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麻藥會影響智力?影響傷口癒合?真相是

要點:

1.對於沒有嚴重基礎疾病的成年人來說,各種麻醉方式所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

2.並沒有一個權威答案證明兒童麻醉會影響智力。謹慎是對的,但是需要權衡利弊,不能因噎廢食,最好諮詢專業醫生的意見。

3.麻藥也不會影響傷口的癒合。相反術中適宜的麻醉管理和良好的術後鎮痛或有益於傷口的癒合。

查證者:張瑋|麻醉科醫生

近日在網上看到某明星做耳部手術,堅持在縫合的全程不打麻藥。我不太能理解新聞里強調不用麻藥是想表現什麼樣的大無畏精神,偶像的堅強毋庸置疑,不過少了一些醫學常識,多遭了這些個無謂的痛,和自己在家沒事用刀扎大腿測試自己勇不勇敢無甚區別。這樣的故事其實很多,古代有關羽刮骨療傷,拒絕喝麻沸散,近的有劉伯承眼外傷手術拒絕醫生用麻藥,課文里繪聲繪色的描述手術切了72刀,想想都淡定不了。相比這些英雄人物,我就只能自認狗熊了,切個小腫物,不僅上了長效的局麻藥,還吃口服的鎮痛藥,我真的覺得,打那一針局麻藥,都痛!

掀起麻醉的蓋頭來!對於沒有嚴重基礎疾病的成年人來說,各種麻醉方式對智力的影響微乎其微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拒絕麻醉最常見的顧慮就是麻醉藥物會不會影響智力,是否影響傷口癒合?尤其手術對象是孩子的時候,這些問題更會被反覆詢問。首先帶大家了解一下麻醉的種類吧,大體上分為全身麻醉、椎管內麻醉及區域阻滯麻醉(弱弱的說一句,明星的麻醉不在我介紹的範圍內,術野局部的麻醉,段數太低,不需要麻醉醫生出手,甚至不需要監護,可以在門診直接完成)。椎管內麻醉就是平時病人們所說的「半麻」,主要適用於下肢手術,某些短小的盆腔及腹腔手術,比如尷尬難言的痔瘡手術也是可以選擇椎管內麻醉的。對於一些高位的手術,如乳腺、肺部手術等,已經較少使用椎管內麻醉,逐漸被全麻所取代。

椎管內麻醉從腰上(椎間隙)打一針,手術區域的痛覺被阻滯,患者保持清醒;區域阻滯麻醉包括了各種類型的神經阻滯,是在某些神經主幹周圍注射局麻藥,阻滯掉該神經管理區域的痛感,患者同樣保持清醒。在規範操作的前提下,這兩類麻醉方式對智力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所以讓我們憂心的,主要是全麻藥物對於智力的影響。全麻過程中,患者的記憶幾乎只停留在麻醉醫師準備面罩供氧的瞬間,全麻藥物迅速起效,抑制了大腦皮層,患者處於睡眠、制動且無痛的狀態,在手術結束時停用藥物進入復甦過程,這個狀態是完全可逆的。目前使用的全麻藥物可以做到快速代謝,患者多數能在術後半小時內自然醒來。對於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完善的成年人來說,全麻藥的影響微乎其微,在歐美發達國家的麻醉相關意外死亡率為十萬分之一,即使是在我國的醫療機構超負荷運轉的情況下,多數大型三甲醫院的數據都可以接近這個水平,麻醉已經向越來越安全,並逐步倡導舒適、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兒童麻醉存在爭議,但是不能因為害怕麻醉而拒絕治療,請聽取專業醫生的意見

兒童麻醉確實一直在爭議中發展,當你詢問麻醉醫師,麻醉藥物是否會影響孩子智力的時候,多數也會得到模稜兩可的答案。實在不是麻醉醫師不想給您一個準確無誤的答案,而是這個答案,至今無解,而無解的原因多數是來自倫理學的因素,因為沒有一個醫學研究可以用少年兒童尤其是新生兒作為實驗對象,只能從已有的臨床數據中進行回顧性的研究。《Science》[1]雜誌就曾經有文章,探討了關於麻醉造成大腦損傷的動物實驗研究,並指出了這一類調查分析混雜了多種影響因素。

