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江系前司法部長吳愛英 傳開除黨籍降級為副局

司法部原部長吳愛英受司法部原政治部主任盧恩光資歷造假等問題牽連,遭開除中共黨籍,並由正部降為副局級非領導職務。盧恩光去年底落馬,中紀委日前通報其罪狀,包括年齡、入黨材料、工作經歷、學歷、家庭情況等全面造假,還涉及行賄。官方昨天公佈,最高人民檢察院依法對盧恩光以涉嫌行賄罪立案偵查。

吳愛英

吳愛英擔任司法部長十二年,今年初卸任。

日前,中共司法部原部長吳愛英涉司法部原政治部主任盧恩光資歷造假等問題,被開除中共黨籍,並由正部降為副局級非領導職務。吳愛英系江派,在位期間一直配合周永康維穩政策打壓律師,並且發生了震驚中外的「709」維權律師大抓捕事件,被外界認為是與習近平要求的「以法治國」大唱反調。

盧恩光
 
星島日報6月3日報道,司法部原部長吳愛英受司法部原政治部主任盧恩光資歷造假等問題牽連,遭開除中共黨籍,並由正部降為副局級非領導職務。

中共官方2號公佈,最高檢察院依法對盧恩光以涉嫌行賄罪立案偵查。中紀委日前通報其涉案條例,包括年齡、入黨材料、工作經歷、學歷、家庭情況等全面造假,還涉及行賄。盧恩光去年底落馬。

據公開資料顯示,在任山東省主要領導時,吳愛英曾多年主管公、檢、法。她在1995年搞了一個「形象交警」工程,被江澤民相中並遠道題詞「嚴格執法」。1998年吳愛英升任山東省委副書記。

2003年吳愛英被江澤民提拔到司法部,2005年升任部長,掌權至今逾12年。

吳愛英配合薄熙來構陷李莊律師  

李莊律師

薄熙來

港媒爭鳴雜誌2015年4月號報道,吳愛英上任後,對周永康是亦步亦趨,一方面利用監獄系統繼續打壓維權人士,一方面要求律師配合周的「維穩」政策,而不是要律師來維權,致使律師地位越來越低下。

當年重慶薄熙來時代構陷李莊律師入罪時,吳愛英竟然以司法部的名義發了一個要求大家認識李莊的問題的文檔,並將批判李莊的文件下發到全國。

吳愛英任職期間發生「709案」大案;與習近平政策大唱反調

在習近平上台後,提出「依法治國」,吳愛英卻持續打壓律師。被認為是與習近平要求的「以法治國」大唱反調。

2015年5月,吳愛英召開電視電話會議,稱要教育引導律師「擁護黨的領導及社會主義法治」,被律師批為是在走「文革」老路。

同年7就月發生的震驚中外的「709」維權律師大抓捕事件。有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紛紛發聲譴責該事件。

7月9日凌晨開始,300多名中國大陸律師、律所工作人員和民間維權人士,突遭公安抓捕、刑拘和傳喚。這些律師積極代理敏感案件,依法辯護,仗義執言,令中共不滿,因此有的遭到當局以顛覆國家政權的罪名指控,有的遭到大陸官方媒體未審先判的抹黑報道。

李和平律師(右)李春富律師(左)
而且,「709案」多位維權律師曝出自己遭受了各種酷刑折磨。如李和平、王全璋等遭電擊致昏厥。謝陽律師遭受包括吊吊椅、疲勞審訊、剝奪睡眠、毆打、煙熏、不給飯吃不給水喝等12種酷刑。李春富律師被關530天後於1月12日取保候審,但骨瘦如柴,精神失常。

港媒:吳愛英是周永康幫凶

周永康(左)江澤民

港媒爭鳴雜誌2015年4月號報道稱,中共監獄黑幕重重,不僅貪腐嚴重,而且還涉嫌活摘器官等種種罪行。出任中共司法部長近10年的吳愛英,是藉助山東的老上司王樂泉攀上周永康而加盟政法系的。因監獄系統腐敗造成的社會影響太壞,吳愛英或無法升任副國級。

吳愛英在1998年山東省政府換屆之際,吳愛英晉升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她曾在山東多年主管公檢法的工作,負責在山東全省主持全省迫害法輪功事務,2004年受到國際人權組織追查國際的追查。

山東是積極追隨江澤民迫害法輪功的大省。至少100多法輪功學員被害死,其中,華爾街日報法輪功母親報道獲得美國普立策國際新聞獎,題為《修煉法輪功是一種權利,陳女士說,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天》震動美國新聞界。

168名律師聯署罷免吳愛英

2016年,大陸法學教授、張贊寧律師接受大紀元採訪時毫不隱諱地表示:「司法部部長吳愛英本身就是個大法盲。」

張贊寧教授直言:「吳愛英本身就是一個中國法制建設的絆腳石,是破壞法制的主要的推手。」

同年,由律師程海發起的「罷免吳愛英司法部長職務」倡議,獲得百多名中國律師和公民的聯署支持。

中國168名律師向全國人大、國務院及司法部發出公開建議書,認為修訂中的《律師事務所管理辦法》嚴重違背憲法和法律,應當依法予以撤銷。並歷數吳愛英庸政懶政直至拉歷史倒車,破壞律師事業,還制定了許多違法的規章條款來束縛律師,應該予以罷免。

2016年,10月自由亞洲報道,聯署行動發起人程海律師表示,包括他在內,至少5名參與聯署的律師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壓,但他們都向當局表達了絕不退縮的態度。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阿波羅網吳莉亞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603/93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