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資產通脹 消費通縮 中國經濟病的不輕

今天中國的經濟,已經進入了「冰火兩重天」的時期。一方面,現在每個人都覺得錢袋子很緊,同時又似乎找不到什麼靠譜的投資渠道。在貨幣流動性一端,銀行縮表造成現在的情況是很冷,但是資產價格一端,包括不動產等等,又是表現得很熱,怎麼打壓價格都下不來。

這種症狀,其實就是經濟生了病。它具體的臨床表現為忽冷忽熱。當一個人自己感覺冷,但別人一摸額頭又熱得燙手,這明顯就是病的不輕。目前經濟的一端是在通脹,另一端卻是出現通縮的情況。具體來說就是資產通脹,消費通縮,這顯然不是什麼好的訊號。

普通人對這個趨勢最直接的體會是,近一段時間的個人消費似乎是越來越緊,兜里有錢都不敢買東西,但在投資的時候要麼是不知如何投資,要麼就是投資門檻過高,無法投資。這種直觀感覺和目前的經濟有何關係呢。

我們先來看一些近期的數據:

根據統計局公佈數據,中國的消費價格指數CPI在4月同比上漲1.2%,除了海南、天津兩地以外,大部分地區的CPI增速都在一點幾左右。看起來,好像是物價平穩健康的增長。同時,中國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在4月延續了增長勢頭,同比增長6.4%。

不過,在2016年9月以前,中國的PPI指數其實是長期呈現負增長趨勢。從2012年3月開始,PPI增長就一直是負數,知道去年下半年才緩過勁兒來。緩過勁兒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例如一帶一路、供給側改革等等。這種政策性的干擾,造成PPI指數很大程度上是失真的。

根據經濟學的普遍看法,只要存在着產能過剩、庫存過多的問題,企業就無法把增高的成本轉換為利潤。問題是,現在的商品物資庫存去掉了嗎?中國物資庫存的官方數據顯示:全國兩年前的物資庫存已高達三萬億,去庫存政策搞了兩年下來,收效有限,水泥、化肥、紡織、電子散件、乃至於家電、汽車等等都是庫存過大,供大於求。生產過剩的問題,並沒得到有效的去除。

那麼這就說明,對於企業而言,現在將生產成本轉化為出售價格的能力依然是很弱的。請注意到中國的PPI各項構成中,其實生產物資的成本價佔了很大比例,但是產出的價格卻相對平穩。實際上,成本的高價仍然是企業產品價格的主要部分,說明賺頭並沒有想像中大。

這其實就是再次在提醒我們,企業經營的普遍艱難並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同時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年一直是呈現出蕭條的情況,投資減速。據統計,今年1-4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8805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6.9%,增速比1-3月低0.8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增速和基建投資增速下降。

製造業受限於需求的萎靡,工業產品出廠價格無法增長,但消費端的價格卻高漲。這其實說明利潤顯然並沒有被企業賺取,而是在中間的物流、倉儲、消費環節被其他人分食賺走了。最後被抬高的商品價格,表面上看是一種價格上漲,其實是「輸入型通脹」,內在的本質是通縮。這代表從事生產的企業利潤越來越薄,而通過向市場收取租金的地產商、物流交通、市場管理人員等等卻是掙了不少錢。

細看CPI數據,凡是管控嚴格的掠奪性消費領域,例如醫療、教育、交通等等,價格上漲最快。而一般的零售商品,價格不但沒有漲,反而可以說在下跌。即使考慮到各類輸入型的通脹要素,普通消費品價格指數也只是上漲0.2%,食品價格等等甚至還有下跌。這個趨勢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佔着社會重要資源的生意人掙錢最多,老實製造產品的商家利潤變薄,而消費者沒錢消費,因為的錢都給教育、醫療、住房、交通這些開銷蠶食的差不多力量。

當消費者手裏普遍缺錢,試問製造業企業怎會不成為冤大頭?因此,當看到滿大街的打折降價促銷,以及網上的各種降價,其實不一定是好事。這是消費低迷,庫存擠壓過多,不得不降價去商品庫存的表現。也可以說,這其實就是通縮的意思。

現在的真實經濟情況是,商品庫存量依然很大,倉庫里堆着一堆消費者不想買的過剩產品。而真正理想的情況是:你的收入在持續增長,同時商品也在變貴,並且商品變貴的速度小於你收入增加的速度,使得你願意消費,這才是一種典型的良性經濟發展。

通縮的來臨,已經是今天的現實。而這樣的現實,其實之前我們也經歷過不止一次。

1998年,中國曾發生過一次典型的通貨緊縮。在1998年到2000年9月期間,環比的物價水平連續32個月低於1。在GDP增速高達兩位數的情況下,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分別只有5.5%與3%。加之社會保障制度的欠缺,老百姓不敢消費、不願消費。尤其是社會總低收入者,消費能力並沒有隨着收入的緩慢增長而上升。與此同時,當時的商家卻過高的估計了普通居民的消費能力,因此大量生產、大量進貨,結果銷售並不如預期,造成庫存大量積壓。最後只能降價銷售。

但今天「冰火兩重天」的通脹與通縮,和當年不同的地方在於,今天的資產價格卻在畸形上漲。資產的價格主要體現為不動產價格,而中國的不動產價格,即使是在強力限購限貸的打壓之下,仍然上漲速度頗快。從1998年開始,一直上漲的房價從未崩盤。但今年似乎有所謂拐點出現。據統計,今年前4個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速15.7%,比前3個月下滑3.8個百分點;銷售額增速20.1%,回落5個百分點。北京等地的房屋價格甚至開始回落。

比房價上漲更離譜的事,其實是房價回落。我們需要注意到,目前中國的經濟「冰火兩重天」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這也即意味着,房價不漲,那麼其他的投機性資產價格就有漲價的空間。房價停漲以後,我們能最直接聯想到的替代類資產,就是中國的股市。

當然,目前的股市還呈現出明顯的牛皮形態,短期漲不上去。但這並不意味着以後也不會上漲。要知道,在1929年美國股市大泡沫時期,也是和今天的中國一樣在之前經歷了長時段的高經濟增速,實際增長率達到4.4%,這對美國來說,是很高的數字了。

同樣的,在美國股市大泡沫的十年前,美國也是經歷房地產的大泡沫,等到佛羅里達等地的地產狂熱停滯以後,房價不再暴漲以後,美國當年的股市才開始了嚴重的泡沫化,股市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大牛市的階段。不到4年時間,S&P指數上漲3倍。假如中國的製造業和不動產市場釋放出的資金跑到股市進行投機,能造出多大的泡沫就只有天知道了。

目前,銀行的縮表政策,現在也是逐漸讓位給了金融穩定的大局。今年2、3月份,央行資產規模先後縮減2798億元和8116億元,「縮表論」一度佔據輿論風口。不過,4月份環比增長的3943億「擴表」回歸。在縮表與擴表的一收一放之間,緊縮的接線其實正在模糊,那麼未來也就存在着資產泡沫不斷被吹大的可能性。今年銀行不放水的神話,已經破滅。但放水放向樓市的可能性,已經非常之低。

資產通脹,消費通縮,在這樣的經濟病症下,人們的投機心理必然會滋生,而中國的投資市場基本是靠政策拉動的,因此它也非常熟悉人們的這種心理。兩者的交互作用下,投資市場的泡沫化趨勢,應該在不遠的未來就能見到。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百度百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522/93289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