2016年12月,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出了警示:3歲以下嬰幼兒或妊娠晚期的孕婦接受手術或醫療操作期間重複或長時間使用全身麻醉藥或鎮靜藥,可能影響小兒的腦發育。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立即就FDA的警告發出了臨床通報,認為警告缺乏臨床資料的支持,並認為發佈影響產科醫療實踐的安全聲明,應該強調婦產科醫務人員的參與。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也迅速做出了回應,認為目前全麻藥物對孩子的認知功能和行為能力的影響仍然不清楚「remains uncertain」,不應過分解讀。2017年3月9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2]上的一篇文章也對FDA這一警告進行了分析。FDA的實驗數據來源多數基於動物實驗,包括蛔蟲到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大腦。但這些數據能否直接複製在人身上,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家長對麻醉的謹慎態度本身並沒有錯,然而在臨床診療中,對於兒童來說是否接受麻醉,手術前如何權衡利弊才是更值得商榷的事情。舉個例子來說,上周碰到了一個三天的低體重新生兒,由於先天性的膈疝,腸道疝入胸腔,完全壓迫了左肺,如果不及時處理,孩子很快就會因為併發症死去。此時,要接受疝修補手術,就必須接受麻醉,在生命和麻醉藥潛在的尚未經證實的智力影響面前,後者就顯得微不足道了。而同樣在數天前,有個朋友向我諮詢,因為孩子早產,又在某項檢查中提示顱內血流量存在異常,他們始終對孩子是否有顱內發育的問題耿耿於懷,問我該怎麼辦。從醫生的角度而言,對於一個餵養正常、四肢活動靈活的孩子來說,嚴密觀察就可以了,但是面對這對焦慮的父母來說,我只能在寬慰之後還是謹慎的說了句:實在不放心就做個核磁共振。但是此時的問題是,核磁共振存在很大的噪音,且檢查時間較長,並且要求患者制動,一個剛滿月的孩子顯然是不能配合的,檢查前使用鎮靜藥物在所難免,而面對這樣的情形,我更傾向於選擇先觀察。

對於一個有必要接受手術的患兒來說,父母對於麻醉的糾結,我們都可以理解,但此時您的孩子確實需要麻醉,需要睡一個「好覺」。對陌生環境的恐懼、難以忍受的疼痛,都不是一個孩子尤其是低齡兒童能夠承受,嚴重的疼痛,不僅帶來諸多併發症,甚至是致命的,人們常說要痛「死」了,也並非是危言聳聽。由於害怕麻醉而拒絕治療,無疑是因噎廢食。實際的工作中對於兒童而言,不實施麻醉幾乎不可能手術,即使強行手術,不僅無法保證手術效果,更可能因為承受痛苦的過程帶來永久的心理障礙。當然,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低體重新生兒,對於可待觀察的疾病,我們可以考慮等待孩子的年齡更大一些,器官發育更接近成熟的時候實施手術。此時您需要聽取專業的手術醫生給您的意見。但不管怎樣,在這裏還是要給孩子的爸媽們吃一顆定心丸。梅奧醫院的Randall P.Flick[3]醫生帶領他的團隊對明尼蘇達州某縣共5357名兒童的學習成績和病歷進行研究,發現如果兒童在3歲前只接受過一次手術麻醉,那麼他們在19歲前遇到學習障礙的風險不會高於常人。出現學習障礙的高風險人群都是在兒童時期接受過兩次甚至兩次以上的人群,這顯然只是一個極小概率的事件。因此短小手術的單次全麻,對孩子來說是安全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不僅應該合理的實施麻醉,還應該給予完善的術後鎮痛,尤其是對於低齡兒童,難以描述不適感,甚至只能用哭鬧來表達訴求,他們的疼痛已經被我們漠視了太久。

產婦無需過分擔心麻醉藥物會帶來的副作用

關注了孩子,我們再來關注一下孩兒他媽。剖宮產使用的麻醉方式通常是我們之前所提到的椎管內麻醉,局麻藥給到蛛網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里,不會對中樞產生直接的影響。分娩過程中的疼痛,可以毫不誇張的用「痛不欲生」來形容,而母親的偉大,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充分的體現,許多准媽媽顧慮到麻醉藥物對孩子的影響,選擇了默默承受,需要手術時不得不接受麻醉,而對於分娩鎮痛等可能大大緩解痛苦的干預措施卻敬而遠之。事實上分娩鎮痛採取的是和剖宮產類似的操作方法,而使用藥物劑量卻遠遠小於麻醉劑量。讓疼痛消失,是每個人都應當享有的權利,在您了解了麻醉之後,也許會更親近它呢,我們所期待的是每個產婦都能enjoy your labor。

懷孕後尤其是產後的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和圍產期的激素分泌改變有直接的關係,「一孕傻三年」顯然不能讓麻醉背鍋。甚至有專家認為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心理作用。另外由於孩子的誕生,產婦處於缺少睡眠,疲倦的生活狀態,焦慮的產後過度過程無疑也給原本失控的生活狀態雪上加霜。此時的新媽媽們顯然需要家人更多的關注。

麻藥不會影響傷口的癒合

最後再談談,麻醉藥物對於傷口的影響。術後傷口癒合困難的因素很多,只簡單說幾個常見的,感染傷口、患者肥胖、糖尿病患者以及營養狀態不良都會造成傷口恢復速度明顯減慢。另外疼痛造成的生理應激,也會對傷口癒合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麻醉並不會增加傷口不癒合的風險,相反術中適宜的麻醉管理和良好的術後鎮痛或有益於傷口的癒合。鎮痛良好患者往往可以早期下床活動,儘早恢復胃腸道功能,有利於術後的恢復。所以回到偶像的耳朵吧,局麻藥絕對不會影響傷口的癒合,部分局麻藥物還有抑菌的作用,局麻後的良好鎮痛,能讓他更好的休息,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下一個工作。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騰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620/94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