人群與剩餘人群之間的差距

富人們紛紛規避公開的物質享受,轉而把大筆資金投入到教育、退休和醫療領域——這雖然都是無形消費,但費用卻比中等收入消費者可能購買的任何一個手袋都貴許多倍。收入最高的1%人群現在把最大比例的支出投入非炫耀性消費,教育在其中佔據很大份額(大約在收入1%人群的家庭開支中佔據6%,而在中等收入家庭開支中僅略高於1%)。事實上,1%人群自1996年以來在教育上的投入已經增長了3.5倍,而中等收入人群同期的教育投入基本不變。

美國中等收入階層與1%最富裕階層在教育投入上的巨大差異尤其令人擔憂,因為與實物商品不同,最近幾十年的教育費用越來越高。因此,為了讓人們能夠承受教育成本,就需要投入更大的財政資源。根據《美國消費者支出調查》出具的2003至2013年的數據,大學學費在此期間上漲80%,而同期女裝費用僅上漲6%。中產階級缺乏教育投入並不表示他們不重視教育,而是因為教育費用對他們來說過於高昂,以至於幾乎不值得為此存錢。

非炫耀性消費未必很貴——訂閱"正確的"雜誌可以彰顯文化精英主義

雖然很多非炫耀性消費都極其昂貴,但其表現方式較為便宜,卻同樣具有標誌意義——包括閱讀《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和購買有機雞蛋。換句話說,非炫耀性消費已經變成一種簡單明了的方式,幫助新精英階層向彼此傳遞自己的文化資本。而在參加私立幼兒園後,他們也應該知道在午餐盒裏裝一些藜麥餅乾和有機水果。

有人或許認為,這些烹飪方式是現代社會的母親常用的做法,但你只要稍微邁出上層中產階級的圈子,來到美國內陸地區,便可看到截然不同的午餐盒——裏面有各種各樣的壓縮餅乾,甚至完全沒有水果。類似地,雖然家住洛杉磯、三藩市和紐約的人或許認為每個美國母親都應該用母乳餵養孩子一年,但統計數據顯示,全美只有27%的母親完成了美國兒科學會推薦的這個目標。(更有甚者,阿拉巴馬州的比例僅為11%。)

了解這些看似廉價的社會規範,本身就是進入有志階層的標誌,而這些標誌絕非沒有成本:《經濟學人》的訂閱費可能僅需100美元,但要知道應該訂閱這本雜誌,並在眾目睽睽之下把它塞進包里,可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浸淫在精英環境之中,而且還要入讀學費高昂的學校——因為只有那裏的人才會讚賞那本雜誌,並相互探討裏面的內容。

你是否渴望融入精英主義?知道如何針對當地的有機農場展開閒聊或許是入門方法之一

最重要的或許在於,針對非炫耀性消費展開的新投資以之前的炫耀性消費所無法實現的方式複製了特權。知道應該引用《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的哪一篇文章,或者應該在當地的農場裏參與哪些閒聊,可以幫助人們獲取和彰顯文化資本,從而獲得一張進入這個社交網絡的門票,幫助其開闢一條通向精英職位、關鍵的社會和職業關係,以及私立學校的道路。簡而言之,非炫耀性消費提供了社會流動性。

更深刻的意義在於,對教育、健康和退休的投資會影響消費者的生活質量,還會影響下一代未來的生活機會。比起凡伯倫時代的炫耀性消費,如今的非炫耀性消費是一種更加"險惡"的身份開支。

無論是母乳餵養還是教育投入,非炫耀性消費都是為了提升生活質量,改進下一代的社會流動性,而炫耀性消費本身就是終點——只能徒有其表。對於當今的有志階層來說,非炫耀性消費可以保護他們的社會地位,即便他們未必會對外展示這些東西。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708/958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