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美國為什麼是窮人天堂?

作者:

美國有窮人

去美國訪問,從東海岸走到西海岸,從大都會走到小城市,見識了富足繁華,也遇到不少無家可歸者在破毯子爛棉衣的裹圍下,瑟瑟蜷坐。這種景觀,是美國社會問題的一個縮影。美國無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用美國2005年劃定的貧困標準(單身年收入低於9570美元;兩口之家低於12830美元;三口之家低於16090美元;四口之家低於19350美元;五口之家低於22610美元)來衡量,它的窮人仍不算少,達3500萬人;其中300萬人無家可歸。

市場經濟國家都會有貧富分化,窮人問題都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考察,美國的窮人問題倒也不難理解。美國的窮人問題,不完全是美國社會自身的問題。美國是世界上非法移民最多的國家,1980年代美國有過一次大赦,270萬非法移民因為此番大赦全部取得了合法身份。但美國的非法移民又從零起步,猛增到了現在的1200萬,是大赦當年的四倍還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數量如此巨大的非法移民,幾乎全部是窮人。只要市場經濟體制不變,只要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格局不變,美國就不免為窮人問題所困擾。

美國的窮人,不是生活質量意義上的窮人。提到美國窮人,我們通常稱他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樣的表述其實是不準確的。美國人自己所說的窮人,主要以收入為標準,收入低就是窮人。而收入和實際的生活質量,二者未必是正相關。我在美國遇到幾個朋友,都是從中國移民美國的高級知識分子,個人年收入都在10萬美元以上,開奔馳車,住獨立別墅,屬於典型的中產階級。但他們仍然有很多牢騷。一個女學者就抱怨說,她每個月能拿到的實際工資,只有名義工資的四分之三,還有四分之一被政府的稅收拿走了。拿去幹什麼了呢?主要拿去救濟窮人了。他們認為美國是富人的天堂,也是窮人的天堂;富人的好日子不用講;窮人雖然收入少,但收入一旦低於貧困線,社會保障就會應有盡有,他們就可以躺在國家身上過日子,生活質量也不會差到哪去。

美國對窮人以及其他弱勢群體的照顧,確實比較周到。我在美國見到一些殘疾人和老人,騎電瓶助力車獨來獨往,活力十足。這是因為在幾乎所有細節上,對殘疾人和老人交通上的人性關懷已經十分完備,正常情況下隻身一人足以應付局面。所有路口、所有建築物的出口和入口,都有無障礙通道。公共汽車如果不裝置可與路面無縫連接的活動踏板,電梯如果不裝置盲人專用按鈕,一律不得出廠。諸如此類的人性化措施,為殘疾人和老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方便,使他們最大限度地享有行動自由,最大限度地接近正常人狀態。

這裏的無障礙通道,不只具有交通意義,更具有社會學意義。它是欠缺行動能力的那部分特殊人群的生存通道。如果沒有這樣的通道,生活中的許多扇門無疑將對他們關閉,他們的生存機會、他們的幸福指數將大打折扣。為不具備相應生存能力的弱者打造相應的生存通道,使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地融入主流社會,享受正常人的正常生活。美國對老弱病殘是如此,對人口數量更為龐大的窮人更是如此。

先說住房。華盛頓唐人街有座灰紅兩色建築,叫「華樂大廈」,紐約黃金地段也有此類建築,叫「孔子大樓」,都是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住戶九成以上是華人。廉租房的照顧對象當然不限於華人。聯邦政府規定,只要符合低收入的條件,即兩口之家年收入不超過45350元;三口之家不超過51050元;四口之家不超過56700元;五人之家不超過61250元,均可申請廉租房。申請一旦獲准,則不僅房租低於市價,而且只需繳納不超過家庭收入30%的租金,差額部分可憑住房券向政府兌取現金。

除了對窮人租房頗多關照,如果窮人購房他將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種購房優惠。比如可申請抵押信貸證書,10年內享受個人所得稅的抵免;甚至可以讓政府交頭款。根據補助無房戶買房的法案,凡有能力支付月供款、但沒有足夠的錢支付頭款的美國家庭,均可申請低收入家庭特別資助,政府將為他們交納頭款和辦理房屋過戶手續的有關費用。這顯然是一個需要燒錢的事業。聯邦政府主要用於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的支出高達1萬億美元,此項費用今後無疑還要節節攀升。

窮人住房補貼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但跟美國的公共醫療開支相比,不過小巫而已。在美國,只要你年滿65歲,就可以持有一張「老人證明」;如果你沒有職業和足夠的財產,還可以持有一張「窮人證明」。持有「老人證明」者,醫療費用可報銷80%左右;持有「窮人證明」者,醫療費用可全部報銷。美國還設立了兒童保健計劃,專門資助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假若上述三項福利都無緣享有,別急,美國窮人還可以申請其他地方性的免費保險計劃。所以,美國的老弱病殘窮根本不需要為看病發愁,不管得了什麼病,只要還有辦法救,無論採用什麼醫療手段,醫院都會全力搶救,然後幫他們找錢報銷。

美國國防費用之高久已為人詬病。但國防費用其實不是美國最大宗的公共開支。它遠低於公共醫療費用。公共醫療雖然耗資甚巨,但美國並無一個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富人和中產階級很難從中受益,主要是照顧老弱病殘窮。

針對老弱病殘窮的國內食品援助計劃,規模也很浩大。它包括15個子項目,即食品券計劃、婦女和嬰幼兒營養專項補充計劃、農貿市場營養計劃、全國學校午餐計劃、學校早餐計劃、暑假食品服務計劃、兒童和成人看護中心食品計劃、食用商品補充計劃、特別牛奶計劃、波多黎各及太平洋諸島食品援助計劃、印地安保留區食品分配計劃、營養服務激勵計劃、營養援助計劃、無家可歸兒童營養計劃,以及緊急食品援助計劃、營養教育和培訓計劃。這些計劃的宗旨,是保證窮人、兒童、母親、老人獲得所需的營養和食品。

此外,還有各種名目的其他福利項目,譬如「殘障福利金」,再譬如中小學教育補助、高等教育補助、養老補助、失業補助等等。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覆蓋了窮人生活的各個領域。所以,美國的窮人,往往只是收入意義上的窮人,而不是生活質量意義上的窮人。

窮仍能分享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紅利,窮仍能得其所哉,所以美國的窮人一般沒有強烈的生存壓力,沒有強烈的反社會尤其是反精英情緒。當然也有一些反社會的暴力事件,但都屬於零星個案,不具有普遍意義。美國社會當然為此付出了代價,據統計,社會福利支出已佔到聯邦政府將近一半的非利息支出,相當於美國GDP的9%。

美國為什麼能照顧窮人

社會政策必須以一定的社會條件為前提。美國對窮人的照顧能夠實現,無疑是因為美國社會已經具備了相應的社會條件。

「民主能當飯吃嗎?」這是一個我們經常遭遇到的質疑。其實歷史經驗早就告訴我們,對於窮人來說,民主確實能當飯吃,沒有民主確實很可能就沒有飯吃。民主的一個重要標竿是選舉。選舉的主要功能不是選誰當總統,主要是選公共政策。誰的公共政策最大限度地接近最大多數的民意,誰就能贏得選舉的最後勝利。

競爭是公共政策進化的主要動力。通過公共政策的競爭,通過不同利益主體的博弈,通過博弈所展現的社會合力,來修正公共政策可能的失當,使公共政策最大限度地趨於客觀、平衡和理性。選舉則是公共政策展開競爭的一個最成熟的平台。對於窮人來說,選舉尤為不可或缺。任何明顯剝奪窮人的公共政策,都不僅要失去窮人的選票,而且因為違反道德良知,而要引發強烈的社會義憤,招致來自其他階級尤其是中產階級的廣泛抵制,選戰中大面積地丟城失地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中,國民財富的分配大致有三個層次,第一次分配通過市場自由競爭實現。第二次分配主要通過稅收實現,政府以稅收為基礎實現轉移支付,使無力從市場中獲得起碼生存資源的弱者,能從政府提供的轉移支付中獲益,維持基本生存。第三次分配則是在社會自組織高度發育的基礎上,通過志願者和千姿百態的NGO,實現社會的自我救助。第一次分配主要是實現效率。第二、第三次分配則主要是實現社會公正。現在一個普遍的趨勢是,文明水準愈高的國家,第二次分配繼續保持其重要性的同時,第三次分配對社會公正的貢獻愈來愈大,對窮人的生存狀況愈來愈具有決定性意義。

美國的非營利組織,可能是全世界最活躍、最發達的。美國總共三億人口,各類非營利組織就有160萬個,平均不足兩百人就有一個。其所支配的國民財富,更是天文數字——年度總費用佔美國GDP的9%,幾與聯邦政府的社會福利開支持平。美國非營利組織的功能多種多樣,救助窮人及其他弱勢群體,則是其主要功能。

針對老人的志願者組織,在美國是五花八門。譬如「輪子上的飯菜」,主要任務是騎着自行車給獨居老人送飯。還有一些志願者組織定期或不定期地探望老人,既掌握他們的健康狀況,還可以滿足他們的交流需要。服務於盲人和其他殘疾人的、服務於囚犯子女的、服務於失業者的、服務於無家可歸者的特定的志願者組織,亦是層出不窮。總的規律是,但凡窮人和其他弱勢群體有什麼新的需求,很快就會自發產生一個相應的民間組織,為之提供定向服務。

即便在最嚴格的市場秩序規範下產生的財富分化,也並非天然合理。再嚴格的規範也不可能絕對公平,自由競爭的勝出者不能把勝出的功勞完全歸於一己,而應懷着謙卑之心,懷着對社會、對天地萬物的感恩之心,回饋社會,與社會尤其與弱勢群體分享財富。窮人必須受到照顧,這早已是發達國家的共識。正是以這樣的共識為基礎,生長出發達國家一整套的慈善文化、公益文化。而美國的獨特性在於,高度發達的第三部門保障了公民社會對慈善事業、公益事業的主導權。即便是公共服務,社會能提供的儘可能讓社會來提供,能不讓政府做的儘可能不讓政府做。也就是說,不僅市場不容政府插手,即便在屬於政府天職的公共服務領域,公民也有不選擇政府的自由。政府的權力同樣是有邊界的,這可以說是美國慈善文化、公益文化的特色。

美國對窮人的照顧當然談不上盡善盡美,至少,生活在美國的非國籍人群與公共福利基本絕緣。但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美國公共福利對於本國窮人的有效保障,在國民範圍內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公平正義。

公正是值得永遠追求的目標。但公正不能從生產的源頭求得,生產的源頭只能服從於效率。公正只能從生產的結果中求得,即從已經創造出來的國民財富總量中求得,從財富的轉移中求得。以私產保護和市場經濟體制充分保證生產源頭的效率,保障國民財富的充分涌流;以自由民主擴大和規範第二、第三次分配,以保證國民財富適度的共有共享,實現社會公正,這樣就可以使效率與公正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社會就能保持繁榮與和諧。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423/917964.html